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104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docx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

上传:

李忠苟更新时间:

2013-1-2917:

05:

05

 

分封制

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

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

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

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

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

郡县制。

汉初

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

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

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宗法制

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

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

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是

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

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

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家国一体

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说的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即中央集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开的。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行省制度

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

 

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

治的阶段。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

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在君

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

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

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

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

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

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

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

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

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三公九卿制度,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元代的中书省制度;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

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

(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

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

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

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

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

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

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

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

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内阁”机构的建立开始于明朝。

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

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

还下诏: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

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礼部尚书邵

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

征耆儒鲍恂、

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

秩皆正五品。

”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

而且品级

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

它只能算是

“内阁”机构的滥觞。

“内阁”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时候。

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

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

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始称为“内阁”。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

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

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

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

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1732年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又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清末设

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

英文Cabinet的译名。

原意为“内室”或“密议室”。

某些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中央政府的名称。

在内阁制

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

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

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

内阁最初始于

英国,有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十七世纪

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后,在英王威廉三世时,枢密院与外交委员会已有内阁之称。

1717年以前,内阁会议习惯上由

英王主持,1717年之后,当时英王乔治一世由于不懂英语而不再主持内阁会议,于是内阁会议改由一名大

臣主持,这样就产生了首相职务,并形成了英王不得参加内阁会议的惯例。

这实际上是反映了英国资产阶

级在革命后对英王权力逐步限制和削弱。

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制始于英国

1721年成立的以罗伯特沃波尔

(1676—1745)为首的内阁。

但直到

1900年,英国议会的布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一词,

1937年通过的

《国王大臣法》,内阁这一名称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

以后,内阁这一形式,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

成为这些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内阁首相(

总理)就是政府首脑。

一般来说,所有政府大臣(部长)

都是内阁阁员。

但在英国,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通常由外交、财政、国防、内政以及大法官等主要政

府大臣组成,并不包括所有的政府大臣。

参加内阁的大臣称为阁员大臣,其余的政府大臣则称为非阁员大

臣。

 

内阁首辅

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

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

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

无宰相之权。

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

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

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

三省六部

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

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

四司。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元、明为中书省。

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

部。

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翰林院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

在院任职

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大理寺

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

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文渊阁

之名始于明代,其阁亦始建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

著名的大类书《永乐大典》,

藏书、编书而外,文渊阁也是“天子讲读之所”,皇帝不时在此翻阅书籍,并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

议会,

parliament,又称国会,议会起源于英国,是从封建性质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

1265年贵族S.de孟福尔

以摄政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参加的会议。

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8年“光荣革

命”后,议会于1689、1701年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赋予议会立法、决定财政预算、决定王位继承、监督行政管理等权力,从此议会成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最高立法机关。

以后为美国、法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一、代议制的含义

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情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主要行使立法的职能,其权力受到行政机关的制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新型的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

二、代议制的主要类型

目前,代议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采用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指议会是

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君主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

实行的国家主要有:

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泰国、日本。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掌握行政权,而议会掌握立法

 

权,但君主有否决权,首相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实行的主要国家有:

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明治

维新到二战时的日本.

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

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议会制共和制是指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权、组织、监督政府的权力,总统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实行的国家主要有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

总统制共和制是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的元首、又是政府的首脑,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决定内外政策,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议会行使立法权,实行的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

三.内阁制亦称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或责任制内阁。

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政权组

织形式。

十八世纪初产生于英国。

内阁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组成,经国家元首任命。

内阁

以总理或首相为首脑,下设有阁员,称为部长或大臣。

内阁通常只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

1911年4月清

廷以成立“责任内阁”欺骗群众。

中国历史上正式决定采用此制,始见于1912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制包括以下内容:

①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其他阁员由首相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②国

家元首不负行政责任。

发布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和有关阁员的副署,否则无效。

因这一文件而发生的责任

由内阁承担。

③内阁代表元首对议会(或众议院)负责。

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

如议会通过不信任案,

内阁就要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

新议会选出后,对内阁仍不信任时,内阁必须辞职。

④议员得兼任内阁阁员。

责任内阁制和责任制内阁的区别

:

是一样的意思,但责任内阁制主要说的是这种政治制度。

责任制内阁主要讲的是内阁。

因为内阁是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才发展成为责任制内阁的。

内阁在君主专制时期就有的,责任制内阁是在君主立宪制

确立后,首相沃波尔上台开始确立,

19世纪中期才基本定型下来的。

邦联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完全主权的国家为维持它们对内对外独立的目的,根据它们之间共同缔结的国际

条约建立的国家联合体,其存在以联邦国家的宪法为根据。

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非洲联盟,东南亚

国家联盟以及一些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地区性或跨地区性国家组织均属于此范畴。

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

(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国家由各

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

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

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

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

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

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民主主义:

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的主义。

人民在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有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利,民主是使得人民辛苦劳作的发展成果真正为人民所共享的唯一手段,是预防腐败的最好利器。

民主革命(democraticrevolution)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甚至包括产业工人这个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或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其压制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旧的生产关系。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旧民主主义革命

 

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

的的革命。

1911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中华民国的辛

亥革命,就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事件年

表1.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2.1900

义和团运动:

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

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

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

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编辑本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

 

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目的不是建立资产

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

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种革命就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

如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

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

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

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

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土地改革的完成标

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性质:

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

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

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

自1840年起至1949年,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同本国剥削者进行了艰苦的革命斗争。

这段时期

大致可分为:

1840-1901:

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1901-194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中后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01-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主要思想是三民主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摧毁,将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带到新的社会制度中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

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具体来说,从革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经不是旧的,以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不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

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革命的前途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

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

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

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私有制度,革命任务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

性质:

既是一场革命,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全面的,革命性的;改革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

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

必须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

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

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2·新民主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