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736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6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docx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

义煤集团李沟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

摘要:

矿井瓦斯抽放,是指为了减少和解除矿井瓦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利用机械设备和专用管道造成的负压,将煤层中存在或释放出来的瓦斯抽出来,输送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地点的方法。

根据预测结果,李沟矿全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3.78m3/t,是高瓦斯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7.84m3/min,掘进面绝对涌出量为0.9m3/min。

本设计针对李沟矿二1煤层开采存在的瓦斯涌出量大、瓦斯超限严重等问题,结合该矿二1煤层透气性系数0.1m2/MPa2·d,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0.0559d-1等基本参数,得出李沟矿属较难抽放型且开采时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

根据前面所得参数确定李沟矿采用本煤层预抽、边采边抽和采空区抽采相结合的综合瓦斯抽放方法,并且对抽放方法的一些工艺方法和参数进行了设计。

抽放系统管路选择了管径350mm的主管及管径统一为220mm的支管。

瓦斯抽放泵选择的型号为CBF410-2型水环式真空泵,同时确定了泵站的附属设施。

在设计的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安全操作要求和说明。

 

关键词:

水力冲孔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工作面。

Ligouminefieldgasdrainageandexploitationdesign

Abstract:

Minegasdrainageisamethodthattoreduceandeliminatethreatsofminegasforcoalminesafetyproductionandmechanicalequipmentandpipelinesareusedtomakenegativepressuresothegaswhichareinthepresenceorreleasedareextractedouttodeliverytothegroundorothersecurelocation.Thepredictionsshowsthatligouminerelativegasemissionisamountof22.19t,whatprovedligouanhigh-gascoalmine,andtheminingfacegasabsoluteemissionisamountof9.41inwhileheadingfaceabsoluteEmissionas1.17in.Thisdesignforligouminetwo1coalseamisonamountofthelargegasemission,theseriousgasgaugeproblem,combinedwiththeminecoalseampermeabilitycoefficient0.3849Pa2•d,drillinggasflowattenuationcoefficient0.0283andsoonbasicparameters,todrawtheconclusionthatligouminethedifficultgasdrainagetypeanditmustbetheestablishangasdrainagesystem.Frontparametersobtainedtodetermineligouminethepre-extracting

Whileminingsauceandgoafdrainagecombininggasdrainagedesignanddrainagemethodprocessmethodsandparameters.Gasdrainagepumpareselectedas2BEC50typewaterringvacuumpumpsandancillaryfacilitiestodeterminethepumpingstation.Inthefinaldesignputsforwardrequirementsanddescriptionsinsomespecificsecurityoperation.

 

Keywords:

hydraulicflushing;coalandgasoutburstcoal;minegasdrainage;workingface.

引言

煤矿瓦斯抽放,是指利用瓦斯泵或其它抽放设备抽取煤层中高体积分数的瓦斯,并通过与巷道隔离的管网把抽出的高体积分数瓦斯排至地面或矿井总回风巷中。

目前,煤矿瓦斯抽放不仅是降低矿井瓦斯涌出量、防止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重要措施,而且抽出的瓦斯还是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作为煤炭的伴生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我国最早记载煤矿排放瓦斯是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

当时,记载了利用竹管引排煤矿瓦斯的方法。

1938年抚顺龙凤矿进行了具有工业规模的机械抽采瓦斯试验。

1940年,该矿在地面建立了一座100m3的出瓦斯罐,用瓦斯泵将采空区的瓦斯经管路抽到管内,供当地居民使用。

当时,抽出的混合气体流量约10m3/min,甲烷浓度为30%~40%。

1951~1954年,该矿又先后试验成功了利用煤层巷道和钻孔预抽每次瓦斯的方法,尤其是钻孔预抽煤层瓦斯的方法,为大规模抽煤层瓦斯开创了新的技术途径。

随后,1957年,阳泉矿务局四矿又试验成功了采用穿层钻孔抽采上邻近层卸压瓦斯。

自此,我国煤矿瓦斯抽采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可从抽采矿井数及年抽采瓦斯量中得到反映:

50年代,我国主要有抚顺、阳泉、天府、北票等矿区的6对矿井抽采瓦斯,年抽采量仅有60×106m3;60年代,中梁山、焦作、淮南、南桐、松藻、包头等矿区也进行了瓦斯抽采,抽采矿井数量增至20对,年抽采量约160×106m3;70年代,抽采矿井数增至80对,年抽采量达248×106m3;80年代,抽采矿井数增至111对,年抽采量达380×106m3;到了90年代,年抽采量达到了500×106m3;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瓦斯抽采工作经过40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到1993年底共有42个矿务局,117对矿井进行了瓦斯抽采。

但是目前,我国煤矿体瓦斯抽采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瓦斯抽采率低,既不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又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004年,国有重点煤矿的抽采率仅仅为26.5%。

导致我国煤矿瓦斯抽采率低的原因来自2个方面:

一方面是客观原因,煤层透气性低,且煤层较软,瓦斯抽采难度大,严重影响抽采效果;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抽采时间短、钻孔工程量不足、封孔质量差、抽采方式单一、抽采系统不匹配和管理不到位。

因此我国煤矿瓦斯抽采存在的问题有:

(1)煤层透气性系数低

我国95%以上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所开采的煤层属于低透气性煤层,透气性系数只有10-4~10-3mD[1mD=40m3/(MPa2·d)],为较难抽采或勉强抽采。

这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使我国井下瓦斯抽采(特别是预抽)难度非常大。

如黑龙江省鸡西矿区、平顶山、七台河、乐平、萍乡、湖南白沙等许多矿区都因为瓦斯透气性极差、投人大等原因,矿井基本没有开展瓦斯预抽,严重影响抽采效果。

(2)煤层较软

我国绝大部分矿井煤层都存在着煤层较软或软分层厚的特征。

在实施抽采钻孔过程中,极易出现严重的塌孔现象.,打钻难,工期长,特别是突出煤层打钻时,煤层软,瓦斯压力大,存在着顶钻、卡钻、塌孔、喷孔等问题。

目前在韩城、平煤、义马、鹤壁、郑煤、包头、辽宁和吉林等许多主要矿区都因软煤层打孑L难的问题而严重影响抽采效果,所以软煤层中打孔,特别是突出软煤层中打钻的难题亟待新的有效的技术。

(3)抽采系统不匹配,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利用国债资金对部分煤矿的抽采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抽采系统不匹配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这种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部分矿井抽采泵能力不足,极限抽采流量小,真空度低,不足以克服抽采管道的沿程阻力;部分矿井抽采泵能力虽然较大,但选用的抽采支管甚至主干管管径太小,抽采泵产生的负压绝大部分消耗在抽采管道的沿程阻力上;其结果是,这些矿井的本煤层预抽钻孔孔口负压不到490Pa,有的甚至靠正压自排。

(4)抽采时间短

由于我国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采掘失调,采煤工作面预抽瓦斯的时间普遍不足,据焦作、鹤壁、平顶山、淮南、淮北、抚顺、铁法等矿区的统计,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预抽瓦斯时间最长为8个月,最短仅为1个月,平均预抽时间只有3.3个月。

(5)钻孔工程量不足

抽采钻孔具有输排瓦斯和提高煤层透气性的双重作用。

钻孔工程量不足是导致瓦斯抽采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约有80%以上的高瓦斯和突出危险工作面采用本煤层预抽,单个工作面抽采钻孔长度一般为15000~35000m,钻孔总长度数值很大,但吨煤钻孔长度数值却极小。

据焦作、鹤壁、平顶山、晋城、潞安、淮南、淮北、铁法等矿区的不完全统计,采煤工作面吨煤预抽钻孔长度最多为0.04m,最少只有0.0065m,平均仅为0.018m。

实施邻近层瓦斯抽采的矿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部分矿区的邻近层抽采钻孔瓦斯流速高达30~50m/s,远远超过瓦斯抽采的经济流速,抽采钻孔数量严重不足。

(6)封孔质量差

孔底抽采负压具有引流瓦斯和强制瓦斯解吸的功效,封孔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瓦斯抽采效果的好坏。

目前,我国约有2/3的瓦斯抽采矿井仍然采用黄泥或水泥砂浆封孔,甚至少数开采近水平或缓斜煤层的矿井也采用水泥砂浆封孔,封孔长度短而且密封质量很差,既影响了抽采率,也影响了抽采浓度。

