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967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二、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而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三、课时安排:

21.文言文二则

2课时

22.月光曲

2课时

23.京剧趣谈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学写倡议书

1课时

语文园地

1课时

21・文言文两则

主备人:

王田

副备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止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

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

课题】(板书:

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

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

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To)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

我们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

师:

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

伯牙弹得好吗?

锤子期会欣赏吗?

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

伯牙鼓琴镭子期听)

师:

镭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

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锤子期都能听岀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锤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会怎么赞美他?

(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

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

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

还会有1:

鸟语花香。

2:

春天百花盛开。

3:

冬天白雪皑皑。

……)

2师:

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3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

“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

④师: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锤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

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师:

在遇到镭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偏偏视锤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镭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

2师:

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3师:

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

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

志在太山巍巍)

4师: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

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

志在流水汤汤)

5师:

当他没遇到镭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

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

6师:

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

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7师:

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

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8师:

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9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

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板书:

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1师: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

2师: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3师:

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扌不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

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2.师: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

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全班配乐齐读。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我山志在流水绝牧十y镭子期听巍巍汤汤夕『千占知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

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己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

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

【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⑴戴嵩的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

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

一一“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一一“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

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木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7锦

囊玉轴'

戴嵩《牛》

牧童并'掉

尾而斗

课后反思:

22.月光曲

主备人:

王田

副备人: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

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岀示课件1:

课题】(板书课题:

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

《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

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

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弓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

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

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

第2—6自然段

第二层:

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

出示【课件4:

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

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

(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

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

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出示【课件5】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板书:

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此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

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

注意姑娘己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

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

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

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

您就是一一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出示【课件7】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

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一一《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

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

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

(学生自学)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

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

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

中用了什么词?

(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

前而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

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

(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

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

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

好像仿佛)

7.下而,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

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

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

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圏在哪儿?

为什么要圏在海平线上?

(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

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

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