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536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docx

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粮食呼吸强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呼吸作用是粮食在储藏期间的重要生理作用,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粮食,其呼吸强度与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剧烈的呼吸作用不仅消耗储粮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导致粮堆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粮食的呼吸作用,对于安全储粮,保持储粮品质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呼吸作用时常用的生理指标是“呼吸强度”,它表示粮食在储藏期间呼吸作用的强弱,通常以每100g干物质在24h内放出二氧化碳毫克数或吸收氧的毫克数来表示。

测定呼吸强度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基准,可分为两大类,测定气体体积变化的检压法和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滴定法、比色法等。

简易法属于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滴定法。

本实验要求学会用简易法测定粮食的呼吸强度,为判断储粮稳定性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

用纱布将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包好,并且悬挂在带有金属钩的橡皮塞下面,把橡皮塞盖在盛有定量氢氧化钡溶液的广口瓶上,并且要塞紧。

橡皮塞上装有干燥管,干燥管内装有色钠石灰,其作用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氧源源不断地进入广口瓶,以利于广口瓶内样品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装有色钠石灰的干燥管2—橡皮塞3—小钩

4—盛有样品的纱布袋5—广口瓶6—0.05N氢氧化钡溶液

经24h后,瓶内待测样品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生成碳酸钡和水,反应式如下:

拔去橡皮塞,滴入1~2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草酸溶液滴定瓶中剩余的氢氧化钡,反应式如下:

此外,再做一个空白实验为对照,其内只加定量的氢氧化钡,不放样品,经24h后用同样的方法滴定。

空白滴定与样品滴定所用草酸量之差,即代表样品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毫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500mL广口瓶4个,用橡皮塞塞紧,塞下悬挂金属勾;

2.干燥管4支;

3.5OmL酸式滴定管1支;

4.25mL大肚吸量管1支,5mL移液管1支;

5.洗耳球一个;

6.小漏斗一个;

7.0.05mol/L氢氧化钡溶液;

8.标准草酸溶液(2.8636克/升);

9.有色钠石灰;

10.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称取试样2份,每份30g,放于纱布内。

2.向广口瓶中用吸量管准确加入25mL的氢氧化钡溶液,并将纱布包悬挂于橡皮塞下的小钩上,立即塞上塞子,封严开始计时。

3.另作一个空白实验,其内只加定量的Ba(OH)2溶液。

为求实验结果准确,应如上再作一次重复。

4.实验进行的时间依材料不同而不同,在实验时间内常移动瓶子,防止形成BaCO3薄膜而妨碍CO2吸收,注意在移动时勿使碱液碰到纱布包内的样品上。

5.实验结束时打开塞子,取出纱布包,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草酸溶液滴定至终点。

(五)实验结果

若实验样品瓶中用去草酸为A毫升,空白实验瓶中用去草酸B毫升,则实验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为(B-A)毫克,实验样品的呼吸强度为:

呼吸强度的单位为:

CO2毫克/100克干物重/24小时。

(六)注意事项

1.本实验教学时数为4学时。

2.样品要用105℃衡质法测水分,换算成干重。

3.标准草酸溶液的制备:

为了缩短计算时间,可以制备这样浓度的草酸溶液,即1毫升草酸溶液,相当于1毫克的二氧化碳。

用分析天平称取草酸2.8636g,置于1000mL容量瓶内,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加蒸馏水将溶液稀释到刻度,密闭,摇匀。

测定呼吸强度时的反应如下:

从上述反应方程可见,1mol草酸相当于1mol的二氧化碳。

通常,草酸晶粒含有2个水分子(H2C2O4)·2H2O,因此1mol质量等于:

M=1×2+12×2+16×4+2(1×2+16)=126g

1mol二氧化碳质量等于:

M=12+16×2=44g

如果126mg草酸相当于44mg二氧化碳,则:

Xmg草酸相当于1mg二氧化碳

因此,欲使1ml草酸溶液相当于1mgCO2,其中应含草酸2.8636mg。

4.0.05mol/L氢氧化钡溶液制备:

