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277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五年高考真题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 “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

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答案 C

3.(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使学术下移,故A项符合题意。

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故B、C两项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也不大。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从题干的内容来看,应是儒家思想家的主张。

《孟子》儒家的著作;《庄子》和《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

故应选A。

答案 A

5.(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

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 D

6.(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故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C两项错误。

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

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即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田界开始,为“制禄”奠定基础,据此可得出C项正确;A、D两项虽然是孟子的思想,但材料没体现,故不正确;B项不符合以孟子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题干也未反映,故排除。

答案 C

8.(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做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修己”“复孔”的政治内涵分析。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 C

2.(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

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

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

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D。

答案 A

3.(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

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符合题意。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②④选项,选C项。

答案 C

4.(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

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唐朝时期“三教并行”,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发生地位的升降,从而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

A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答案 C

5.(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

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二程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

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

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2014·课标全国Ⅰ,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

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日益加强,D项正确。

A项中“养子亲子权利”、B项“血缘亲情淡化”、C项“宗族利益”在题干中未体现,均排除。

答案 D

7.(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

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 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孔子的权威思想地位不可能动摇,B项错误;C项在题干材料中未反映。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排除D项。

答案 A

8.(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

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这违背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

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9.(2014·大纲全国,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

象。

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解析 材料只是反映了对族谱的重视,没有提及其影响和破坏,A项错误。

B项表述绝对,排除。

宗法制自其出现一直存在,“重建”之说错误,排除D项。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重视“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重视族谱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但尊崇人伦是宋代理学的观点,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10.(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答案 B

11.(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

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

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

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 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

答案 A

13.(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

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解析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

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4.(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

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

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

故D项正确。

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

答案 D

15.(2012·海南单科,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

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佛教的传入冲击了传统思想,但未达到颠覆的程度,故A项错误。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后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而非“融入本土文化”,故C项错误。

“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是儒家伦理所倡导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16.(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

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 材料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二者密不可分,体现材料含义的是D项。

A、B、C三项都忽视了体、用是相对于政教而言的这一要求,仅从德礼与刑罚的关系上进行论述。

答案 D

17.(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一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

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8.(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说明。

解析 第

(1)问,首先考查正确解读史料,材料一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材料反映了在生活及社会观念上出现一些僭越礼制现象,如何正确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是本题的难点:

理学在新观念、行为的冲击下,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问,要求具有证据意识,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如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等。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

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

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解析 第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从对传统的尊重、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2)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

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考点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

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

答案 C

2.(2014·浙江文综,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

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3.(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解析 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正确。

其它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

答案 C

4.(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对宰相作用的定位。

材料反映了宰相的作用是劝谏君主,使其不会肆无忌惮,体现了作者限制君权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作者加强而非削弱相权的要求,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相关系,希望恢复传统政治制度,而非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具体的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是没有正确把握作者对宰相作用的阐释。

答案 A

5.(2011·课标全国,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

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解析 题干材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故答案选C项。

A项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意识,应排除;B、D两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排除。

答案 C

6.(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

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为南宋朱熹的观点;B项为明代李贽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