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137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三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刘泽华先生说:

“就实而论,荀子思想中的法家气味是相当浓厚的。

可以说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他是最早把儒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兼爱非攻B.人性本恶C.天行有常D.民水君舟

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

’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

‘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

‘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4.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说由于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早已不适应也已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需求,后世宗法专制制度迫切需要产生一种新的哲学政治理论,作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王朝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

材料意在说明

A社会发展使儒学失去统治地位B理学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

C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了生命力D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批判与发展

5.二程提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顾炎武曾说过: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求真求实,认识世界B.维护封建统治

C.治国平天下的理念D.实用主义思想

6.“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8.“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9.“它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锋芒直指社会弊端,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永远保持着其艺术魅力。

”下列对这一文学形式表述正确的是

A.其盛行于唐宋时期B.白话章回体是其典型特征

C.《窦娥冤》是其著名代表作D.城市经济发展是其产生的独特根源

10.《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中指出: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在这里想要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D.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

1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说: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1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3.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

这表明李大钊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4.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15.梁启超指出:

“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其主张

A.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B.延续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

C.突破了“朕即国家”的传统观念D.与顾炎武的“国家观”基本一致

16.“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

”下列最符合这种评价的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B.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潮

C.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思潮D.20世纪民主共和潮流

17.梁启超说:

“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政治之悍敌也。

……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

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

”此论主张的是

A.共和B.民主C.帝制D.自由

18.1925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反映了毛泽东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19.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著作是

 

20.《孙中山选集》载: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州贵族的专制统治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主张团结反帝以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2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2.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3.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2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25.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

这次院系调整

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

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

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故曰:

“威不两错。

”又曰:

“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

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故曰:

“制不二门。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比,相同的主张是什么?

适应了怎样的时代发展要求?

(4分)

(2)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哪些重要发展,其积极意义何在?

(5分)

(3)黄宗羲对中国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这种设计的历史缺陷何在?

造成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27.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剧烈,思想界对中西学态度也不尽相同,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依据一定标准将上述材料分类(4分),并任选一类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史实予以说明(8分)。

【说明:

】1.分类时用材料序号表示并指出分类依据;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

材料三: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5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为顺应潮流,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4分)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分)

29.(12分)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关注民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回答: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

(2分)这一仁政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

(2分)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

(2分)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2分)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三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A

B

D

A

B

B

C

B

D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B

A

C

B

D

D

D

A

D

C

二、材料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

26.

(1)同:

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分)适应时代:

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确立和巩固封建统治,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发展农耕经济的需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及经济发展。

(3分)

(2)发展:

鼓吹天人感应;一方面强调君权神授,为皇权专制确立神学依据,另一方面要求天子循天道,施仁政,有利限制君权,抑制暴政。

(4分)对巩固大一统和稳定统治秩序有积极作用。

(1分)

(3)政治设计:

扩大相权,限制君权;(1分)学校议政决断是非;(1分)历史缺陷:

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2分)缺陷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未成长为真正的阶级力量。

(1分)

27.说明(8分):

论证

一等

(8-5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②对材料的观点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③能够把对材料观点的认识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认识层次。

二等

(4-2分)

①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②对材料的观点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1-0分)

①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材料观点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1

第一类

第1则材料代表了顽固派的言论(1分),主张固守中国礼仪纲常,将传统文化作为救国的惟一法宝,认为只有寄希望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抵御外辱(1分),故坚决抗拒西方文化(1分)。

这种主张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1分),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2分),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分)。

第二类

第4、5则材料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言论(1分),认为只有西洋文明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1分),故提出从根本上废除孔学、汉文,全盘否定中国文化(1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1分),有利于思想启蒙(2分),但没有认识到西洋文明(自由主义)也有其内在弊端(1分),而且造成“一切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光靠西洋文明无法救治“一切黑暗”(1分)。

第三类

第2则材料代表了洋务派的言论(1分),实际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封建制度优越,西方科学技术先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中国封建制度,故没有全盘否定中国文化(1分);

第3则材料代表了维新派的言论(1分),主张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方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1分);

第6则材料(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中保守派的言论),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吸取西洋文明,但反对一切照搬、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1分);认为东西方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1分)。

第2、3、6三则材料的观点都反映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1分),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1分)。

28.

(1)物质层面:

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分)

制度层面: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2分)

精神层面:

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分

(2)潮流:

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1分)思想:

三民主义。

(1分)

作用:

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分)

(3)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分)

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或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分)

29.

(1)标准:

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2分)因为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2分)

(2)纲领:

平均地权。

(2分)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

(2分)

(3)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2分)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