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063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docx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

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

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

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

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

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五尺道的回声

尹汉胤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

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

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

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

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

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

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

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

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

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

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

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

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悬棺。

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

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

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

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

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

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

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

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

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

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

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

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

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

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

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

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尺道又称“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5.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

(5分)

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4分)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

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以下为各年龄层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调查。

(摘编自《移动支付各种数据深度分析对比》,中国商业电讯)

材料二

日前支付宝发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

“前几天替儿子收一个到付的快递,15元的邮费,非让我用手机支付不可。

”今年63岁的王朝霞说,没想到收个快递也这么麻烦,快递小伙当时拿着智能终端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宝。

她虽然平时也在微信里抢个红包,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年轻人帮忙用手机付款,自己把现金给邻居。

而在女儿的多次培训下,终于掌握移动支付技术的李先生说,尽管会用但他平时也不怎么用,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眼花的他来说,实在找不到移动支付的方便。

“带孙子下楼遛弯,孙子非要买一个小玩具,想着没带现金就用手机扫码支付。

”他说,出门也没戴眼镜,商店里信号也不好,支付5元钱弄了10多分钟,还不如直接给现金方便呢。

开通移动支付后,李先生的女儿不止一次向他强调,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账户安全,不要到处扫二维码,注意手机不要中病毒。

但是对手机操作都不熟练的李先生,对个人隐私、账户安全的基础保护并没有多少概念。

有时候听到谁的账户资金被盗取,他就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中招,在他看来,移动支付远没有现金或是银行卡使用起来安心。

(摘编自《“无现金”概念受到诟病,老年人和孩子受不利影响颇大》,2017年8月24日大河网)

材料三

超过3成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至少一次的移动支付欺诈经历。

而根据调研显示,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消费者的反应各不相同。

41.9%的受访者选择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24.7%的受访者则会倾向于先去银行求助,排在其后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20.9%。

这样看来,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明显在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时的参与力度不足,均落后于国家公权部门,缺乏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的动力。

一方面,这反映出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多个参与者未来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国家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从法治角度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重磅!

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7年3月10日《今日头条》)

7.下列对材料一表格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同时选择支付场景的要求更高。

B.9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对多项因素都比较重视。

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

C.6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的考虑因素时,只有一项突出,说明他们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方面与其它年龄段的人们相比,要求不高。

D.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支付与网上支付的规模差距正在缩小。

B.虽然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中老年人群而言,移动支付存在着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

C.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没有参与到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的行动中去,所以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会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

D.材料一和材料三注重通过客观数据来分析问题,语言更严谨、理性;材料二更倾向于用事实来说话,更贴近生活。

E.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其中材料二的作者对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完全持消极态度。

9.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让世界惊叹。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继续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及措施。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

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

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

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

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

以才擢山东按察使。

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

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

政声大著。

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

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

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

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

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

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

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

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

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

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

其铨叙亦平。

故事,考察目有四:

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

裕言:

“人材质不同。

偏执类酷,迟钝类软。

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

”帝善之,遂著为令。

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

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

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

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

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

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B.用事,有“执政、当权”“行事、办事”“使用典故”等意义,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义。

C.铨叙,亦作“铨序”。

古时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升降级别与职位。

文中指李裕的考核结论。

D.故事,在文中指先例、惯例。

管理者在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依据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

在奉诏查处石彪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

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提升。

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

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

淮安、凤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

到李裕的抵制。

D.李裕一生正直,却晚节有亏。

吏部尚书耿裕因坚持正义不被人喜爱。

受宠专权的李孜

省就和李裕共谋除去耿裕,让李裕代替耿裕。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2)帝善之,遂著为令。

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完成14~15题。

送友人出塞(二首)①

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

劝君休望零支塞③,木叶山④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⑤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吴伟业友人吴汉亭因罪流放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今江苏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吟成此两首送别诗。

②鱼海:

指内蒙古捕鱼儿海。

③零支塞:

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吴汉亭入关返乡的必经边塞。

④木叶山: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⑤黑水:

