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724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宿城区中扬实验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列入课表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经过理论的思考和初步的实践,特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作为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准确地确定和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于课程的实施和课题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领,感受活动的乐趣。

以传承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以学习结论为目标,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以发现为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为特征的,是一种过程性学习。

“活动”作为过程性学习的载体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的行动,要为学生设计多种性质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解决问题,感受生活。

既强调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过程,又要强调认识和理论对活动与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感受探究过程带来的乐趣,又要对活动加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从整体上把握活动内容的结构、层次和过程,关注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开放空间。

面向完整生活,面向未来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科技活动,它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融合起来,选择和设计活动的内容,既关注学生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长远发展,满足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丰富多彩的要求,秉持多元价值标准,因地制宜开发各类活动资源,提倡学生渗透,鼓励文理交融,体现个人、自然和社会的内在整合,既坚持整体规划,周密设计,又鼓励另辟蹊径,开放生成,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现和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活动实施的关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其教育功能,需要关注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习得。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编织的是一条与学生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纽带,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感受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活动组织者要努力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从而获得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科学结论必需遵循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它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更不以对知识复述与否为标准,而是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且全面发展。

第五,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努力重塑学校文化,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归根结底是要重建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努力构建“敬佩成功,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双向平衡,协调。

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文,努力建构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的发展观,创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设计思路]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在实践中经过自主或合作探索、调查、思辩、证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确立新理念,同时弄清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才能步入较规范的操作。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同时为学会生存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达到两个目标:

①塑造完美人格;②开掘智能、培养学会生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设计

1.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能相互割裂。

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其彼此渗透,形成整合。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并借助信息技术教育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之中,渗透于科学知识教学之中。

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探究与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

(1)可利用的课程教材资源

①省教研室编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

②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内容,可供选择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活等学科课程资料。

(2)可利用的课外课程资源

①互联网等获取信息和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

②社会、家庭、环境、生态等所见所闻。

③图书馆、实验室、各类专用教室、青少年活动基地等。

(3)教师、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4)学校自身开发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2.课程内容的设计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纵向看,①按所选课题研究的进程设计序列,如七年级应注重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学习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研究,解决问题:

八年级应注重某些小课题的实践研究。

逐步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在实践与研究中,形式自我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

九年级,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确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提出创新性的假设,并为此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按课题内容进行阶段性主题的设计,如可多注重生活、自然、社会等领域的主要。

③按学生发展需要设计,或按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计,让学生自主寻找或选择更多的主题或课题,不必有严格的序列。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横向看。

则可根据三类功能性的课程结构中研究性课程的特殊定位,充分利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资源,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以及对学校所在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考虑并设计研究性课程的横向系列。

通过各种丰富体验的获得,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除了课题本身所需要的科学性、新颖性、可研究性外,更要着重考虑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学习过程的设计,包括学生的协作过程,各种交往、情感态度、交流能力的培养要求等。

相对来说,课程内容不能只限于课题本身,要让学生体验到有别于传统课程片面注重接受性学习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除了一般的省编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如学生的所见所闻和各种媒体的信息等资源。

同时,可以编印学校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另外,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确定不同的实践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特别强调学生自主的问题意识。

四、课程的实施

1.实施的原则。

总体来说,重视与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五个性,即①综合性。

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②实践性。

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③活动性。

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④开放性。

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⑤自主性。

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2.实施的方法

(1)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

起始阶段(08年9月~09年3月)

①08年9月份:

全体教师学习新课改精神,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②10月份:

学生和教师分别选题,并将所选题交学校领导小组。

③11月份:

各班开展开题研讨会,确定班级,研究课题,定出活动计划。

④12月~09年2月,用三个月时间(包括寒假)开展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

⑤3月份:

召开阶段实验报告会(2次)利用班会或活动课时间。

⑥4月份:

全校阶段小结展示成果(论文、活动方案、心得体会)(光盘、录像带等)。

第二阶段:

反思提高阶段(09年4月~10年6月) 略

第三阶段:

总结、展示阶段(10年8月~11年6月) 略

(2)课时的安排

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每周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

视课题的长度和时空灵活安排。

做到校内、校外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科知识与拓展知识结合,书本间接知识与社会直接知识结合。

(3)教学形式

点面结合。

面上各班动员,全校师生人人参与。

点上,根据学生个性需要,有选择地定班、定教师、定学生、定内容。

1班级集中教学

教学班是研究性课程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基本形式,学校要安排好教学班,可以是原有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打破原教学班的建制,跨班级、甚至跨年级重新建立专门的教学班。

班级集体教学一般利用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时间进行。

教学内容较多安排为学生的集中指导,包括该课程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或开展班集体的研讨与交流活动等等。

2研究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是研究性课程主要的学习组织形式。

研究小组的规模一般为3~8人较为适宜,提倡自愿自主结合。

小组结合可采取不同组合原则,如兴趣相近者组成合作小组,特长互补者组成合作小组等。

为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当学生在感到参加一个课题研究不适应时,应允许其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5)各阶段实施细则

