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660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docx

最新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复习之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也称自稳态,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

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

4.反射(reflex):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reflexarc):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6.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

指机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反馈(feedback):

指由受控部分发出信息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活动。

9.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

10.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

11.前馈(feed-forward):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未到达之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12.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

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有许多不同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13.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脂溶性的和少数小分子的水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4.经载体异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arrier):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的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1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

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6.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

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7.出胞(exocytosis):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8.入胞(endocytosis):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19.配体(ligand):

能以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

20.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ionchannel):

受膜内外化学物质调控的离子通道。

21.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

受膜电位调控的离子通道。

22.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channel):

受机械刺激调控的离子通道。

23.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potential):

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电紧张电位。

24.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作静息电位

25.极化(polarization):

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负内正的状态。

26.去极化(de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的过程。

27.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的过程。

28.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29.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drivingforce):

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电化学驱动力。

30.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31.峰电位(spikepotential):

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在0.5—2.0ms之间完成,形成的尖峰状电位变化称峰电位。

32.阈值(threshold):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33.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

能够诱发Na+电流和膜去极化之间发生再生循环的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

34.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l):

很弱的去极化刺激只能引起细胞膜产生电紧张电位,当去极化刺激稍强时,可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所形成的膜电位波动称作局部电位。

35.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6.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

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的去极化变化。

37.兴奋-收缩偶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38.横桥周期(cross-bridgecycling):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39.钙触发钙释放(CICR):

在心肌经L型钙通道内流的钙离子触发SR释放钙离子的过程。

40.前负荷(preload):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41.后负荷(afterload):

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42.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

43.单收缩(singletwitch):

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单收缩。

44.强直收缩(tetanus):

当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若连续脉冲刺激频率较高,刺激间隔时间短于单个单收缩持续的时间,肌肉发生的收缩的总和,称为强直收缩。

45.凝血因子(clotting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46.(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

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4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value):

指血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48.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红细胞凝集。

49.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50.血浆(plasma):

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液。

血浆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51.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h,因为血凝块中的血小板被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放出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5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

指讲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由于重力作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的下降的距离,简称血沉。

53.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4.血量(bloodvolume):

全身血液的总量。

55.血型(bloodgroup):

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56.ABO血型系统(ABObloodgroupsystem):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A抗原或(和)B抗原,将血液分成A型、B型、O型、AB型四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称ABO血型系统。

57.红细胞渗透脆性(RBCosmoticfragility):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8.心动周期(cardiaccycle):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9.等容收缩期(periodofisovolumicsystole):

心室开始收缩时,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前的这段时间,心室的容积不变,称为等容收缩期。

60.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

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61.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62.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3.心指数(cardiacindex):

心指数是每平方米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是衡量心泵血功能的指标。

64.搏功(strokework):

心室一次射血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

65.等长调节(homometricregulation):

在前后负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作等长调节。

66.异长调节(heterometricregulation):

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被称为异长调节。

67.心力储备(cardiacreserve):

又称心泵功能的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

68.快反应细胞(fastresponsecell):

由快钠通道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被称为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69.慢反应细胞(slowresponsecell):

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被称为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70.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点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作有效不应期。

71.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的-60mv到-80mv这段时间内,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72.超常期(supranormalperiod):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在膜内电位恢复到-80mv到-90mv的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段细胞兴奋性高于正常的时期称作超常期。

73.期前收缩(prematuresystole):

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和收缩。

但在某些实验和病理的条件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接受这一额外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刺激并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作期前收缩。

74.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pause):

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5.窦性节律(sinusrhythm):

心脏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导,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和收缩。

这种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作窦性节律。

76.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delay):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路。

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缓慢,因此兴奋由由心房进入心室需要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作房-室延搁。

77.血压(bloodpressure):

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

78.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circulatoryfillingperssure):

当心跳停止,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的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79.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峰值,此时的动脉血压称作收缩压。

80.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作舒张压。

81.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82.动脉脉搏(arterialpulse):

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83.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84.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85.血管舒缩活动(vasomotion):

指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钟5到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变化,是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关闭和开放。

86.有效滤过压(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

指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87.交感缩血管紧张(sympatheticvasoconstrictortone):

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的1-3次/秒的低频冲动,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88.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center):