黑龙江。

14.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其一”一、二句写捕鱼儿海寂寞冷落万里都是白霜,开始吹响的西风能使人愁肠寸断。

景中含情,将西风比喻为人,通过渲染西风的哭表现诗人内心的愁。

B.“劝君休望零支塞”一句准确地把握住了友人出塞时绝痛苦的心情,给予了一种真正的理解。

“休望”的说法,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意。

C.“其二”中“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通过对长虹亭外荒草连天的景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友人被放边到荒凉之地的深切同情。

D.“其二”最后两句写不知道黑龙江边西风吹拂的雪花中,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远处塞外的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

E.两首诗均触景生情,通过对现实中的萧条的鱼海、万里的霜天、断肠的西风、连天

的荒草、风雪满天的黑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15.这两首送别诗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赤壁赋》中的“,”慨叹人生很短促,人的个体很渺小。

(2)《琵琶行》中用“”来表现琵琶女虚度岁月。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两句表现出西湖景色令人陶醉,诗人

观赏不够,流连忘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总理的文章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其背后的深意在于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必须保持冷静头脑,韬光养晦并未过时。

②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囊萤映雪”、“韦编三绝”式的读书生活,这种凭着自觉、爱好、兴趣的读书经历更具人情味道。

③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根据中国国内法、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中方在有关海域开展军事训练无可厚非,希望有关方面理性看待。

④现在老队友归来,颇有白驹过隙的感觉,追风少年如今人近半百,已经是拖家带口,两鬓斑白。

⑤我非常崇拜古代战场上的英雄豪杰们,他们可以威风凛凛地统帅百万雄师,他们能够率领万千兵马在战场上纵横捭阖。

⑥高利贷具有涸泽而渔的“效应”,能够让中小企业暂时“宽松”一下,度过眼前的难关,但最终避免不了停产、关闭、歇业或者破产的命运。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概在去年12月2日傍晚六点左右,杭州某楼盘的售楼处前突然有多人自动排队,至晚上8点已聚集上百人。

B.在人类与传染病奋战的数百年里,疫苗是一种防身武器:

通过注射疫苗,提前建筑

坚固围墙,将病毒隔离于人体之外。

C.华谊兄弟的股价被投资者迅速打到涨停板,成为创业板中第一只涨停的股票,也是它

上市以来的第一个涨停板。

D.目前,在政府立法中,尚有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还没有及时拟

订,一些立法项目也因部门意见分歧太大,迟迟不能出台。

19.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的写作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协,音韵和

谐,内容相关。

下面是以“四川”为题的下联,请替此下联选出一个恰当的上联。

上联:

下联:

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四川)

A.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云南)

B.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

C.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贵州)

D.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北)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个描写对象,拟写两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对比的修辞手

法。

(5分)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①。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②。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③,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张栩爱玩滑板。

他挑战不同的场地,揣摩每一个技术动作,琢磨滑板构造,精选适合的鞋。

于是,他成了著名的滑板运动员。

李逸喜欢动漫,中、日动漫史如数家珍,学画画、找材料,为了做好道具甚至去研究力学。

于是,他成了动漫公司争抢的人才。

周欣欣喜欢布娃娃,自学缝纫、配色,还学会了服装设计。

于是,她开的手工布娃娃店门庭若市。

童轩是个吃货,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配料选材到工艺流程,从营养健康到各地风俗,全部成了他要研究的内容。

······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内江市高中2018届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3分)

2.C.(3分)

3.A.(3分)

4.B.(3分)

5.(5分)

①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

(2分)②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交响乐与豆沙关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的面貌改写之声。

(2分)③村落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欢笑声。

(1分)

6.(6分)

(1)比喻,(1分)将“蹄窝”比作“省略号”和“眼睛”,(1分)形象地写出了静默的古道历史悠久,见证了千年风雨,引人遐思。

(2分)

(2)比拟(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豆沙关由过去的险阻难行变成现在的通途的情

形。

(1分)

7.B(3分)

8.8.A(2分)、D(3分)

9.(4分)①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