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854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docx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名称上让我们更加明确这种教育形式的要旨:

那就是要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实践活动课和主题班会一样都是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经常途径之一。

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有别于思品课和政治课,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它和其他德育活动一样,是引导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

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而后两种则基本上是情感体验性学习。

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

而德育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

而传统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活动体验性”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也就是我们教师常感叹的,学生道理都懂,但是一做事情就忘记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做到统一的“人格分裂”者,因此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人前人后不一样”,“家里外面不一样”的现象。

我们说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主动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理想状态。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和状态,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兴趣。

其实主题班会课也好,德育实践活动课也好,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形式,只要用正确的方式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目的,它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德育实践活动课和主题班会课的提法不矛盾。

二、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实效性差的原因

现阶段,德育实践活动课这种教育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那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状。

好多校长拿德育撑门面,但骨子里却认为没有什么用。

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天枰上还是倾向于学业成绩。

二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被挤占是常见现象。

三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班会课的层面上。

班主任教师没有掌握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专业技能。

好多老师一种倾向完全放手推给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不好,起不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的目的。

另一种是没有摆脱原有形式上说教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实效性很差。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上多下些功夫去研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根本特征之一,所以每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教育性这一原则,提出明确的目标。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要包含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国情教育等等内容。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由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思考而最终达到的。

我们的道德教育最失败的就是让学生感到“我在教育你”。

所以,我们提倡“无痕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应体现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安排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不同的学生年龄段,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上的活动安排和内容选择上都会有所不同。

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多半应该在小学和初中低年段进行,而理想主义教育、职业教育应考虑安排在初高年级。

环节设计要科学,活动的安排要科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

现在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上的信息有时候也真假难辨,所以要求我们班主任要有分辨能力,所选择的资料要真实,而且要有正确的引导。

3.“三中心”原则

即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性原则

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班主任的作用主要应表现在把握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和方向,指导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以及创造一些必要条件,更主要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设计、组织德育实践活动课活动的空间,把权力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和需要。

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指导学生,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由老师包办人替。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上,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

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来营造心态开放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撞击、对接,产生深刻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很自然地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以情境为中心——情感体验策略

德育实践活动课要通过情境熏陶,解放学生的情感、热情、激情,让学生通过情境去体验——反思——感悟——觉醒,从而“生成”自己的道德体验。

好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出于本能去探索,从而获得成长和成功的体验。

可以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进行畅通的精神交流。

因此要求情境设计的内容要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

让一个从来没有上过网的学生谈网络对他的影响,

以活动为中心——实践性原则

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付诸于实践。

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

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因此,德育实践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恰当的引导,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德育实践活动课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观念、证实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也就是思考,这样,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

4.整体性原则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一定要和学校工作和班集体建设的整体思路相统一。

要保证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让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系列化。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有大的目标,也有小的目标。

同时有的教育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

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因此要及时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后续活动。

要做好“追踪教育”、巩固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成果。

一是在活动之后,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促其升华。

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

二是班会做出的决定,班委会要认真监督执行,并付诸行动,从现在做起。

4、创新性原则

现在的学生信息占有量大,信息获取方式多样,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思考,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们喜欢参加新颖活泼、知识性强、富于幻想的活动,而对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中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

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

但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

四、如何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主题的确立到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最基本的清晰的大环节就应该是提出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案例:

“向幸福出发”德育实践活动课

环节一:

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诉说)——提出问题

环节二:

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分析问题

环节三:

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解决问题

德育活动课设计主要包括:

主题的确立、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情景的设计、活动形式的设计、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设计、活动准备的设计

(一)主题的确立

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定来源于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行为教育等;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

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如,班级同学缺少自信,运动会失利、要及时进行挫折教育等等。

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立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题。

比如,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关心父母的教育,就可以确定“观察妈妈的脸”这样的主题。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给他讲大道理,你要关心父母,父母亲非常辛苦,父母教育你很不容易,孩子不能理解。

而我们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妈妈的脸,来了解妈妈是高兴、是不高兴,是劳累,还是身体不舒服,来指导孩子关心爱护父母的具体行动,孩子学得会,做得到,从而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题。

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小学三、四级是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效果是最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守纪律的习惯。

如针对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位老师就开展了主题为“告别少年时光,迈开青春步伐”,副标题是“当我14岁的时候”的系列活动。

举行了八次主题实践活动:

迈好青春第一步暨14岁生日庆典;“14岁,你在想什么?