用粗天平称取Ba(OH)2约8g,置于玻璃容器内,倒入刚刚煮沸并冷却到室温的蒸馏水1000mL,摇晃溶液并静置一昼夜,待沉淀后,用虹吸管将透明液移入另一干净容器,并要防止与大气中的CO2相作用。

Ba(OH)2溶液保存在与空气中的CO2隔绝的容器内,每次实验之前必须用草酸溶液标定Ba(OH)2的浓度。

(七)分析与讨论

1.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

2.影响粮食呼吸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二粮油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是具有生命的,经过休眠期后,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发芽生长,但在休眠期内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偏低,不能以发芽试验的方法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必须应用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来判断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作为评定种子品质的主要依据。

种子生活力测定一般有物理机械法、生物化学法、感官鉴定法等三种方法,本实验介绍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种子生活力。

(二)实验原理

红四唑又称红四氮唑,全称为2,3,5—三苯基四唑化氯,简写TTC,为粉状结晶,呈白色或黄白色,遇到直射光线,被还原成红色,红四唑药品应储存在棕色瓶中放于暗处。

红四唑溶于水,其水溶液是无色液体。

粮食种子在呼吸过程中,由于脱氢酶的作用释放出氢原子与红四唑分子发生反应,红四唑试剂接受氢原子后,被还原成三苯基甲呈现红色,故种胚有生活力时被染成红色,而种胚丧失生活力时就不着色,反应式如下:

红四唑(无色)三苯基甲(红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染色缸:

用称量瓶代替,每人一只;

2.表面皿:

每人一只;

3.单面刀片:

每人一只;

4.镊子:

每人一把;

5.250mL烧杯:

每组一只;

6.恒温箱;

7.滤纸、放大镜、纱布2片;

8.0.2%和1%红四唑溶液、蒸馏水。

1%浓度的红四唑溶液用于不切开胚的种子染色,而0.2%浓度的红四唑溶液可用于已经切开胚的种子染色。

将1g红四唑药粉溶解于100mL蒸馏水或自来水中,配制成1%浓度的溶液。

将1份1%的溶液与4份水混合即成0.2%浓度的溶液,也可以将1g红四唑药粉溶解于500mL水中。

配成后可将溶液的PH值调至6~8之间,如果配制溶液的PH值低于4或更低,这种高酸度的溶液不能使种子适当地染色。

(四)实验步骤

从纯净试样中随机抽取样品两份,每份100粒,用纱布包住放在250毫升烧杯内,加入清水使其浸没样品,室温下浸6~18小时。

用单面刀片将种子纵向切开(有颖壳的种子应先剥去颖壳),使种子的胚部全部露出,取所切种子一半供测定用,立即将切好的种子移入染色缸中,倒入0.2%浓度的染色液,使染色液完全淹没种子为宜。

染色缸放入恒温箱内,用黑布盖好,经一定时间取出。

染色时间随温度而定,30℃时染色时间为40分钟;40℃时染色时间为20分钟。

染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温度不能超过45℃。

取出试样后将染液倒掉,并用清水冲洗2~3次,不要冲掉种子。

然后移到滤纸上,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凡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被染成红色的则为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胚部不着色的则是无生命力的种子。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

测定种子生活力时,两份试样检验结果间允许误差如下:

种子生活力平均(%)

两份试样间允许误差(%)

95以上

±4.0

95~90

±6.0

90~80

±7.0

80~70

±8.0

70~60

±9.0

60~40

±10

如果两份试样检验结果的差数超过允许误差时,生活力需要重新测定。

若重新测定各试样间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按重复实验结果计算,否则按四份试样结果平均计算。

(七)分析与讨论

为什么有生活力的种子其胚部会被染成红色?