年级

基本要求

基本内容

基本做法

时间安排

负责人

 

初一

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逐步渗入研究性学习。

引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1.德育基地开展活动

2.有关江苏文化知识的调查

3.网上寻找资料

每个学生参与,并初步学会如何根据本人实际选课题、立课题,如何填写课题调查表

每周固定三课时,必要时有分有合,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及实验活动

1.教务处

2.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3.班主任及有关教师配合

4.学生各课题组组长

 

初二

在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发潜能,不断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1.开发校本课程

2.组织对文化、环境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3.开展有关科学探讨活动

学生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自己研究的课题,并人人都能写出课题的调查报告和进行活动的方案设计

 

初三

以研究为主,在研究中注重实验过程的研究,从而激发创新的动机。

1.对有关文化、生态问题形成课题,进行专题调查

2.结合有关学科知识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

学生人人参与,能关爱自然,热爱生活,在调查、探究中写出较有份量的课题总结报告和调查报告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

[设计思路]课程的实施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重过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评价。

其目的在于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学习,亲身体验研究过程。

同时,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即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包括问题提出、立项和研究的实施、总结、表达和交流等阶段,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进行评价。

2.重正面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正面评价,它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重在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并通过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研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重多元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评价的多元化,包括: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同伴;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其他相关的人员。

评价方式多元化,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在定性评价。

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人格发展、研究结果等。

(二)评价内容

1.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习态度主要指研究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服务困难的精神等。

具体包括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活动,认真做好记录,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能力,主动提出各种设想、建议,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艰苦等。

学习习惯:

主要指学生个体养成的无意识的个性特有的良好行为举止。

对于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来考察。

2.学习能力和方法

能力和方法的评价主要是指:

①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实践中所发展的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等;②学生对开展的一些基本技能和研究工具的掌握情况,包括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工具的设计和运用、材料整理、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水平。

3.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包括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研究是否积极自觉作出贡献等;学生在研究过程通过各种体验,对使命感、责任感、自我意识、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的自我认识和发展;学生在研究中所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个性特长。

4.研究结果

  在一个阶段的研究完成后或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结束后,可以对学生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学生的研究结果可有多种表达形式,包括实验报告、口头阐述、参与活动及投入程度等,考察指标主要包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上述评价内容是多元的,在实施时应注意,在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个性特长,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三)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等人员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学生自评为主,他人评价为辅。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以纪实性评价为主,它是对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各个阶段情况的客观认定。

由于研究性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有关要求自我检查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自我改进。

同时教师和有关评价小组要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体现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随时调控。

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或一个研究循环(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为限)后,研究结果根据一定的指标进行客观评定。

形式可以多样,包括小论文评比、展览会、墙报、刊物、辩论会、网页制作等。

在具体操作中,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允许有多种答案存在。

1.评价的表述

根据学校的实际,研究性课程的评价表述可以是多元的,可以用等第,也可以用评语,也可以用等第加评语;对在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还可采用奖励认定,如发给等级证书或记学分等方式进行激励。

[设计思路]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因此,为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健康地实施,必须十分重视评价工作。

我们主张,依据新课程理念、评价应重点放在过程评价、正面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上。

这是因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时进行的;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六、课程的保障机制

1.组织机制。

学校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委员会。

教科室负责具体指导,教务处组织实施,政教处、团队、班主任参与组织,同时建立以理、化、生、史、地、政、劳技、信息教师为骨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班子。

具体分工如下:

(1)组织机构

中扬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委员会

主任:

朱远

副主任:

孙修雷、陈业龙、朱业江、田云、陈高胜

委员:

孙志祥、刘检、刘剑、卢宽、陈正、王海波

邱峰、颜涛

(2)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组长:

段政鹏、周耀奎

(3)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安排

 研究性学习:

各班班主任

 劳动和技术教育:

各班班主任

 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

各班班主任及有关指导老师

 信息技术:

嵇娟、胡琼、熊化南、丁成平等

2.激励机制。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如针对教师工作量投入的程度、课程实施情况、实施结果等进行考核,对优秀的教师实行奖励。

3.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师资培训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师资。

我校采取的措施是:

(1)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对学校派进的新教师,由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综合知识掌握得较好,就让他们在有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其综合能力较强的特长。

另外进行校内培训,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各类资料。

同时,不间断组织听课、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等,不断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走出去,请进来。

选派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到省、市进行培训,培训的成绩列入考核的内容。

同时,请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专家来校授课,举行讲座。

(3)鼓励教师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对优秀设计方案进行精神、物质奖励。

总之,在培训中,尽快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课程设计、组织与协调、研究方法指导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方法与能力。

尤其是让教师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例的设计和剖析,从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努力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迅速走上这一新颖课程的高速路构筑平台。

[设计思路]任何方案、行动的实施及实施的质量,必然和保障机制的健全与保障的力度有关。

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和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是否到位有关。

另外,由于一线教师研究活动教学,主要是在实践中进行,也称之为行动研究,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方案的实施,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行动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