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911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

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半球位置:

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

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

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d)

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高频考点)

(1)A山脉,B河,C山脉,D海峡,E运河,F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B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

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地形特征:

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

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因此乳畜业发达。

在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畜牧业也有一定地位,属于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农业)。

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四、拓展

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都属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应和德国鲁尔区的解决方法相类似,如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3提高科技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⑤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⑥改善交通。

⑦发展教育等。

第三节认识国家

一、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a)

美国领土由北美洲中部的“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

岛三部分构成。

“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陆地上,北部与加拿大,南部与墨西哥相邻。

首都华盛顿。

二、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b)

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

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社会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4)解决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四、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

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冬春季节(思考原因)。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

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

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

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

1)含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类型:

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3)功能:

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退化

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区域发展阶段

1)指标:

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3)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4)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

沿海13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台,香港,澳门)

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2个省区(内蒙古、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重庆)。

2)差异

中、西部

东部

地形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

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

气候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自然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工业化

进程相对滞后,产值较低

进程较快,产值较高

城市化

水平低,综合实力低,城市密度小

水平高,综合实力高,城市密度大

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科技教育水平

较低

较高

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资吸收能力较弱

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外资吸收能力较强

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历史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地理区位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便利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国际化程度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农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西部大开发

1)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

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

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区域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

2.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南水北调:

1)线路:

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质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配套设施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2)意义:

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

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

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6.西气东输

1)主体工程: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

2)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

3)影响:

①社会经济: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

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

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

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7.西电东送

1)含义:

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意义:

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8.产业转移

1)原因:

①降低成本:

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

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

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阶段

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阶段

工业规模较小

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重化工阶段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高科技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对环境的不理影响又趋于减小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

产业地域分布

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型产业

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

由5个部分组成:

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

2、工作流程:

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

(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

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  

3、应用:

空间分析、查询检索,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遥感(RS) 

1、RS的定义:

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关键的装置:

传感器 

3、原理:

地面物体因种类、性质和环境不同,其发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4、主要环节:

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工作过程: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6、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病虫害、农作物估产等。

                  

7、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8、航空遥感(飞机、高空气球)——分辨率高、范围小、速度慢、周期长   

航天遥感(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分辨率低、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和导航。

 

2、组成:

三大部分: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21颗工作+3 颗备用);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应用:

(1)确定某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

(2)速度和时间 具体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导航;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野外调查。

4、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地面至少有4颗GPS卫星。

对地物定位,至少需要3颗卫星;如要测定运动物体的位置、方向,至少需要4颗卫星。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3S”的关系:

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