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243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docx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2

第一章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进程

第一节胎儿、新生儿的心理行为发展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

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到成熟(即从胎儿到青春期),各种心理过程、心理和行为特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神经生理的发育尤其是脑的发育,是各种心理行为发展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动作、认知、语言、情感、意志和道德以及个性和社会性等特征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着。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本章以下各节主要按照年龄阶段简要介绍了各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特征,以使我们能对各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一个概括的、系统的认识。

 

一、胎儿的发展

胎儿时期

胎儿时期是指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

受精后的两周是胚种期,受精卵细胞分裂、分化,进入子宫并在子宫内膜上着床。

第3~8周是胚胎期,展示了一个从头到脚、由内及外的发展模式,头、血管和心脏等的发展早于胳膊、腿、手和脚的发展,胚胎内也已形成了一个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第3个月开始到出生是胎儿期,各器官系统逐步发展完善,机能增加,出现了一些与胎儿在子宫中生存有关的反射。

胎儿期为出生后对生命有至关重要意义的机能(如吞咽、便溺、消化道的肌肉运动)作好了“高级准备”。

胎儿的心理行为与新生儿的心理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妊娠20周的胎儿已经具备听觉能力,4~5个月的胎儿建立了触觉反应,而视觉在胎儿中晚期也已经出现。

新近研究发现人类在胎儿末期就有了(听觉)记忆。

胎儿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生儿的发展

胎儿出生后28天的时间,称新生儿期。

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为3~3.5kg,平均身高为50cm,第1个月的生长速度最快。

新生儿的脑重约390g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

新生儿的脑电波多为δ波,并且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

(一)新生儿的动作能力

新生儿

新生儿动作能力很弱,刚出生时颈部很软,不能竖起,1个月时才可竖头片刻,2个月时扶着可竖头。

新生儿主要动作能力在于具备一些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reflex,UCR)行为,这是新生儿的重要行为特征。

有些反射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它们是新生儿获得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主要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瞬目反射、瞳孔对光反射。

还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并无明显的适应生存的意义,之后将会逐渐消退(extinction)。

新近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的第9天即出现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CR),如用喂奶的姿势抱新生儿会引起吸吮动作,这意味着心理活动的发展。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稳定且脆弱,外界刺激对他们往往是超强的,容易发生超限抑制(或称保护性抑制),它表现在新生儿易由清醒进入到睡眠状态。

(二)新生儿的认知能力

1、视觉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视敏度(visualacuity)达20/200~20/600(也就是说,成人在200或600英尺能看到的东西,新生儿要移近到20英尺处才能看清);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

2、听觉正常新生儿的听觉能力已发展良好,1个月新生儿能分辨200Hz和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

新生儿已具有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能对声音的方向作出定向反应。

大多数2周左右的新生儿能将头转向持续的声源。

3、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味觉已发展良好,对几种基本味道很敏感,并表现出偏爱“甜食”。

新生儿出生时嗅觉中枢和嗅觉末梢已发展成熟,能分辨出多种气味,具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出生后一二周以内的新生儿就会识别母亲和其他人的气味,能对几种愉快或不愉快的气味作出不同的反应。

4、皮肤感觉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的敏感性,尤其是手掌、脚底、口唇等部位。

相对于触觉来说,新生儿的温觉和痛觉比较微弱。

新生儿的体温比成人高且不稳定,但对冷热的感受还是相当明显的。

新生儿的痛觉已存在,但不甚敏感,尤其在躯干、腿、腋下受到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

5、知觉新生儿具有形状知觉,对不同形状物体的注意有区别。

第1周内的新生儿对同一类物体的不同大小的知觉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新生儿具有良好的语音感知和分辨力,表现出对语音尤其是母亲语音的明显偏爱。

新近研究更发现,新生儿出生时就已具有多通道感知的能力,如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注意和记忆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记忆,这实质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新近研究发现新生儿末期已具备一定的长时记忆能力。

(三)新生儿的情绪

新生儿出生后就有情绪(emotion)表现,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这是先天的生理性反应能力。

现代研究认为新生儿的情绪已初步分化,表现出痛苦、厌恶、兴趣和微笑等情绪,此时的情绪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

四肢蹬动

第二节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

婴幼儿阶段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它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行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神经生理的发展

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速度相当快,皮质神经细胞继续增大,神经纤维继续生长,而且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也在迅速进行,使得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兴奋过程依然强于抑制过程,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激动和疲劳,容易受外界的影。

