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002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docx

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1月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1物联网:

穿越牛熊的蓝海市场

1.1物联网是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政策驱动明显

物联网是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万物相

连的互联网,再具体说就是指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

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

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美国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器,而这一概念则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正式提出。

物联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下的战略新兴企业。

图表1:

信息产业的三次浪潮

物联网层次结构可分为:

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感知层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处于物联网三层结构当中的最底层,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识别物体,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

核心技术有RFID、传感技术、无线组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等,并朝着更精确的感知,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方向演进。

网络层由各种电信传输网络,以及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对感知层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流。

网络层目前典型的传输方式包括Wifi、蓝牙、Zigbee、2G/3G/4G、LTE以及LPWAN等。

应用层处于结构的最上层,把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以及网络层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直接面向用户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个人、政府和企业等用户,覆盖交通建筑、农林渔牧、工业、消防等等各个领域。

发达国家全面布局,我国取得较快进展。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的关键战略技

术,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全球各国都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都早早布局加大投入,不

断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进行探索。

在政策的有力保障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初

具规模,无论是从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再到应用示范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随着

物联网技术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物联网产业将持续迎来快速

的发展。

图表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措施

图表3:

我国物联网主要政策

1.2万亿市场空间广阔,规模不断增长

万亿空间逐步打开。

到2020年,万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

从市场空间上看,根据IDC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将达到1.7万亿,从14年的6558亿美元,以每年复合增长率16.9%的速率快速攀升,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玩家、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各样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

从连接数上看,来自市场研究公司MachinaRe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为60亿个,根据预期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70亿个。

物联网产业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

市场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近6

年复合增长率达30%。

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为7500亿元,同比增长29.3%,2016年这一数字有望达9300亿元,而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随着物联网技术标准化进程加快,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各行业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产业链推进步入快车道。

图表4:

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

1.3感知层最先获益,应用层空间最广

物联网结构层次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产业链则从上游到

下游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

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商、无线模组(含天线)厂

商、网络运营商(含SIM卡商)、平台服务商、应用提供商。

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商以及无线模组厂商处于感知层,是整个物联网体系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商作为产业链最上游的环节,由于市场需

求量大,能够实现最先获益。

随着上游产业链的标准化与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

的普及,产业价值将进一步向下游传导。

无线模组厂商目前成熟度相对较高,通

常都是生产无线通信设备的厂商业务的一部分,盈利水平也比较稳定。

网络层是万物互联的通道,包括蜂窝网、局域自组网、专网等。

我国网络运

营商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主导,由于国内行业的垄断性

质导致所涉及到的厂商数量少,规模大,形态稳定。

由于受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冲击,传统电信业务遇到天花板,三大运营商也纷纷在物联网连接、

设备以及平台等方向开展多方位布局。

平台服务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枢纽,向上连接各种物联网应用,向下连接网络

传输与信息感知。

平台层主要包括连接管理平台(CMP)和应用管理平台(AEP),

CMP负责网络的连接和管理,AEP则是向上层的应用提供管理接口。

平台提供商虽然在价值链中市场空间相对较小,但由于存在规模效应和垄断优势,将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

物联网应用及服务是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当中市场空间最为广阔的一个环节,

将渗透到各个行业。

在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重点

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

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九大行业,并最终形成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

规模化推广。

图表5:

物联网产业链及重点厂商

1.4NB-IoT标准冻结,加快物联网发展进程

物联网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从传输距离上可以分为近距离通信(即局域网)

和远距离通信(即广域网)两种。

近距离通信的主要方式包括WiFi、蓝牙、Zigbee、

UWB、NFC等;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授权频段内,

有2G/3G/4G、LTE-M、NB-IoT等,这些技术都在3GPP或者3GPP2等国际标准

化组织进行了标准化定义,另一种是在非授权频段内,有LoRa、Sigfox等,这些技术都是非标准化,自定义的。

其中,NB-IOT、LoRa、Sigfox又属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具有远距离、低功耗、低运维成本等特点。

图表6:

物联网技术分类

2016年6月16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3GPPRAN全会第七十二次会议上NB-IoT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应的3GPP协议相关内容获得了RAN全

会批准,标志着受无线产业广泛支持的NB-IoT标准核心协议的相关研究全部完成,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

随着标准的冻结,将有更多的产业链企业加入NB-IoT阵营,这将促使NB-IoT迅速规模化商用,NB-IoT的商用也将构建全球最大的蜂窝物联网生态系统。

NB-IoT具备四大特点:

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覆盖面积扩大100倍;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