”主题班会;“闪光的青春”故事会;“金色的时代”诗歌朗诵会;“赞美青春”歌曲演唱会;“父辈的期望”学生家长联谊会;每个学生写一份主题活动小结;“让青春闪光”主题班会。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将其青春期旺盛的精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使其在充实的学校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三是要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

主题应体现教育性、阶段性、针对性,应是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一个好的主题往往会在德育实践活动课的题目上就能体现出来,能看出心意和创造性来,因此,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具体、新颖、有趣,切忌出现大而空,老而旧,高而难的现象,所以主题要小一点,新一点,近一点,实一点。

一般来说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题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

而题目是主题的集中反映。

因此题目的确定更应该注意不要“假、大、空”,“假”,让学生感觉很虚,不实际;“大”,就是题目涉猎的内容太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把握,同时也不能突出主题。

以这次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的主题来说,我们给大家了一个大的主题“弘扬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要求大家在充分理解雷锋精神的基础上,确定主题,不要僵硬地把雷锋精神拿过来作为主题,因为雷锋精神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空”就是没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而且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与班会主题相一致,换句话说,教育目标是依据主题来决定的。

例如:

小学二年级“伸出大拇指,我来夸夸你”德育实践活动课。

围绕这个主题确定的班会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同学的美,学会夸奖与赞美身边的同学,感受欣赏他人的快乐,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学会赞美,为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奠基,树立良好的班风班貌”。

要做好活动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正确的导向,一定要按着社会与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目标的确定,不能偏离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向。

2.要体现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更新,那么要想教育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体现时代性,同时学生也会易于接受。

3.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活动目标的确定一定要针对本班实际,学生实际来确定,要从问题出发。

4.要准确定位,根据目标的确定,选择相应的材料、内容、形式和活动方式。

5.要有所侧重,一堂德育实践活动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明确你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三)活动内容的设计

内容决定形式。

要使德育实践活动课富有成效,内容的设计是关键。

教师对内容的理解越是深刻,活动内容的设计越是明确、丰厚,就更能体现丰富的生活,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不等于肤浅。

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要求做到:

1.紧扣主题,准确定位

在内容的定位上要依据主题的内涵和外延。

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挖掘内涵,形成结构

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深刻理解,挖掘内涵,使设计的内容具有恰当的容量和深广度,并形成合理的内容结构。

结构设计上要合理,清晰,要体现递进关系,要循序渐进。

德育实践活动课《珍惜生命之水》,内容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叹:

水是生命之源

(让学生懂得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震撼:

缺水,燃眉之急的忧患

(让学生了解世界、中国、当地水资源危机,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第三部分、反思:

珍惜日渐枯竭的水资源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感悟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四部分、行动:

节水,在你我手中

(让学生学会节水方法,并在生活中应用和宣传。

3.分出层次,突出重点

在深入挖掘内涵,对内容分解、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层次,突出重点。

要分出层次,首先要把各部分内容界定清楚。

否则,就会导致层次不清,各个活动环节要达成的要求不清楚。

在内容设计上,在分出层次的基础上,还要依据目标突出重点。

(四)活动情境的设计

体验是德育的重要模式。

简单的说,通过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获得道德认同,进而践行道德。

体验是以情境为依托的。

体验德育的关键是创设具体的道德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自主体验、积极体验,只有在感人的情景中,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加深情感体验,得到理性感悟,才能生成和巩固德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个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一个活动体验。

创设的学习情境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联系学生实际经验;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3、具有体现教育主题的教育价值;4、能够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

其次,在创设学习情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领悟。

体验是由人的外部活动引发的内心活动,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

领悟是在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对活动意义的理解。

学生只有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内心体验,在体验中有所领悟,才能获得成长的经验。

情境的设计还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要依据所确定、分解、细化的具体内容选择事例

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内容,要以切合具体内容的事例设置情景。

另外还要考虑情景设计的有效性,在选择事例时,要防止在同一角度和同一层次重复反映具体内容。

2.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选择典型事例

事例的选择除了要切合具体内容,还要求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小切口、亲切、实在,让学生可感可触,得到真切的体验。

事例要典型,即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具有震撼力。

事例太大,太远,学生会无动于衷。

3.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事例,形成生动、感人的情境

选择好事例后还要考虑呈现方式,为了形成生动、感人的情境,应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如:

录像、录音、动漫、小品、情景剧、讲述、游戏、竞赛、诗朗诵等。

4.设置情境后要设计好相关的“小话题”

情境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设置情境后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即“小话题”。

“小话题”的设计不能太简单。

“小话题”设计得好,学生才能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感悟,而不是浮在面上。

可引导学生“自我再体验”。

可设置拓展性、开放性的,能给以学生思考空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整节课活动效果好坏的真正体现,问题确定的好,学生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才更有意义,学生才更有话说,课堂氛围才能更真实,同时学生的自我教育效果才更强。

(五)活动方式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活动方式设计好了,内容才是充实的,也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否则,内容是空泛的,预期目标也不能达到。

活动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形式一定要为主题和内容服务,要体现教育性;第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第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在活动方式的设计上,要做到:

1.在活动主体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精彩了,教师才会精彩。

2.在活动形式上,注意活动的多样性

在活动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

3.在活动组织上,重视活动的群体性

德育实践活动课要坚持“教育集体、集体教育”,“教育集体”就是要面向集体,解决集体倾向性的问题,然后是“集体教育”,就是由集体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开展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

在活动的组织上,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情景中的群体活动,产生责任感、道德感,形成群体的态度倾向和价值倾向。

具体活动形式主要有:

游戏、情景短剧、观摩电视短片或动漫片、角色扮演、叙述一件事情或讲故事、讨论、生活实践等。

(六)教师行为的设计

1.活动的导入

德育实践活动课一般来说,是由教师导入,主要是引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的导入要自然、有趣,并注重师生互动。

2.参与讨论,适时、恰当的点评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并且能引导学生的讨论。

“适时”就是时间要适当。

“恰当”就是要准确并有所引导。

3.总结和提升

教师在活动课中的总结是活动课中的重要环节,它应该是活动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概括,起着画龙点睛或统射全课的作用。

六、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走出重“趣”轻“实”的误区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必须遵循“小、近、实、序、趣”的原则。

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一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但许多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往往是抓住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忽略其他方面。

尤以重“趣”轻“实”较为严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的文艺性质形式

德育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法纪、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哪一种,可以是歌曲、舞蹈、小品等。

但是,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或是几种,最终不能脱离本节活动课的预期目标。

然而,在德育活动课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活动课上往往可以安排了一些形形色色的文艺性节目,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由于文艺性质的节目篇幅过重而导致了活动课要解决的问题、要阐述的观点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活动课的实效性。

一节活动课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动课的可观性,而在于活动课是否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2、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语言精练、华丽

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语言的精练、华丽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然而通过他们木然的表情,呆滞的眼神我们不难发现——这不过是背台词而已。

我们听过的好多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学生的体验感悟都不真实,都是在说老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想说的话。

我们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就知道你需要什么。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设计好我们的问题,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课要求真实性,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必须是有感而发。

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语言的深度应该与他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掌握的知识层次相吻合。

3、片面追求活动气氛的活跃程度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同学看同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之所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是要学生发挥团体作用,把一个人不能解决的大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被分解出来的小问题往往是个别学生或是部分学生能解决的大主题中的一个角度,而他(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就是因为这一角度恰恰不为其他大部分的同学所知。

也就是通过这种你知的角度你来阐述,我知的角度我来阐述,最后多角度综合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所以说,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只有几个同学甚至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这没有什么不对劲。

但如果每一个问题提出来,全班人都举手,就有点不正常。

如果只追求45分钟的精彩,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虚假、学会造作,那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将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徒劳。

德育实践活动课没有突出实效性,导致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或重在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缺乏贴近学生的实在内容;或随意性、盲目性很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远、大、空、旧”,背离了“近、小、实、新”的原则;

同时德育实践活动课一定要进行真实的教育,一堂德育实践活动课只有三四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凸显的教育思想,却不仅仅是三四十分钟的时间能够达到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不真实的东西或是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思想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是终身的。

(二)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隐私

不要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的感染性,而忽略了部分学生的感受,如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受到资助的同学,有早恋倾向的孩子。

(三)教师的参与要适度

班主任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上不能置身课外,做一个旁观者,我们提倡教师参与到课程中来,这种参与是一种点拨,指导,提升,而不是生硬的表演性质的。

(四)要增大学生的自主份额

有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师替代的过于严重,学生自主份额小,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差,所有的内容都是有老师来完成,学生只是表演。

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该成为塑造班级共同愿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