向而分散注意力。

婴幼儿在2.5~3岁时,脑重发展到900~1011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

婴幼儿脑电图的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

一般5个月时枕部开始出现θ波;1~3岁时δ波减少,θ波增加,同时出现少量α波。

 

二、动作发展

出生后运动发展的规律是:

自上而下(先抬头、后抬胸、坐、站、走);由近到远(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从粗到细(全掌抓物到手指取物);先有正面动作后会反面动作(先会起立,后会坐下,先会向前走,后会向后退)。

(一)大动作的发展

1、抬头

1个月的婴儿俯卧时能勉强抬头,在4~5个月时才能在坐位抬头自如和自由转动。

2、坐

3个月的婴儿能扶坐片刻,6个月时能用手支撑坐片刻,约7~8个月时才能独自坐稳,4~6个月会翻身。

3、爬

约8~9个月时学会爬。

4、站、走、跳

5~6个月的婴儿扶立时,喜欢上下跳跃;8个月时可扶物站立片刻;10~12个月可独自站立片刻,并能扶着东西走路;13~15个月学会独立行走;18~24个月可倒退走;24~30个月会上下楼梯,单脚跳。

抬头

 

(二)精细动作的发展

婴儿在3个月时,开始玩弄手里的玩具,但不能主动去抓,看见有趣的物件时,常手舞足蹈,却无可奈何。

3~4个月时,能同时伸出两臂,主动抓握,但动作不协调。

6~8个月时,能伸一手取物,能在伸手的同时弯腰;会双手传递。

约9~10个月时,能用食指触物,而不再是一把抓。

精细动作的发展还表现在握物的方式上。

婴儿抓握物品的方式最初是用手掌的尺侧,进而用全掌抓握,然后发展到桡侧掌抓握,8~9个月开始用手指抓物,10个月会用拇指与食指对指取物。

 

三、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

1、视觉

视觉在6个月前的发展非常迅速,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

3岁幼儿已能正确辨别红、黄、蓝三原色和绿色,但对大多数混合色以及色度不同的颜色还不能清楚地辨别。

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视觉集中的现象表现得比较明显,对鲜艳明亮的物体,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并表现出偏好。

2、听觉

言语听觉发展很快,能很好地辨别语音。

婴儿对音乐的感知很早就表现出来了,5个月的婴儿已经能感知音乐旋律的变化,2岁左右的婴儿能表现出跟随音乐节拍的身体运动。

3、味觉

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表现出非常敏锐的反应,拒绝吃不喜欢味道的食物。

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4、皮肤觉

2~3岁的幼儿能很好地辨别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的、硬的、冷的、热的。

5、知觉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大小知觉恒常性(sizeperceptionconstancy),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3岁幼儿能辨别上下方位。

“视崖(visualcliff)”研究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的能力。

“视崖”研究是这样的,视崖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婴儿趴下的平台,平台的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的厚玻璃下铺着同样的格子布料。

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英尺,造成深度错觉,形成“悬崖”。

实验时,婴儿趴在中间的平台上,婴儿的母亲则分别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呼孩子,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一侧爬向母亲,从而表明婴儿的深度知觉已经产生。

 

(二)思维和想像

婴幼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是婴幼儿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婴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婴幼儿自身的动作。

婴幼儿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外思考。

直觉行动思维表现出范围的狭隘性和内容的表面性,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根据皮亚杰(PiagetJ)的发生认识论,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儿童依靠感知运动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2~7岁为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其中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

该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由于语言和象征性功能的发展,幼儿越来越多地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性思维”,如进行各种象征性游戏。

 

想像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1~2岁的婴幼儿出现想像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口头言语表达出来;3岁时,在带有最简单的主题和主角的游戏活动中,想像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但想像是没有目的性的,比较零散,内容简单、贫乏。

(三)注意、记忆和学习

婴幼儿时期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6个月以前婴儿的注意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6个月以后的婴儿的注意迅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视觉方面还表现在吸吮、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

由于言语的作用,儿童开始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

婴幼儿时期是记忆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并且有很大的潜能。

3岁之前儿童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容易记住令他们感兴趣、能带来鲜明强烈印象的事物。

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并由此引起认知和行为的变化。

基本的学习过程包括:

习惯化(habituation)、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reflex)、观察学习。

这反映了婴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其中,习惯化是指对一种连续、重复的刺激产生了“适应”,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现象;当出现新刺激时反应又增多,称为“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幼儿早期很重要的学习形式。

 

四、语言的发展

(一)前言语阶段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哭。

1个月后婴儿的哭声开始分化。

约2个月起发出类似于后元音的a、o、u、e等,随后出现辅音h、k、p、m等。

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进入咿呀学语(babbling)阶段,婴儿能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起来,发出“ma-ma”、“ba-ba”类似于“妈妈”、“爸爸”的重复音节。