2015年11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Etisalat、LGUplus、意大利电信、Telefonica、沃达丰、GSMA、GTI、华为、爱立信、诺基亚、高通和英特尔等数家全球主流运营商就联合设备商、芯片厂商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香港举办NB-IoT论坛筹备会,旨在加速窄带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

2016年6月CCSA通过了NB-IoT系列行标的立项工作,预计将在2016年年底发布。

NB-IoT的标准化过程中,中国企业的推进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华为贡献的提案占41%,位列全球第一,且在MWC上已正式发布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中兴也已经形成布局。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加快进程。

中国电信正式成立对NB-IOT关键技术、终端

和业务的研发,并部署同时支持LTE和NB-IOT的800MLTE网络;中国移动的

公众物联网平台自2014年11月底正式商用至今用户数已经超过2700万,目前正加快NB-IOT产业的成熟和物联网应用创新,争取2017年实现商用;中国联通已经于2015-2016年开始NB-IoT业务试点及试验,且正在推进大规模组网和试商用。

可以说2017年将进入NB-IoT大规模商用的元年。

1.5主要公司分析

高新兴(300098)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电子车牌,多元化全业务布局

内生外延双驱,业绩持续高增长。

公司三季度报显示,1~9月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9.31亿元,同比增长51.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229.09%。

战略方向清晰,智慧城市多元化布局。

公司以“城市数据总线”为战略方向,

业务立足于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围绕智能交通、数据安全、通信安全等多元化布局。

公司2015年收购创联电子进入铁路轨道监控领域,收购国迈科技进入执法信息化和数据存储领域,2015年业绩承诺均超额完成,预计2016年业绩完成有保障。

进军电子车牌,物联网业务再加码。

今年6月收购中兴智联,主营业务为物联网方向的电子车牌,2015年初,确定北京、深圳、无锡作为电子车牌试点城市,无锡跟深圳首批分别发放了10万张跟20万张电子车牌,随着试点城市电子车牌

项目完成验收和标准上报国标委,预计全国的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2016/2017/2018年EPS分别为0.27/0.38/0.51元,对应目前股价的PE为58.19/40.89/30.71,给以“买入”评级。

佳讯飞鸿(300213)工业调度龙头,加速产业链转型

战略规划清晰,构建智慧指挥调度全产业链。

公司围绕智慧指挥调度全产业链,通过内生式和外延式增长在前端数据采集、中间网络传输及后端智慧应用全产业链深耕细作。

公司战略规划清晰,逐步实现由“产品、解决方案”的设备商向提供“产品、解决方案+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的数据服务商转型。

调度指挥龙头,客户横向拓展,业务纵向做深。

公司以铁路行业的指挥调度起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积累,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指挥调度与控制系统提供商。

公司在铁路以及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领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和煤炭等领域均有多年储备并已成功拿到多个项目;

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出海”步伐,在高铁海外项目中拥有100%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横向积极拓展行业客户,通过收购航通智能进入海关行业且成效显著。

定增完成,加强工业物联网龙头地位。

公司定增完成,募资资金6.76亿元,

其中4.76亿元用于投资基于LTE的宽带无线指挥调度系统项目,使佳讯飞鸿的业务体系更加扩充和完善,其余补充流动资金,从而提升公司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公司把握市场机遇以及产业并购机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公司在智慧指挥调度与应急领域多行业的发展,预测公司2016/2017/2018年EPS分别为0.43/0.57/0.67元,对应目前股价PE为69/52/42,维持“增持”评级。

2.生物识别:

人工智能的感知和入口

2.1人工智能必定是移动互联网后的下一个爆点

以1995年互联网商业化为起点,互联网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广泛渗透到全

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也成就了如谷歌、Facebook、XX、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外互联网巨

头。

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网民人数达到35亿人,渗透率达到47%,其中中国

网民人数达到7.21亿人,渗透率达53%,意味着20年来支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

网高速发展的“网民红利”将逐渐消失,移动互联的粗放扩张时代接近尾声。

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是通过互联网的效率推动各行业的升级发展,互联网智

能化的需求空前提高,以美国、中国为首的互联网大国将引领全球进入人工智能

的大时代。

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

企业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四月份谷歌CEO第一次明确提出将AI优先作为公司大战略;微软组建5000人规模的工程和研发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Facebook积极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开源技术平台;IBM在认知计算平台Waston项目上持续投入,并成立专门部门推动Waston商业化,目前Waston

海量内容的分析能力已在医疗和金融领域率先使用。

政策环境层面,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16年5月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网信办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打造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并基本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等;在重点领域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初步建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发生众多标志性事件,政策支持也极其明确,但却并未在二级市场掀起波澜。

