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837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后一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docx

《最后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后一课.docx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

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

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

明确:

上课前:

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

(1-3段)上课时:

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

(12、14、15、17、20、23段)下课时:

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

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

(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

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

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

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

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

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

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

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

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

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

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

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

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

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

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

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

“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

这叫做场景描写。

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

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

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果真如此吗?

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

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

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

明确:

上课前:

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

(1-3段)上课时:

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

(12、14、15、17、20、23段)下课时:

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

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

(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

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

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

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

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

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

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

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

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

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

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

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

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

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

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

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

“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

这叫做场景描写。

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

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

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果真如此吗?

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

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

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

明确:

上课前:

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

(1-3段)上课时:

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

(12、14、15、17、20、23段)下课时:

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