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6958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docx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

初二物理1-14讲答案

第一讲声现象

一、例题

例1.答:

一个振动若不能带动周围的介质振动而激起声波,如处于真空中,人就听不到声音,或者虽然振动形成了声波,但由于声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介质不断的吸收,如人离声源很远,声波传不到人耳,人也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或者振动本身很微弱,振幅很小,人也不能听到声音。

故选B。

例2.分析:

本题是音调的应用,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因此首先要确定发声体,吹气发声的声源室瓶内的空气柱,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而敲打发声的声源则主要是瓶和水。

根据四个玻璃瓶中声源的相对大小,即可得答案。

丙乙甲丁、丁甲乙丙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转换法;空气可以传声

2.⑴随意拉开橡胶球

⑵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⑶在受到相同的敲击时,双层玻璃的振动比单层要弱

3.分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分析可知,子弹出膛到击中移动靶所经路程与声音从靶传到射手所经路程是相等的,由此列方程,求子弹击中靶时间,再求子弹速度。

解:

(t总-t)v声=s+v靶t

t=1.17s

v=(100+10×1.17)/1.17=95.5m

三、课后练习

1.答:

⑴空气可以传声⑵响度⑶鼓声和锣声音色不同

2.D

3.42.5m

第二讲物态变化

(一)温度汽化和液化

一、例题

例1.

(1)量程不同;

(2)分度值不同;(3)体温计上有缩口等.

例2.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和“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分析:

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倍液柱封闭在玻璃管中的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膨胀,使玻璃管内液面下降,反之,液面升高。

选D。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温度表面积

猜想二:

物质

【设计与进行实验】液体的表面积温度

【交流与评估】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等

3.洗澡时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镜面后液化形成小水珠附于镜面上,使镜面出现“哈气”;防雾镜的背面装有电热丝,接通电路后,电热丝发热,使镜子的温度升高,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镜面后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从而避免了镜面上出现“哈气”。

三、课后练习

1、90℃、-15℃

2、

(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98<

(3)保持不变

3、解:

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正常温度计将0℃到100℃分成100格,一格表示1℃;这支温度计示数由4℃上升到96℃,上升了92个格,一格表示(100/92)℃,当温度计的示数为20℃时,该液柱上升了(20-4)=16个格,此刻度线表示的温度是(100/90)℃×16=17.4℃

第三讲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一、例题

例1.分析:

两杯水都有未熔化的冰,即都是冰水混合物。

冰属于晶体,正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是放在阳光下还是放在室内,只要冰没有熔化完,温度始终保持在0℃不变。

选C。

例2.甲、乙;都是晶体,熔点相同;物质的多少不相同。

例3.分析:

人工降雨的过程中,由于干冰极易吸热升华,导致云层中大量的水蒸气或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它们集结在一起到了一定程度时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遇暖气流熔化成水滴,与原来云层中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故选D。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O℃,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

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O℃时,冰的温度还低于O℃;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O'C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

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2.答:

(1)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2)水银;当水沸腾时,水银保持液态,能标示水沸点的温度,而酒精变成气态,不能显示水沸点;1mm;25℃

3.降温、凝固、降温、降温、液化、凝固

三、课后练习

1.H、GD、BC、E、A、ABCH、DEFG

2.B

3.××√×√

第四讲光现象

(一)

一、例题

例1.分析:

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纸能反射各种色光,蓝字只能反射蓝光,在红光的照射下,纸反射红光呈红色,蓝字吸收红光没有反射光呈黑色,纸和字的颜色不同,能看到字;在蓝光的照射下,纸反射蓝光呈蓝色,蓝字反射蓝光呈蓝色,纸和字的颜色相同,无法区别,故不能看到字。

答案:

红、黑、能、蓝、蓝、不能

例2.Ab、Ba、Cc、Dd

例3.C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光的色散、蓝

2.分析: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画出甲、乙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光路图,如图,甲看到乙全身时,墙上所需的位置应为bc,乙看到甲全身时,墙上所需的位置应为bd,所以应要在墙上bd间开一个窗。

3.解:

∵△ABC∽△DBM∴BM/BC=DM/AC

即L1/l=1.7/H①

又∵△AFC∽△EFN∴FN/FC=EN/AC

L2/(L-2.5m)=1.7/H②

由①②得H=8.5m

三、课后练习

1.七色彩条、红、紫、红橙黄绿蓝靛紫

2.黑、蓝、黄

3.长度、1.32×1014km

第五讲光现象

(二)光的反射平面镜

一、例题

例1.60°、100°、110°

例2如图(还可用反射定律作图)

例3.0.90m0.83m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⑴40°

⑵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⑶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1)会聚

(2)F点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或光路可逆

(3)太阳灶或汽车前灯或手电筒或电视的碟形天线等

3、提示:

根据题意画图分析

解:

∵△A′B′C∽△O′OC

∴A′B′/O′O=B′C/OC

即A′B′=(100+50)×12/100=18cm

三、课后练习

1.略

2.5、1.7、1.5、不变、73.如图

第六讲光现象(三)