除受整体板块行情影响外,我们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初级,应用层面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过度的时期,生物识别作为人工智能重要感知方式和入口,技术逐渐成熟,快速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市场需求广阔,商业模式清晰,有望先于人工智能其他领域率先爆发。

2.2生物识别:

技术成熟推动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生物识别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指静脉、人

脸、虹膜,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身份鉴定。

生物识别的基本原

理是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分析再到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生物识别采集数据是人工

智能应用的重要一环,其核心是特征采集和比对算法。

目前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和静脉识别。

其中指纹识别由于较低的成本和采集门槛,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人脸识别随着图

像识别技术的成熟正在逐渐进入产业化;虹膜识别精确度极高,但由于较高的成

本和门槛,应用场景相对有限;静脉识别技术正在不断成熟,某些场合实现对指

纹识别的替代。

图表7:

生物识别技术的主要特征

从供给端看,长期以来技术创新不足、软硬件成本偏高是制约生物识别技术

应用广泛推广的重要因素,但近几年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使生物识别技术性能大

幅提升,识别准确率接近99%,加上价格成本下行,基本达到实用要求。

从需求

上看,全球商业活动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高效身份管理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我们判断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应用场景将

大幅拓展。

图表8:

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cuityMarketIntelligence公司发布的《生物特征识别行

业的未来:

市场分析、市场细分与预测》报告,2009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仅为25.84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到108.82亿元,行业符合增长率接近20%。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0亿美元。

从中国市场上看,生物识别行业正从初创期进入成长期,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4年,国内生物识别市场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0%以上,2015年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

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25%。

图表9:

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图表10: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从细分市场上看,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是当前主流识别方式,其

中指纹识别的应用最为广泛,指纹识别产品比例占全部识别产品的58%,人脸识

别产品比例为7%,虹膜识别产品比例为6%。

IBG预计到2020年,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30亿美元、24亿美元和16亿美元,指纹识别仍为最重要的识别方式,而人脸识别则成长最快。

目前国内指纹识别与

人脸识别技术实力已走在全球前列,神盾、维尔科技等厂商已经拥有指纹识别自

主算法及核心专利,Face++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人脸是别正确率,技术成熟是商

业化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最为看好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两个细分领域。

图表11:

生物识别技术细分市场占比

图表12:

2020年细分市场规模增长

指纹识别:

应用行业横向拓展,指纹ID落地带来巨大增量

指纹识别最大的应用场景是智能手机。

2013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5S搭载

TouchID指纹识别功能,此后其他品牌纷纷加入指纹识别功能。

移动支付的需求

上升是指纹识别在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的重要因素,2016年移动支付领域呈现新的趋势是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均推出自己的支付服务,而指纹识别在各家手机支付流程中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2015年下半年上市的国内外主要品牌手机的旗舰机型均开始普及指纹识别系统。

2013年指纹识别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不到5%,2014年上升至20%,2015年达到30%,预计2016年渗透率将提升至40%。

目前指纹识别系统在中高端智能收集中已经成为标配,低渗透率主要表现在安卓阵营的中低端机型,未来成本价格的持续下降有望使渗透率快速提升。

实际上,指纹识别市场远不止智能移动设备,未来指纹将在横向应用平台上

扩张,从目前以智能移动设备为主的应用扩展到智能指纹芯片、智能驾驶、智能

家居、互联网应用等多个方面。

同时与其他生物识别模式进行信息融合,以提升

产品识别精度。

指纹识别市场的另一个巨大增量在于指纹身份证的落地。

2013年公安部开始推动居民身份证指纹信息采集工作,2016年四月份公安部公布身份证指纹应用算法提供商名单,预示着指纹识别身份证有望正式落地,未来随着指纹信息采集完毕、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当前需要身份证验证的众多场景,如出入境、酒店入住、教育考试、社保、交通出行等,均有望通过指纹识别实现,指纹识别大规模应用值得期待。

上市公司中,汇顶科技是指纹芯片设计厂商,芯片出货量在安卓市场中仅次

于FPC;远方光电收购的维尔科技注重指纹识别行业应用,在金融和驾培等领域

拥有高市占率。

人脸识别:

智慧安防与互联网金融为刚性需求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的推进,大多城市已经部署安防监控摄像头,由此产生的

海量视频数据给城市安防带来极大挑战,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入视频监控系统,是

提升视频监控智能分析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5年5月,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强化跨部门的共享应用。