第9个月起,牙牙学语达到高峰,此时婴儿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并开始模仿(imitation)成人的发音。

婴儿也正是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

(二)言语的发生和发展期

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和表达四个方面的发展上。

儿童的语言发展期是从无意义音节到有意义词过渡的阶段。

在1~1.5岁时,一定词的语音对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意义,这说明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词了。

婴幼儿在1岁左右讲出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

10~15个月之间,婴幼儿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随后掌握新词的速度显著加快,19个月时已经能说出50个词,此后幼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

幼儿1~1.5岁阶段出现单词句,之后出现双词句。

2岁幼儿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时已基本是完整句。

 

五、情绪的发展

目前普遍认为各种基本情绪在2岁前陆续出现,婴幼儿的情绪是通过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

婴幼儿在与成人的相互交往中,在社会环境中,情绪逐渐社会化。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socialsmile)、依恋(attachment)、分离焦虑(separationanxiety)、怕生、害羞、嫉妒和自豪等都是在与人交往中出现的情绪。

社会性微笑

4周~6个月的婴儿看见人的面孔会发出微笑,即社会性微笑,从最初的无选择的微笑到见到熟人发出更多的微笑,这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始。

在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在6~8个月时,形成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产生分离时焦虑以及对陌生人的焦虑;在1.5岁左右,婴幼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

幼儿在2岁时已经能初步表达如内疚、害羞、妒忌和自豪感等复杂的情绪。

2~3岁的幼儿已经开始能用语言简单地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在躯体上与另一人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养者,主要表现为微笑、牙牙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等。

依恋是最初的社会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幼儿的依恋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ment)和反抗型依恋(resistantattachment)。

3个月以前的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看人的脸、听人的声音。

3~6个月的婴儿表现出更容易对父母或熟悉照养者发出微笑,哭时也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安抚。

从6~7个月起,开始形成对熟悉照养者的依恋,积极寻求与他们的接近,见到陌生人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8~9个月时明显地表现出反抗与照养者的分离,当离开依恋者就会很痛苦并哭喊,而且明显地害怕陌生人,即所谓的分离反抗和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

随着与母亲或照养者的依恋的建立,6~8个月的婴儿与依恋者分离时,就会开始表现出非常伤心、痛苦,并拒绝分离,这就是“分离焦虑”。

14~18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期,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出现的次数和强度逐渐降低。

婴幼儿与母亲分离时痛苦的程度与他们的亲密程度有关,母婴关系越密切焦虑反应越强烈,关系一般则分离反应的强度较弱。

 

六、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气质(temperament)是婴幼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托马斯和切斯等人认为儿童气质是每个儿童的行为表现方式,体现了儿童对外来的刺激、机会、期望或要求的反应。

在他们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中,平易型婴幼儿约占40%,麻烦型约占10%,发动缓慢型约占15%,还有35%属于中间型。

 

第二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

学龄前阶段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它是儿童进入学校以前的生理和心理的准备时期。

 

一、神经生理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

大脑皮质内部抑制过程得到发展,内抑制的发展使儿童有可能形成更复杂、更精细的暂时联系,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的事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但这时抑制功能还比较差,过久地克制自己的行动或从事过分细致的作业常不能胜任。

髓鞘化

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g,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

脑电图中,3岁出现α波活动,4~7岁时θ波减少,α波增多。

 

二、动作发展

儿童到3岁时,大肌肉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它比小肌肉的发展快。

肌肉的发展为运动和耐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大运动方面

3岁儿童能两脚交替上下楼梯,能骑小三轮车;4岁时能独脚跳;5岁时能两脚交替眺着走以及快跑。

2、精细运动方面

3岁儿童能堆10块积木,能模仿画圆形和“十”字,会穿珠子;4岁儿童画人至少能画出3处;5岁儿童会用剪刀剪下圆形,会使用筷子夹小物品,能临摹方形和三角形。

3岁儿童能堆10块积木

模仿画圆形

穿珠子

 

三、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较容易,而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较困难。

3岁的幼儿一般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4~5岁时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等。

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方向,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由于左、右方位具有相对性,学龄前儿童要准确的识别需经过一段时间。

儿童的时间知觉发展得比较晚,对时间的掌握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5岁儿童开始使用标志时间的词语,如“早上”、“晚上”、“今天”。

6岁儿童掌握了“一昼夜”、“周”、“月”、“年”等时间概念。

(二)思维和想像

学龄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具体形象的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