我国约有65%的采煤工作面预抽瓦斯浓度低于30%,充分反映了抽采钻孔封孔质量差的现状。

(7)抽采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矿井瓦斯抽采效率较低,抽采形式单一,抽采技术也不高,抽采瓦斯参数不能随地质及开采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和优化处理,从而限制了瓦斯抽出量,抽采效果差。

煤矿抽采瓦斯在我国虽有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要加大力度改善我国瓦斯抽采现状,研究瓦斯抽采技术,提高瓦斯抽采水平、质量及抽采率,使我国井下瓦斯工业尽快发展壮大,缓解能源紧缺的压力,变害为宝,造福人民。

1矿井概况

1.1井田概况

李沟矿位于河南省洛市宜阳县境内,宜阳县城西南约1km处,隶属于宜阳县城关乡,东部为义络公司。

李沟矿距洛阳火车站35km,有洛宜支线直达矿区,并有洛宜南北公路,洛卢公路从矿区通过。

其交通位置见图1-1。

图1-1李沟矿地理位置

Figure1-1TrafficlocationofLigoucoalmine

李沟井田东西长0.45~2.70km,南北宽0.70~3.25km,面积3.3438km2,开采二1煤层和一8煤层,批准开采深度:

+370m~-330m标高。

1.2矿井开拓开采方式及通风方式

李沟矿原名宜洛煤矿李沟井,属国家统配煤矿,原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

因各种原因于2001年6月28日由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破产,并于2003年5月移交宜阳县人民政府所有,后宜阳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该矿租赁给洛阳金鑫珠宝有限公司经营,2007年6月义煤集团控股与洛阳金鑫珠宝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义马煤业(集团)李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采李沟井田。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两水平分区式开拓,第一水平为立井开拓,二水平暗斜井延深开拓。

第一水平在井田两翼共划分六个采区,东翼二、三、四采区,南翼有一、五、六采区,除16采区,其它各采区均已回采完毕。

二水平有五个采区,中部有20采区,东翼为22、24采区,南翼有21、23采区。

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式通风,主、副井进风,南一风井、南三风井回风。

通风方式为抽出式。

矿井配备两个工作面保证设计产量。

1.3矿井地质特征

1.3.1地层发育概况

本区属半掩盖区。

据基岩出露和钻孔揭露,发育地层有寒武系上统(∈3g)、石炭系中上统(C2b+C3t)、二叠系(P)、三叠系(T)和第四系(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

在核实区西部和东北部有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零星出露。

以灰、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含鲕粒和燧石团块,夹灰黄色薄层状泥灰岩及泥岩,厚94~280m,平均203m。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在区外西部及东北部有零星出露,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局部为铝土矿,具鲕状和豆状结构,含黄铁矿结核及团块,局部呈层状出现。

本组厚度为0~21.65m,平均6.93m,以滨海泻湖相沉积为主。

本溪组与下伏寒武系上统崮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在区外西部及东北部有大面积出露,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厚14.00~32.00m,平均19.38m。

共含煤7层,仅上部的一8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依据其岩性组合和沉积特征可分为三段。

①下部灰岩段

自太原组底界至L4石灰岩顶界,主要由灰~深灰色石灰岩、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石灰岩4层(L1~L4),常合并为1~2层,中夹泥岩或砂质泥岩薄层,具燧石团块和黄铁矿结核,含蜓类、介形类、海百合、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及其碎屑,其中L1石灰岩特征明显,为本区一良好标志层,局部与L2石灰岩合并,厚度为1.00~7.81m,平均3.16m。

本段含煤1~3层(一1、一2、一3),均不可采。

本段厚度平均为5.68m。

②中部碎屑岩段

自L4石灰岩顶界至L7石灰岩底界,由深灰色中细粒砂岩(俗称胡石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夹薄层石灰岩(L5、L6)及薄煤层(一5、一6),煤层均不开采。

泥岩中含植物化石碎片和黄铁矿结核,具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砂岩以石英为主,呈正粒序,为区内辅助标志层。

