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647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docx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

美学原理

什么是美学: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

因此他建议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这么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

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原理。

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

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深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一现实生活中。

荷迦兹着有《美的分析》,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

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孟子:

全面继承孔子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气“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荀子:

主张“人性恶“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

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论中研究自然美的特点郭熙《林泉高致》

第一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在自然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但是在生产中的产品斌不是一切都是美的。

美的产生: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

第二章社会美美的存在形式都是根源于实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

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重在内容:

“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

第三章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

3)使人在怡静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

第四章形式美

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形式美主要法则

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高级形式)

●什么事形式美法则?

再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

如何灵活应用这些法则?

答:

法则:

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意义:

1、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应用方法:

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

1、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为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2、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法则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在美创造中既要遵循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生搬硬套某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艺术美。

第五章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反对机械模仿自然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第六章意境与传神

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第七章优美与崇高

优美的特点:

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

形式上的特征表现:

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优美表现是:

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明水秀莺歌燕舞夕阳西下

崇高的特点: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一张不可阻遏的强大气势

表现:

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名词: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之父: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着《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

  2、移情说:

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3、距离说:

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4、美感:

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5、实验美学:

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

  6、直觉:

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

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

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

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7、审美想象:

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8、通感: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

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

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9、崇高: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10、悲剧(性):

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

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

霍布斯说:

“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

”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

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

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

  13、生命的机械化:

是柏格森提出的。

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

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

  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4、游戏说:

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15、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然而,“集体无意识”

  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

  17、符号说:

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18、意向:

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

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

“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19、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20、艺术敏感:

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21、灵感:

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心理距离说:

(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本世纪提出的;

(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37.丑:

(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

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

(1)意象的物态化:

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

(2)意象的物化:

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

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论述题:

  1、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识,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

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

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第二句的讲法。

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

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

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

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

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2、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99-102

  答:

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

“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例:

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

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

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

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

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

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

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3、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

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

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

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

  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

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

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

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

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

黄山的“猴子观海”。

  4、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

  答:

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

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

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5、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

  答:

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

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

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

  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

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

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

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

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

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

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

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

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

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

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

  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

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

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6、论优美的特征:

  答:

优美的基本特征:

和谐。

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

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

例如:

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

  7、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

  答:

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

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

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

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

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8、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

⑴虚拟性。

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

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

比如:

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⑵感性。

  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如:

八大山人的名画《猫》,接受者目所视见的,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仅凭自己的直接,不需理性分析,便可直接感知“猫”这一意象的存在。

⑶想象性。

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

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了。

⑷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

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9、论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结合实际说明)

  答:

艺术品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

⑴观。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

直观地感受到美。

⑵品。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⑶悟。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使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10、评述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答: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

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一)“关系”的类别:

一是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质而言,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

二是一种理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

由这种关系而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

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

由这三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二)贡献与局限: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再者,美离不开关系,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

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11、论述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答:

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

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

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

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