实验三油脂醛定性反应

(一)实验目的

油脂在不良储藏条件下会发生酸败,酸败所产生的挥发性低级醛酮等,常具有特殊的臭气和发苦的滋味,严重影响油脂感官性质,甚至不适宜食用,因此可以通过测定醛、酮是否存在,来判断油脂品质的优劣。

(二)实验原理

根据席夫氏反应可判断油脂中是否有醛、酮存在。

席夫氏试剂,即碱性品红亚硫酸试剂,它是无色液体,与醛作用时可反应而形成有醌型结构的紫色色素,使溶液显色,故可用于发现醛。

其反应式如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分析天平、试管、试管架、1mL移液管、10mL移液管;

2.石油醚:

分析纯(不含醛);

3.品红亚硫酸试剂:

溶解0.1g碱性品红于60mL热蒸馏水中,冷却,加干燥亚硫酸钠的水溶液(1:

10)10mL,浓盐酸1mL与适量的蒸馏水,使全量成为100mL,放置1h以上即成;

4.储藏期长短不一的植物油样品若干。

(四)实验步骤

1.取油脂样品1mL,置于试管中,加入1mL石油醚混匀。

2.加入品红亚硫酸试剂2mL,继续摇匀。

3.静置于试管架上,使分成两液层。

(五)实验结果

如油脂中有醛存在时,则下层液体于数分钟至1h后出现紫红色或蓝色。

(六)注意事项

醛反应呈阳性的油脂,如尚无酸败的感官症状,此油脂亦不应继续储藏,必须轮换出库。

本反应相当灵敏,它远在败坏的感官指标显现以前,即能发现醛的存在。

(七)分析与讨论

油脂在储藏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挥发性低级醛、酮?

实验四粮堆中气体成分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了解奥氏气体分析器的结构,掌握其吸收剂配制与测定方法。

了解各种小型手携式气体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对粮堆气体成分分析,掌握粮堆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为气调储藏、双低和三低储粮的管理提供具体的数据。

(二)实验原理

奥氏气体分析器构造如图所示:

量气筒6是用来度量被测气体样品的容器,容积为100mL,最小刻度为0.2mL,为避免温度急剧波动,被放置在装满清水的玻璃水套7中。

玻璃水套两端装有橡皮塞,下端由橡皮管与水准瓶8相连。

水准瓶装有200ml饱和食盐水,加入几滴硫酸和甲基红显色。

酸性溶液可以防止被测气体中二氧化碳溶入。

同时甲基橙遇碱呈黄色,因此在操作中如不慎将碱液吸入量气筒时可及时发现。

量筒上端由橡皮管与梳形玻璃管5连接。

梳形管中的两个支管由橡皮管与二氧化碳吸收瓶2及氧气吸收瓶1相连接,吸收瓶装有吸收剂,内放一束玻璃管,以增加气体与吸收剂接触面积,加快吸收速度。

瓶口用1cm厚的液体石蜡封闭,防止吸收液与外界空气接触。

单向活塞3,4用以在测定时接通或者切断吸收瓶与量气筒的联系。

三通活塞9用来使分析器在抽取气体样品时与粮堆相通,切断与外界空气联系;在排气时,与外界相通,而切断与粮堆的联系;在气体分析时,则同时切断与粮堆和外界的联系。

将粮堆中一定容积的混合气体样品,分别经过二氧化碳或氧气吸收剂吸收后,根据被测气体样品体积减少的百分数,计算被吸收某种气体的含量。

1—O2吸收瓶2—CO2吸收瓶3,4—吸收瓶开关5—梳形管

6—量气筒7—玻璃水套8—水准瓶9—三通活塞10—进气管

二氧化碳吸收剂为33%的氢氧化钾溶液。

反应式为:

二氧化碳吸收剂配制方法:

取80g氢氧化钾溶于160mL蒸馏水中配制而成。

氧吸收剂为16.6%的焦性没食子酸溶液与6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剂,反应式为:

氧吸收剂配制方法:

取22g焦性没食子酸,溶于111mL蒸馏水配成甲液,再取66g氢氧化钾溶于44mL蒸馏水中配成乙液,然后将甲乙两液混合即得到碱性没食子酸溶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奥氏气体分析器,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等;33%KOH溶液,碱性没食子酸溶液(16.6%焦性没食子酸溶液+60%氢氧化钾溶液),饱和食盐水,硫酸,甲基红,液体石蜡。

(四)实验步骤

1.测定准备。

先将仪器全部安装好,活塞涂凡士林,再将吸收液分别倒入吸收瓶中。

2.检查气密性。

将活塞全部关闭,将水准瓶放在分析器的木箱上,静置数分钟,如量气筒内液面稳定不动,表示仪器气密性良好,无漏气。

3.取气体样品。

先打开三通活塞与外界相通,上升水准瓶,使量气筒内的液面上升接近管口,排除梳形管内原有的空气。

再打开三通活塞与待测气体相通,下降水准瓶,吸入待测气体,随之排出外界,反复3~4次,以保证量气筒里所取气体完全是粮堆内待测气体样品。

然后下降水准瓶,使量气筒内液面下降至零刻度,并使水准瓶与量气筒的液面都位于零,略待数分钟,关闭三通活塞,切断一切通路,此时量筒内气体样品为100mL,并与大气压保持平衡。

4.测二氧化碳。

测气时必须先测二氧化碳,打开二氧化碳吸收瓶上的单向活塞,提升水准瓶,再降低水准瓶,如此反复3~5次,操作要缓慢,使二氧化碳与吸收液充分反应。

最后一次使吸收液面准确停留在原刻度线上,关闭活塞,将水准瓶移近量气筒,把二者液面调整到同一水平线上,记下量筒上减少的毫升数(A)。

则VCO2(%)=A

5.测氧气。

打开氧气吸收瓶的单向活塞,按测定二氧化碳的程序测定氧气,再记录量筒上减少的毫升数(B)。

然后按下式计算氧百分量。

VO2(%)=B-A

6.测量氮气。

VN2(%)=100-B

(五)实验结果

VCO2(%)=A

VO2(%)=B-A

VN2(%)=100-B

(六)注意事项

1.测定气体时,应作重复实验,双实验允许误差不超过0.2mL。

2.经过多次使用后,吸收剂的吸收能力会减弱或消失,因此,每次测定前应先测正常空气的氧含量,以校对仪器。

3.吸氧剂对氧的吸收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在0℃时几乎不吸收。

测氧最好在15℃以上进行,温度稍低,可增加吸收次数。

4.待测气体抽入量气筒后应稍等5分钟,使吸入气体与量气筒水温一致后再分析。

5.应先测二氧化碳后测氧,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氧吸收剂中的氢氧化钾也会吸收二氧化碳,影响测定结果。

6.测定时水准瓶上下移动要缓慢进行,太快将产生猛烈压力,吸收瓶内会出现气泡现象,或吸收液冲入梳形管,影响测定准确性。

吸收剂如进入梳形管,应拆洗干净,放在通风处晾干后才可以使用。

7.仪器不用时,活塞应全部关闭。

(七)分析与讨论

使用奥氏气体分析器检测粮堆中气体成分优缺点有哪些?

实验五储粮机械通风时机的判断

(一)实验目的

通风时机的判断是储粮机械通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通风时机选择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浪费电能,而且还可能导致不当的粮堆增湿、增温、结露等不良后果。

本实验要求掌握大气状态参数及粮堆状态参数的测定方法,并能根据测定结果和通风目的,对储粮机械通风时机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实验原理

粮堆的温度由粮情电子测控系统或米温计测定,粮食含水量通过取样用快速水分测定仪或105℃恒质法测定。

大气的温度由粮情测控系统或水银温度计测定,大气的湿度也可用粮情测控系统或干湿球温度计测定。

干湿球温度计测定大气湿度的原理是:

由于毛细管作用,湿球上的纱布吸水,使球面保持湿润状态。

纱布上的水分在蒸发时可带走热量,所以湿球温度低于干球温度,其温差大小与被测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