本段厚度平均为6.11m。

③上部灰岩段

自L7石灰岩底至L9石灰岩(局部为菱铁质泥岩)顶界面。

以深灰~灰色石灰岩为主,夹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薄煤层(一7、一8)。

该段含石灰岩3层(L7、L8、L9),石灰岩具方解石脉和少量黄铁矿结核,含蜓类等动物化石。

其中L8石灰岩厚1.55~9.34m,平均5.92m,含大量燧石结核,发育稳定,特征明显,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L9石灰岩不稳定,常相变为菱铁质泥岩,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标志层。

含一8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

本段厚度平均为7.59m。

据太原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及生物组合规律,在晚石炭世,本区为滨海地带,上段和下段的碳酸盐建造,标志着开阔的陆表海环境,中段的碎屑岩沉积则为海水动荡退出时形成的海湾潮坪环境,薄煤层则反映短期的泥炭沼泽相,沉积旋回显示海陆交替环境。

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

3、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h)

在北部边界附近有出露,自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为一套灰~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为主组成的含煤地层,即二煤组。

厚65.31~85.31m,平均76.73m,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段。

①二1煤段

自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大占砂岩(Sd)底。

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具水平层理、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含菱铁质结核和黄铁矿散晶,富含植物根部化石及有机质条带。

本段下部为二1煤层底板砂岩(Se),厚2.22~5.98m,平均4.19m,岩性为深灰色细、中粒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具波状层理和脉状层理,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本段含煤2层(二0、二1),其中二1煤层为全区普遍可采煤层,二0煤层局部见到,不可采。

本段平均厚度为16.36m。

②大占砂岩段

自大占砂岩(Sd)底至香炭砂岩(Sx)底。

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含煤2层(二2、二3),均不可采。

下部为本区标志层之一的大占砂岩(Sd),为深灰、灰色细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层面含丰富的白云母碎片和炭屑,是对比二1煤层的重要标志层。

泥岩和砂质泥岩具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含大量植物化石及碎片。

本段平均厚度为18.12m。

③香炭砂岩段

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中细粒砂岩组成。

下部为香炭砂岩(Sx),厚0~13.85m,平均5.94m,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上部含薄煤一层(二4),不可采。

本段平均厚度为20.10m。

④小紫泥岩段

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细粒砂岩组成,顶部泥岩含铝质,具紫斑及菱铁质鲕粒,俗称小紫泥岩,为本区一辅助标志层。

本段平均厚度为22.15m。

山西组底部为大面积稳定的潮坪沉积,向上演变为泻湖沉积,中、上部则以三角洲沉积为主。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区内广泛出露,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和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

据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三、四、五、六等四个煤段。

①三煤段

自砂锅窑砂岩(Ssh)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s)底。

底部为细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h),厚0.56~30.37m,平均5.77m,含黑色泥质包体和泥质条带,局部见石英细砾,硅钙质胶结,交错层理,为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的分界标志层。

下部为浅灰~紫灰色铝土质泥岩(俗称米村泥岩),具鲕状结构,鲕粒成分为菱铁质,易于辨认,为本区辅助标志层。

中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及菱铁质鲕粒。

三煤段厚30.72~79.04m,平均54.20m。

三煤段以三角洲平原湖泊相沉积为主。

②四煤段

下部为四煤底板砂岩(Ss),厚0.81~31.30m,平均8.07m,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石英细砾、泥质团块及菱铁质结核,具交错层理,泥质胶结,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细中粒砂岩。

上部为浅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具紫斑,局部含鲕粒和植物化石。

四煤段含薄煤6层(四1~四6),其中四3煤层偶见可采点,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四煤段厚度为56.05~60.37m,平均58.21m。

四煤段下部为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河口沉积,中上部为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③五煤段

底部为浅灰、灰色厚层状中粒岩屑砂岩,具板状交错层理,泥质胶结,为四煤段与五煤段分界砂岩。

下部为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粒岩屑砂岩夹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紫斑泥岩。

中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为灰色中粒砂岩及泥岩、紫斑泥岩,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层面富集菱铁质。

五煤段含煤4层(五1~五4),均不可采。

本段厚度为56.95~99.95m,平均74.80m。

五煤段上部和下部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中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④六煤段

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组成,泥岩局部具紫斑和菱铁质鲕粒。

底部为浅灰、灰色中粗粒砂岩,为五、六煤段分界砂岩。

本段厚36.00~90.00m,平均59.43m。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区内广泛出露,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