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已经提前启动,未来两三年全国大中型城市将进入快速部署阶段,城市视频监控平台与智能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是重要部署方向。

人脸识别打通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从线上开户到支付的全流程。

2015年底央行

放开远程开户限制,但为防范风险智能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导致微众银行等互

联网银行始终未能解决开户问题,而人脸识别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选择。

前支付宝上线人脸登录功能,微信、滴滴出行均已试点推出人脸识别为基础的登

录或支付功能,人脸识别已经打通从线上开户到支付的全流程。

从技术领先程度上看,目前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第一梯队除了BAT旗下团队外,主要是云从科技、Face++和商汤科技。

上市公司中,佳都科技投资云从科技,东方网力与商汤科技合作。

2.3主要公司分析

远方光电(300306):

内生增长强劲,外延锦上添花

光电检测行业龙头,积极打造智能检测科技产业平台。

公司为国内LED光电检测龙头企业,在光电检测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市占率超过50%,国际市占率超过20%。

参考Labsphere、InstrumentSystems等海外检测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成长为产业大平台的发展路径,2014年公司提出外延式发展战略,2015年外延战略正式落地,先后投资红相科技、纽迈电子、和壹基因,进入红外检测、核磁检测、基因检测等领域。

近期出售的红相科技股权在短短18个月收益率高达158%,足见公司在产业投资上具备独特的眼光。

考虑公司充足的现金流及投资平台长盈资本在手项目丰富,未来外延扩张将持续进行。

维尔科技有望年内并表,承诺业绩超额完成概率大。

公司收购维尔科技已于9月份顺利过会,预计年内有望拿到批文,实现业绩并表。

维尔科技具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在驾培、金融市占率超过30%,近两年发力驾考、军工等领域,以及未来有可能向社保、智能家居、公安二代证、

海关、铁路、公路等领域延伸。

远方光电与维尔科技均为技术领先型企业,检测

与识别具备相似的技术路径,两者协同效应值得期待。

维尔科技承诺2016-2018

年分别为6800/8000/9500万元,预计业绩超额实现概率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内生业务稳健增长,外研扩张陆续落地,我们看

好公司内生外延双轮驱动下“大检测、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产业战略逐步落实。

考虑维尔科技年内并表,预计2016-201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185%、24%和

33%,EPS为0.66元、0.82元和1.10元,维持“买入”评级。

佳都科技:

智慧轨交高成长,智慧安防全面布局

智能轨交设备产品齐全,充分受益行业爆发。

公司拥有轨交自动售检票系统、

屏蔽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四大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覆盖地铁、

城际铁路、有轨电车三大领域,业务覆盖全国16个城市。

定增方案获批,公司全资控股华之源,协同效应更加显现。

今年中标广州地铁BT项目,金额高达3.87

亿元,标志着公司在轨交智能化系统设备BT总包模式上实现突破。

由于BT模式在融资能力、建设效率及运维服务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将在轨交建设中比重提升。

公司具有较多项目开通业绩、全国性实施交付能力及多专业解决方案能力,

有望在BT模式下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

投资云从科技,布局人脸识别综合服务。

云从科技拥有人脸识别核心技术,

终端产品覆盖边防、地铁、门禁、柜台等多场景应用,并向移动互联网身份验证

基础服务拓展,已经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掌握视频大数据核心技术,提升智慧城市业务能力。

公司将原智能安防和通信增值业务合并为智慧城市业务,具备为公安、交通、司法、政务等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术上,公司参股云从科技、千视通,加大视频结构化技术、警务视频云平台的研发力度,部分产品实现试点运用;市场拓展上,公司加大全国市场布局,强化行业深度应用,并与梅州市政府在智慧城市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在享受轨交建设高成长的同时,围绕安防产业链

持续升级,并展开智慧城市业务布局。

预计2016-201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40%、44%和47%,EPS为0.16元、0.22元和0.33元,维持“买入”评级。

3智能驾驶:

下一个现象级的消费端电子盛宴

智能驾驶在特斯拉和Google无人汽车项目的带动逐渐被引爆,成为信息领域近年来的热门技术投入。

在智能手机红利渐渐消失的时候,科技界在寻觅一个新的类似iPhone的超级应用场景,来给科技界注入新的活力,就像iPhone的出现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时代需要全新的载体。

智能驾驶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引爆点的超级应用场景。

智能驾驶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汽车出行的效率,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以及车以外的设施进行通信交流,从而实现智能的出行。

智能驾驶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进行高效、安全的无人驾驶,将人类从出行交通中解放出来。

通常我们理解的智能驾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