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心血管中枢。

89.劲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arotidsinusbaroreceptor):

存在于颈动脉区,血管壁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动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并将其转化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

90.缓冲神经(buffernerves):

指的是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

这是因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突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其重要作用,故有“缓冲”血压的作用

91.心肺感受器(cardiopulmonaryreceptor):

是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上的感受器,可感受机械牵张或化学物质的刺激。

引起的效应是:

心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92.滤过(filtration)与重吸收(reabsorption):

在血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下产生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移动的过程称为滤过;液体向相反方向移动的过程则称为重吸收。

93.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

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以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

94.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ion):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95.顺应性(compliance):

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96.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

肺表面活性物质指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前者约占60%以上,后者约占10%。

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能维持大小肺泡容量的相对稳定,阻止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向肺泡内滤出。

97.潮气量(TV):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98.肺活量(VC):

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99.用力肺活量(FVC):

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00.无效腔(deadspace):

指呼吸道和肺内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其大小影响通气效率。

101.功能余气量(FRC):

指平静呼气末尚存于肺内的气量。

102.肺通气量(minuteventilationvolume):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103.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内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04.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pressure):

指胸膜内的压力。

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

105.肺扩散容量(pulmonarydiffusioncapacity):

指气体在单位分压差(1mmHg)的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

106.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107.Hb含氧量(oxygencontentofHb):

指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108.Hb血氧饱和度(oxygensaturationofHb):

指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又称血氧饱和度。

109.氧解离曲线:

是表示血液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10.波尔效应(Bohreffect):

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为波尔效应。

111.呼吸中枢(respiratorycenter):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运动元群。

112.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指适宜刺激是化学物质(如动脉血、组织液或脑脊液中的O2、CO2、H+)的感受器。

113.肺牵张反射(pulmonarystretchreflex):

由肺的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

114.何尔登效应(Haldanceeffect):

O2与Hb结合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易与CO2结合,这一现象称为何尔登效应。

115.消化(digestion):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被吸收,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加工处理,即将分子量较大的、不溶于水的食物变成分子量小的、易溶于水的物质。

这个过程称之为消化。

116.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之为吸收。

117.慢波(slowwave):

是指胃肠平滑肌膜电位出现的节律性去极化波,又称基本电节律。

118.胃肠激素(guthormone):

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胃肠激素。

119.脑肠肽(brain-gutpepride):

指既存在于脑又存在于胃肠的呈双重分布的激素。

120.胃肠激素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ofguthormone):

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121.胃排空(gastricempting):

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22.内因子(intrinsicfactor):

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其不被消化液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被吸收。

123.蠕动(peristalsis):

为纵行肌和环形肌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推进性运动,在食团的前方唇线一个舒张波,后方出现一个收缩波,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向前推进。

124.微胶粒和混合微胶粒(micelleandmixedmicelle):

胆盐因为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可以聚合成微胶粒;脂肪分解的产物如脂肪酸、胆固醇、甘油一酯等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称混合微胶粒。

125.乳糜微粒(chylomicron):

主要含有外源性甘油三酯,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126.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为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自动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包括收缩和舒张活动

127.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ofbilesalt):

排入到小肠的胆盐约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再进入肝脏作为胆汁的原料,并刺激胆汁分泌,这个过程被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128.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

咀嚼或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容积扩大,这种舒张成为容受性舒张。

129.能量代谢(energymetabolism):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等。

130.食物的热价(thermalequivalentoffood):

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131.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equivalentofoxygen):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132.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RQ):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的量的比值。

133.非蛋白呼吸商(NPRQ):

由汤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的量和吸入的O2的量的比值。

13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dynamiceffect):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加的现象。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35.基础代谢(basalmetabolism):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36.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smrate,BMR):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137.体温(bodytmperature):

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138.辐射散热(thermal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形式。

139.传到散热(thermal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播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40.对流散热(thermalconvertion):

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141.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的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2.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

指液体的水分从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便面不断渗出而被气化的形式,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43.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perspiration/sweating):

由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144.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thermoregulation):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或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是体温调节的基础。

145.温度习服(temperatureacclimation):

机体在低温或高温的环境下,逐渐产生适应性变化,是集体最大调节能力增强的现象称为温度习服,包括热习服和冷习服。

146.肾单位(nephron):

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147.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filtra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