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6779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x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五代辽宋夏金元◇

元(1271年—1368年)

政治方面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核心突破】

  

(一)元朝的中书省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二)行省制

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

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

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⑶根据材料三,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

并分析其意图。

 

⑷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⑸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指出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课外阅读】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

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

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

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

一、行省制

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今西藏)由宣政院管辖。

“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二、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由帝师兼领。

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巩固练习】

1.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

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2.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B.对外政策的开放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族融合的加强

3.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

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

“鞑法:

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5.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6.(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4)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

“(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

“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7.(2017·浙江嘉兴选考模拟·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政制时写道:

宰相机构简化为一省制,虽与最高军事、监察机构三足鼎立,实际上仍居主导地位;地方大行政区形成,出现了比路更大的行政机构,政令贯彻迅速,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这一朝代是(  )

  A.唐B.宋C.元D.明

8.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9.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

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10.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  )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11.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

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

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

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12.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13.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

由此可见行省(  )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14.(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5.(2011·海南单科·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16.(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7.(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教师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五代辽宋夏金元◇

元(1271年—1368年)

政治方面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核心突破】

  

(一)元朝的中书省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答: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二)行省制

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

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

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⑶根据材料三,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

并分析其意图。

⑷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⑸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指出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⑴第一小问从地图中对比行省与郡的数量、管辖范围来归纳其特点;第二小问对比地图中元朝与秦朝的疆域范围即可得出现实原因。

⑵“职能”,由材料二信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可以概括得出:

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由材料二信息“国初……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得出:

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

⑶“原则”,由材料三信息“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得出:

犬牙交错。

“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

⑷“关系”,依据以上材料得出: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制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

【答案】⑴答:

特点:

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原因: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⑵答:

职能:

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变化:

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

⑶答:

原则:

犬牙交错。

意图:

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⑷答:

关系: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地位:

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⑸答:

①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②分权更集权。

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③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⑹答:

趋势:

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特点: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课外阅读】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

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

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

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

一、行省制

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今西藏)由宣政院管辖。

“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二、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由帝师兼领。

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巩固练习】

1.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

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制,目的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2.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B.对外政策的开放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族融合的加强

【解析】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导致隔阂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的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域之士”“中原之士”的经历,反映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3.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

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

“鞑法:

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儒户不能参与考试做官,没有提到废除科举,故A项错误;“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没有体现并未实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鞑法:

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可见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故C项正确;虽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故D项错误。

【答案】C

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解析】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后来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制不仅是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不是元朝开创,秦朝已经全面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5.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解析】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A项正确;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4)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

“(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

“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论行省》中认为“威权太重”“宰相自负,骄倨纵横”说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元文类》记载“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说明地方行省官员行事须听从中央中书省的意见,行省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两则材料揭示了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即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行省虽拥有大权,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可防止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行省制度的特点,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7·浙江嘉兴选考模拟·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政制时写道:

宰相机构简化为一省制,虽与最高军事、监察机构三足鼎立,实际上仍居主导地位;地方大行政区形成,出现了比路更大的行政机构,政令贯彻迅速,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这一朝代是(  )

  A.唐B.宋C.元D.明

【解析】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故B项错误;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政令贯通,故C项正确;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

8.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这是元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行省的监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