空气越干燥,干湿球温差也就越大。

因此,只要测出温差,便可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空气的相对湿度。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规定,在不同的情况下,允许通风的条件也不同。

具体要求见下表:

目的

方式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降温

Ps1<Ps2

t1<t2

t1>tl2

Ps1<Ps2

开始t2-t1≥8℃(亚热带6℃)

进行t2-t1≥4℃(亚热带3℃)

降水

Ps1<Ps2

t1>tl2

t2>tll

Ps1<Ps21

t2>tl1

调质

Ps1≥Ps23

t1>tl2

t2>tl1

Ps1≥Ps22

t2>tl1

表中:

t1:

大气温度,℃;

t2:

粮食温度,℃;

tl1:

大气露点温度,℃;

tl2:

粮食露点温度,℃;

Ps1:

大气绝对湿度压力值,mmHg;

Ps2:

当前粮温t2下的粮食绝对湿度压力值,mmHg;

Ps21:

粮食水分减1个百分点,且粮温等于气温t1时的绝对湿度压力值,mmHg;

Ps22:

粮食水分加2.5个百分点,且粮温等于气温t1时的绝对湿度压力值,mmHg;

Ps23:

当前粮温t2下,粮食水分加2.5个百分点的粮食平衡绝对湿度压力值,mmHg。

(三)实验器材

米温计、快速水分测定仪、干湿球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

1.粮堆状态参数的确定

测定粮堆(小麦)温度t2和粮食含水W%。

在“小麦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上找到小麦水分为W%的曲线与粮温为t2的垂直线的交点,通过该交点作水平线与纵轴相交,在纵轴上读出其平衡绝对湿度值Ps2;进而通过该水平线与饱和湿度曲线Pb的交点作垂直线,与横轴相交,可在横轴上读出小麦的露点温度值tl2。

同理,在“小麦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上依次确定Ps21、Ps22、Ps23的值。

2.大气状态参数的确定

将干湿球温度计悬挂在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晒的地方。

空气流速应在2.5m/s以上,待水银柱稳定时读出空气干球温度t干和湿球温度t湿,重复操作三次,取其平均值。

根据t干、t湿两个数据查表可得出大气绝对湿度压力值Ps1。

(1)根据干、湿球的温度差按照“摄氏度数相对湿度检查表”查出空气的相对湿度。

再查“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换算图”,换算出此状态下的大气绝对湿度压力值Ps1。

(2)查“湿空气的I—H图”可以直接得出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

再按照1mmHg=133.3Pa换算出此状态下的大气绝对湿度压力值Ps1。

(五)实验结果

根据本次实验所得数据,确定能否对小麦进行降温通风、降水通风或调质通风。

(六)注意事项

在实际生产中,储粮机械通风时机的判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连续不断地测定各项参数,并随时做出正确判断。

(七)分析与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动控制储粮机械通风的过程?

实验六储粮机械通风风道风压、风速和风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和掌握通风系统风道内风压、风速和风量的测点布置及测定方法,测定数据的处理和换算,并对通风系统气流分布是否均匀做出正确判断。

(二)实验原理

1.测试原理

风道风压、风速和风量的测定,可以通过毕托管、U型压力计、倾斜式微压计、热球式风速仪等仪器来完成。

毕托管、U型压力计可以测试风道内的全压、动压和静压,由测出的全压可以知道风机工作状况,通风系统的阻力等。

由测出的动压可以换算出风道的风量。

也可以用热球式风速仪直接测量风道内风速,由风速换算出风道内风量。

2.测量位置的确定

由于风管内速度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风道中心风速最大,越靠近管壁风速越小。

在工程实践中所指的管内气流速度大都是指平均风速。

为了得到断面的平均风速,可采用等截面分环法进行测定。

图1圆管测点布置图

(1)圆形风管

可将圆管断面划分若干个等面积的同心环,测点布置在等分各小环面积的中心线上,如图1所示,把圆面积分成m个等面积的环形,则:

,然后将每个等分环面积再二等分,则此圆周距中心为yn,与直径交点分别为1,2,3,…n点,这些点就是测点位置。

各小环划分的原则是:

环数取决于风管直径,划分的环数越多,测得的结果越接近实际,但不能太多,否则将给测量和计算工作带来极大麻烦,一般参照表1分环。

表1测量时不同管径所分环数

风管直径(mm)

≤130

130~200

200~400

400~600

600~800

划分环数

1

2

3

4

6

为了简化现场测试的计算工作量,现将yn/R值列于表2。

表2圆管测点位置值(yn/R)

从圆心算起同心环序号n

划分总环数

1

2

3

4

6

1

0.0707

0.500

0.409

0.354

0.290

2

0.866

0.707

0.612

0.500

3

0.914

0.790

0.646

4

0.936

0.764

5

0.866

6

0.957

图2测压管标定测点位置图3矩形风管测点位置

为了将测压管准确地放在风管中预定的位置,必须在测压管上做出标志。

由测压端中心线向管柄方向取风管直径的一半即等于R为刻度中心,如图2所示,再根据计算出来的y1,y2,y3…yn值在管柄上逐次标出测点位置。

(2)矩形风管

对于矩形管道断面可划分为若干等面积的小方块,测点位置居于每个小方块的中心,如图3所示。

其划分原则是:

各小方块面积不大于0.05m2,小块数目不少于9块。

具体可参考表3。

表3矩形风管测定点的确定表

风管面积(m2)

≤0.01

0.01

0.1~0.4

0.4~0.6

每边等分数m

3

4

5

6

测点数n=m2

9

16

25

36

3.测量时仪器的布置

要准确地进行压力测定,必须合理地使用和布置仪器。

在风网中,吸入段的全压、静压为负值,压出段的全压、静压为正值,而动压不论在吸入段或是压出段均为正值。

具体接法如图4所示。

用毕托管测量全压、动压和静压时,毕托管的测压端一定要迎着流动的气流,如果用风速仪测定管道内风速时,一定要注意测速热球的气流流向。

图4测量风压时仪器连接方法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

1.U型压力计一台(测量范围在10000Pa);

2.倾斜式微压计一台(测量范围在250Pa);

3.热球式风速仪一台(测量范围在0.05~30.0m/s);

4.毕托管一支;

5.外径φ10mm,壁厚1mm的橡胶管或乳胶管数米;

6.蒸馏水500mL;

7.纯酒精500mL;

8.钢卷尺一把,长度值不小于2m;

(四)实验步骤

1.连接风机和通风管道。

2.用钢卷尺测量风道的直径或矩形风道的尺寸。

3.根据直径或矩形风道的尺寸,确定测点位置。

4.在测试位置处风管上开φ12mm的圆孔。

5.在毕托管或热球式风速仪上做出测点位置标记。

6.毕托管和U型压力计用乳胶管连接。

7.毕托管或热球式风速仪在测孔处垂直插入风道内,从而保证测点的位置一定要正确,并注意毕托管测头的方向。

8.在U型压力计上直接读出风道内全压、动压和静压,在热球式风速仪上直接读出风道内风速。

(五)实验数据的整理计算

对于所测得的全压或静压,只要将各测点的读值平均即为该断面的全压或静压值,但须注意正负。

至于动压,按上述方法测得某断面各测点的动压值后,必须按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整理:

因为:

且:

所以:

为精确计算起见,其动压应计算为:

或:

当t=20℃,γ=1.2kg/m3,g=9.81m/s2

则:

式中υcp:

平均风速(m/s);

H动cp:

动压平均值,kg/m2。

根据

,可计算出管道内风速;

根据

,可计算出管道内风量,式中A为管道截面面积。

将所测得的平均动压与静压相加的即为风管平均全压。

(六)注意事项

(七)分析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