在整个学龄前时期,儿童的思维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学龄前初期儿童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而学龄前晚期,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龄前晚期,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抽象概括成分逐步增加,但是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

学龄前儿童已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3~4岁时想像力迅速发展,但基本是自由联想,内容贫乏,数量少。

5~6岁的儿童有意想像和创造想像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新颖程度增加,更符合客观逻辑。

学龄前儿童的想像力集中表现在游戏活动中。

儿童的求知欲在学龄前期迅速发展起来,表现为好奇、好问,这种特点将持续整个儿童阶段,但在学龄前期最为突出。

(三)注意和记忆

学龄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水平还{艮低,注意时间短、容易分散,注意的范围小,并且常带有情绪色彩,任何新奇的刺激都会引起他们的兴奋,分散他们的注意。

此时,有意注意也在逐步形成中。

学龄前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有意识记一般在3~4岁时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5岁以后开始能运用简单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如复述、联想。

总体而言,学龄前儿童的机械识记占主要地位,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而且是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

儿童记忆很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

 

四、语言发展

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在与成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语言能力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研究表明,中国儿童3岁的词汇量为1000个,4岁时为1730个,5岁时为2583个,6岁时为3652个,其中3~4岁的增长速度最快达73%。

学龄前儿童的词汇范围不断扩大,还逐渐学会了代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

儿童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

3岁儿童基本上都是使用完整句,4岁时会说较多复杂的语句,4~5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各类词汇和各种语法结构,词义逐渐精确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

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自言自语,这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一般有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两种形式。

3~4岁时出现边活动边自言自语的游戏语言。

4~5岁儿童在遇到困难产生怀疑时出现自言自语的问题语言。

一般在4~5岁,儿童可以获得基本语音的正确发音。

但由于发展尚未成熟,言语中常出现口齿不清、发音含糊和口吃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越紧张越严重,甚至持续到上小学。

此时应适当关注、耐心引导、避免指责,给予儿童恰当的关怀、处理和治疗。

 

五、情绪、意志和道德的发展

1、情绪

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self-esteem)感的萌芽,这是儿童自我情绪体验中的重要部分。

但3岁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还不明显,只有在成人的暗示下才会有羞愧感。

5~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并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绪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2、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而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总的来说,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自我调控可表现为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即有意识地抑制不符合客观要求的愿望或受大人禁止的行动,根据某种要求等待或延搁一种行为,或延缓满足当前的某种需要。

3岁儿童开始能抗拒引诱和延迟满足,但耐心等候满足的时间很短暂,难以超过15分钟。

5~6岁儿童对强烈情绪的调控能力有很大的进步,遇到挫折很少动辄大哭或生气时打人、摔东西。

皮亚杰

3、道德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4岁是前道德阶段,儿童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5~7岁是道德的他律阶段,认为道德规则是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

儿童的道德意识尚未成熟,一切规范都以他人的外在标准为标准,抱着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单方面尊重权威,如特别遵守老师的要求。

同时,学龄前儿童的道德判断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六、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个性

埃里克森(EriksonEH)认为4~6岁是主动对内疚的时期,儿童已经能够将自己的行为方式转向社会许可的范围,他们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出色地完成任务。

如果儿童顺利通过这个阶段,能培养出儿童对生活的目的感;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则会导致儿童的内疚感。

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尝试新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行动,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和限制。

(二)自我意识

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自我评价发生在3~4岁,学龄前初期儿童往往是依从性评价,即把成人的评价当作自我评价的依据,评价的也只是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比较简单、笼统。

学龄前晚期儿童逐渐出现自己独立的评价,比较细致全面,并逐渐开始描绘内部的心理特征。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或对别人权力的侵犯。

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侵犯行为,但不指向任何特殊的人。

3~6岁儿童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4岁左右出现为某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的侵犯行为,身体攻击也达到顶点。

4岁以后言语攻击逐渐增多,身体攻击逐渐减少。

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而且更喜欢身体攻击。

亲社会行为(altruisticbehavior)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或者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等。

年龄不足2岁的儿童就开始有分享和安慰他人的行为出现。

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四)性别角色(genderroles)

学龄前儿童的一个特点是性别感的发展。

一般认为,2~3岁的儿童已能从外表上识别男、女;3~4岁左右的儿童在玩具选择、活动特点上已明显表现出性别倾向,开始选择同性别伙伴一起玩游戏;4~5岁的儿童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形成性别稳定性(genderconstancy);6~7岁儿童懂得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转变,且性别一致性(gender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