据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七、八两个煤段。

①七煤段

以灰、灰绿、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及粉砂岩,泥岩具紫斑,含菱铁质鲕粒。

底部为灰白、浅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含石英细砾和泥质包裹体,俗称田家沟砂岩,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层。

顶部夹1~5层硅质泥岩。

本段含煤3层(七1、七2、七3),其中七2煤层偶尔可采,其它煤层不可采。

本段厚60.00~133.00m,平均108.56m。

②八煤段

以浅黄、灰、紫灰、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具紫斑,夹粉砂岩、细中粒砂岩。

底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含石英细砾,为八煤段与七煤段的分界砂岩。

本段厚25.88~85.00m,平均62.60m。

4)上统石千峰组(P2sh)

区外南部有大面积出露,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

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段。

①第一段(平顶山砂岩段)

为灰黄、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坚硬,节理发育,硅质胶结,底部含石英岩砾,下部夹黄绿、紫红色砂质泥岩薄层。

本段厚65.00~133.00m,平均107.26m。

②第二~四段

厚260m左右。

上部为紫红、暗紫色钙质粉砂岩、细粒砂岩夹紫红、灰绿色钙质泥岩、砾屑灰岩。

下部为紫红色薄~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夹透镜状泥灰岩。

4、三叠系(T)

在区外南部有下统刘家沟组(T1l)大面积出露,与下伏石千峰组为整合接触。

为暗紫、紫红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粉砂岩、细粒砂岩,钙质胶结,夹紫红、暗紫红色砂质泥岩及薄层钙质砾岩,底部含少量泥砾。

本组厚117.00m。

5、第四系(q)

以浅黄、棕红、黄色砂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组成,含钙质结核。

厚0~35.00m。

与下伏各时代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1.3.2矿井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宜洛煤田西部,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西~南东向,向北西仰起,仰起角6~14º的向斜构造,并发育多条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

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构造。

1、褶曲

本区主体构造为李沟向斜,该向斜轴部位于区内中部,轴向北西~南东向,向北西仰起,仰起角6~14º,轴面近直立,延伸长度大于5km。

向斜东北翼地层走向95~110º,倾向185~200º,倾角25~45º,西南翼地层走向175~180º,倾向85~90º,倾角25~48º。

李沟煤矿采掘工程揭露该向斜轴部,已查明。

2、断层

区内共发育落差大于10m断层共7条,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仅发育2条。

按断层走向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

现将主要断层分述如下:

1)北西向断层

区内共发育北西向断层2条,均为逆断层(T25、N1)。

①王家门断层(T25):

位于李沟煤矿南部边界,为逆断层,断层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东,倾角50°左右,落差80~150m。

北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

马21钻孔于孔深407.98m终孔,终孔层位为山西组(P1sh)地层,山西组中上部地层重复约80m。

地表兰家门西南部中、上寒武系地层复盖于石炭系太原组地层之上,地层重复约150m。

该断层延伸长度大于2.00km。

已基本查明。

②N1断层

位于李沟煤矿北部,为逆断层,延伸长度大于1.50km,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5°左右,落差0~60m。

李28孔太原组岩层重复38.00m,李6孔山西组中部岩层重复20m,李沟煤矿北一风井及东翼巷道均揭穿该断层,断层已查明。

2)北东向断层

区内共发育北东向断层5条,均为正断层。

①T04断层

位于李沟煤矿南部八孔窑以北,正断层,延伸长度约0.80km。

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左右,落差0~15m。

马22钻孔于孔深318.00m穿见该断层,缺失下石盒子组下部地层约15.00m;在八孔窑北部及东北部地表断层均有出露;李沟煤矿巷道于二1煤层底板+100m以浅揭穿该断层,往北东方向延伸渐尖灭,该断层已查明。

②聂家岭断层(N4)

该断层属正断层,自黄坡由北东向至李沟向斜轴部转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倾角约55°,落差120~150m。

李B9钻孔于185.00m穿见该断层,下石盒子组六煤段底部与山西组中部香炭砂岩接触,缺失地层约150m;马12钻孔开孔即见该断层,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与下石盒子组三煤段顶部地层接触,缺失地层约120m;在李沟向斜轴部以西断层下盘太原组及山西组中下部与上盘下石盒子组四、五煤段相对接。

断层已查明。

③甄家门断层(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