一、例题

例1.两者都是虚像。

云的虚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2.如图3.如图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⑴加入牛奶或其他杂质、能⑵大于、增大、折射光线消失

2.可行、A实验中要让平行光尽量与透镜的主光轴平行;实验中要让光屏上得到最小最清晰的光点时才停止移动光屏等;

3.此题目与我们学习的空气中的透镜相反,若按照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将此图从空气泡中间分开,可以看到空气泡两端的玻璃板被分成左、右两块凹透镜,如图所示,平行光通过左边的透镜后第一次发散,再通过右边的透镜后第二次发散。

答案:

C

 

三、课后练习

1.D2.引起火灾的是圆形玻璃鱼缸。

中午强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内,窗下台桌上的圆形玻璃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刚好将太阳光会聚在干燥的羊毛地毯上,时间一长,温度高于羊毛的着火点,引发了火灾。

3.在下图中,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第七讲期中复习

例题:

1.⑴振动、声波⑵①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②长短、粗细

2.⑴乙和丙、甲⑵同种物质、质量⑶初温、吸热

3.C

4.解答:

如图所示,未加水前,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泳池底处形成光斑S;加水后,光线便由空气射入水中,在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泳池底处形成光斑S′。

由此可知光斑向探照灯处即东边移。

5.蒸发、吸收、液化、放出

习题训练:

1.音色美、响度大、音调高2.蒸发、吸热

3.音色、响度、340m/s4.90º5.20000Hz、能

6.C7.C8.A9.C10.D11.D12.C13.A14.B

15.响度、固体可以传声或音色、空气传导和骨传导都能传声

16.略17.略18.如图

 

19.

(1)越小

(2)B(3)粘性流淌时间(4)猜想得出结论

20.510m、850m/s21.22.8℃、50℃

第八讲光现象(四)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例题

例1、解答:

判断透镜对光究竟是产生了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应该将入射光和出射光进行比较,看是会聚程度增强还是发散程度增强。

具体方法如图所示,将入射光线用虚线延长至透镜的另一侧后,比较它与折射光的位置,可看到折射光线比延长线更靠近主轴,说明光的会聚作用增强,应选择凸透镜。

答案:

A

例2解答:

根据凸透镜会聚平行光在焦点的性质或“太阳聚焦法”可知: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再把物距32cm跟焦距10cm相比较可知:

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物体放在2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镜另一侧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呈现在光屏上。

∴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例3.导学: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体成像情况关键看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结合题意知:

成放大虚像时u6cm

成放大实像时2f>u>f则f<18cm<2f由此得9cm2f

则24cm>2f由此得f<12cm将所得的三个不等式表示在数轴上,如图,可看出三式均满足的范围是:

9cm

答案:

C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

(1)缩小、光屏上的像清晰

(2)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

(4)因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实像,成像点在凸透镜的右侧;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

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

2.缩小 照相机 C

3解答:

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发生偏折。

对于特殊光线,可以通过凸透镜性质作图,如“过焦点F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对于非特殊光线,可以通过“从某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其折射光线一定经过该点的像”进行确定。

P点是两倍焦距点,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的像一定在透镜另一侧的两倍焦距处,所以过P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一定经过透镜另一侧的P点。

答案:

光路图如图B。

三、课后练习

1.如图

2.B

3.答:

由题意:

u1=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得此镜焦距f=u/2=20cm/2=10cm 

∵u2=3f>2f∴物在30cm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九讲光现象(五)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一、例题

例1、物体只有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凸透镜对物体才起放大作用,且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的放大的倍数越小,物体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

但当物体远到凸透镜的焦点上及焦点以外时,就找不到像了,因此只有B正确。

例2、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除要知道照相机的结构和各部分的用途外,还应知道眼睛各部分的功能。

如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眼睛的进光量,与照相机的光圈作用相同;晶状体好似照相机镜头,也给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成在视网膜上,而人看到的是正立的像,是由于人眼和人脑的视觉神经的调整作用所致。

答案:

 

例3、⑴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⑵a视网膜距晶状体太远;b晶状体太凸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

(1)乙   甲  

(2)① ②

2.要使两边的同学进入镜头,就要是底片上的像变小。

由凸透镜动态成像规律知:

物远像近像变小知:

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远离被摄学生,同时缩短暗箱长度,以便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

摄影师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并缩短暗箱长度。

3.D

三、课后练习

1.A凸透镜B平板玻璃C凹透镜

2.B

3.判断方法有:

摸、看、照等,但摸的方法对镜面有损,不符合光学仪器的操作规范。

看得方法对同学知识的要求较高,必须记住各自的成像才行。

照得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只要有光源即可。

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等于镜片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的100倍。

眼镜的度数=(1/f)×100

将眼镜放到太阳光下,找到最亮的点即焦点,测出最亮点到眼镜的距离即焦距,代入上面公式即可。

200

第十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例题

例1、0.5cm或5mm、4.3cm

例2、16:

00、16:

50、50分钟、10分钟。

例3、D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解析:

厘米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能准确到厘米位,估读到毫米位,所以题中的1.242dm是错误的度数,应去掉,2.24dm比其它三个数据大1dm,显然是测量错误或读数错误,也要去掉,最后三个正确的读数求平均值为测量的结果:

物体的长度l=(1.24dm+1.25dm+1.24dm)/3=1.24dm

注意:

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中的准确值应该是相同的。

2、车轮要转265圈

3、方法1:

用两只直三角板的直角边卡在瓶的两边,且使两直角边平行,再用直尺测量两直角边间的距离即可;

方法2:

用一跟纸条在圆柱体部分紧绕一周,在重叠处扎一小孔,用刻度尺测量两孔间的距离L,再用L除以3.14即可

三、课后练习

1.㎝

2.150、0.002

*3.这把尺的每一格并不是1mm,而是1002mm/1000=1.002mm,技师测量的980mm相当于测出的是980格,这980格的实际长度为980×1.002mm=981.96mm

第十一讲物体的运动

(一)速度

一、例题

例1、甲、路程、时间

例2、旗鱼、猎豹、褐海燕

例3、如图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2.解:

先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光路图确定最短路线,证明可知为AC。

S2=AC2=AD2+DC2=802+602=1002m

S=100m

t=s/v=100m/2m·s-1=50s

3.解:

子弹运动的时间t=s/v=100m/800m·s-1=0.125s

靶在这段时间里移动的距离:

S=vt=20m/s×0.125s=2.5m

注:

还可以用时间相等,路程和速度成正比的比例式求解

三、课后练习

1.4.32、102.203.13s

第十二讲物体的运动

(二)机械运动平均速度

一、例题

例1.匀速直线、1、西

例2解:

 

二、探究实验与扩展

1.运动、8cm/s、慢

2.

(1)人消耗的能量与他的质量关系

(2)在相同条件下,人的质量越大,消耗的能量越大

在相同条件下,质量为30千克的人,骑自行车半小时消耗的能量为252焦

(其他合理答案,未说明相同条件给1分)

3.解:

设小红下坡的速度为v,则上坡的速度为2v/3

三、课后练习

1、B2.0.753.100、甲、8

第十三讲期末复习

(一)

重点实验探究

例1:

解答:

本题综合考查声光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类比思想。

答案:

⑴空气⑶入射角、能⑷强

例2:

解析:

露与霜和云、雨、雪一样,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具体形式。

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容易猜想水蒸气形成什么与当时的环境温度由关。

在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时,要注意在实验中加入人为控制温度的因素,这也是科学实验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

而控制温度变化的最简便方法就是利用家中的冰箱或冰柜。

参考答案:

⑴水蒸气液化成露还是凝华成霜与当时的环境温度有关。

⑵实验步骤:

①将一片树叶分两次分别放进冷藏箱(0℃以上)、冷冻箱(0℃以下)中,过一会儿取出。

②观察树叶上有露还是有霜出现,即可验证猜想。

典型例题及讲解

例1、响度、响度、音色、固体传声

例2、⑴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⑵上升⑶液化放热

例3、A

例4.由于试管内外存在着温度差,试管中的冰可以吸热使温度升高到0℃;

试管中的冰不会熔化,因为它虽然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模拟试题练习

1.振动、能量

2.振动、音调、响度、空气、340m/s

3.加快、高

4.汽化、液化、熔化、吸热

5.熔化吸热、蒸发吸热、凝华、液化

6.升华、凝华、熔化

7.超声波、B超、声呐

8.C9.B10.D11.A12.A13.C14.D15.B16.B

17.⑴小王、潮湿的棉纱结了冰,冰的熔点0℃

⑵液化石油气急速汽化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潮湿的棉纱遇冷结冰,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18.113.3m

19.⑴-5.1℃⑵23.3℃

20.解:

火车走的路程是两次声音走的路程差,即

S=v声t1-v声t3=340m/s×(3s-2.5s)=170m

V火=s/t2=170m/s/10s=17m/s

第十四讲期末复习

(二)

重点实验探究

例1

(1)完全相同;验证像与物等大

(2)A、玻璃板不竖直(桌面不水平等)

(3)用强光照射跳棋

例2.⑴u>2f,f

典型例题及讲解

1、两种方法

2、解:

此题会出现两种情况,如图所示,圆形光斑呈现在会聚前或会聚后:

根据三角形相似,分别列比例式

3.C

4.解析:

从图像可以看出,甲车的路程-时间图像与时间轴平行,距离原点10m,即甲车静止在距乙车起点10m处,速度为0,6s内通过的路程为0。

乙车做匀速运动,不能确定是否为直线运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速度v=s/t=10m/5s=2m/s。

6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12m,甲、乙两车相距12m-10m=2m,显然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提示:

s-t图像中展现了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没有体现运动路线的信息,凭图像无法判断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模拟试题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B

C

D

C

C

D

C

A

B

10.⑴15、0;⑵15、15;⑶匀速运动、加速运动、不变、增大;⑷甲;⑸第3s时,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相等。

11.60°、80°12.100m、20m/s

13.位置、运动14.8.75×10-5、87.5

15.10、36 16.4470m

17.略18.⑴B、B⑵23、-12

19.10s20.1700m27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