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512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庆云县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庆云县2018年11月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悄然(qiāo)周济( jì)殚精竭虑(dān)

B.诘责(jí)教诲(huǐ)佃农(diàn)藏污纳垢(gòu)

C.黝黑(yōu)要塞(sài)翘首(qiǎo )杳无消息(yǎo)

D.镌刻(juān)踱步(duó)锃亮(zèng)锐不可当(dā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僵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B.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C.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躁热的像温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中国,绝不会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中国主权。

B.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从网络的评论来看,谴责之声和认可、宽容之声都不绝如缕。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4.下列文学、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B.崔颢诗中的“黄鹤楼”与南昌的“滕王阁”、岳阳的“岳阳楼”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是选自这部作品。

D.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语言表达

5.下列语段中有许多错误,请找出两处语病和一处标点错误,加以修改。

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②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

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

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评卷人

得分

三、句子默写

6.默写

(1)__________?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2)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3)《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朱元思书》一文,借比喻突出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句话与《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

(5)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如今也被称为公民的第二代身份证。

请写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名著阅读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作者:

______,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______,这篇著作中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文中写道,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

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综合性学习

8.综合运用

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只填序号)

①仍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

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示例:

(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

——(谜底)陶渊明

(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陆游

(3)(新闻撰写)

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

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评卷人

得分

六、诗歌鉴赏

诗歌阅读

天末怀李白①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天末:

天边。

②君子:

指李白。

③文章憎命达:

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

④魑魅:

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⑤汨罗:

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9.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

10.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

11.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评卷人

得分

七、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填空。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孝经》云:

“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

“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

“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

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

毒疮。

③瞀mào眩:

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

带领。

⑤斫zhuó:

砍。

⑥亟jí:

急忙。

15.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蔽:

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之:

去,往

C.或语之曰或:

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就:

完成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2)抑曰:

“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17.文中哪些事体现了孙抑的孝道?

请简要概括。

评卷人

得分

八、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

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

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②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

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

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

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8.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19.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20.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散文阅读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

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

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

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

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

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

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⑾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

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⑿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2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2.第⑸段说玉兰花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请简要概括原因。

2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24.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25.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评卷人

得分

九、命题作文

26.作文

以“原来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等敏感信息,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D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

A.炽热(chì)悄然(qiǎo);B.诘责(jié)教诲(huì);C.黝黑(yǒu)翘首(qiáo)。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A.缰绳。

B.震耳欲聋。

D.燥热。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A项,染指:

指人们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比喻分取利益。

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使用恰当。

B项,正襟危坐: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使用不恰当;C项,不绝如缕:

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使用不恰当;D项,诚惶诚恐:

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使用不恰当。

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把握。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5.

(1)②去掉“都”(将“双升”改为“上升”)或者把③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2)④在“在于”后面加“是否”(将“能否”改为“能”删去“能否”)(3)把②中的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和标点符号的辨析与修改。

(1)②语意重复,去掉“都”或将“双升”改为“上升”。

或者把③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2)④两面对一面,在“在于”后面加“是否”(将“能否”改为“能”删去“能否”)(3)“全民阅读”是一项活动,不是书籍名称,故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6.

(1)岂不罹凝寒

(2)萧关逢候骑(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

(5)答案不唯一,符合“诚信”主题即可。

“罹”“萧”“莺”“燕”“湍”“御”“疾”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7.

(1)《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功。

(3)延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文学常识及情节的识记和把握。

要求学生牢记。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红星”的含义:

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

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延安。

8.

(1)③

(2)示例:

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

(3)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本题考查诗句欣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

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但其中并无思乡情绪。

其他几句都是思乡有关的,故选③。

(2)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根据他所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拟写谜面为:

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

(3)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作答时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具体方法是:

抓关键词语;关注重要句子;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行归纳,因为导语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细读这则新闻可知,新闻主体是古诗词诵读比赛,事件是圆满结束,据此作答即可。

9.诗圣律诗

10.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念。

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的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

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1.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

“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

要求学生牢记相关文学常识。

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被称为“诗仙”。

诗歌体裁可分为:

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可分为:

绝句和律诗。

绝句:

4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一句五个字称五言绝句,七字称七言绝句。

律诗:

8句,4联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一句五个字称五言律诗,七字称言律诗。

10.本题考查学生的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分析情感即可。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意思是:

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

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

首联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秋,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

11.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品味诗歌关键词。

要求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的意思:

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

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

“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12.消散(或“消歇”“散去”)只是(或“只”)

1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