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162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docx

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通道四中杨通仁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我校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导学案”为主线的“三环五步”课改模式的运用已进入到教师的课堂,现结合自己两年的工作实践,从备课和上课两个方面就如何运用导学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异同

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案教学实质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同点:

目标相同,都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不同点: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学习方法的案例。

“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设计”。

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由教师备写,仅供教师使用,教师用之教。

“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

“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设计”。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主要由教师备写,学生可以参与,供师生双方使用,学生用之学,教师用之导。

二、导学案的编写(集体备课)

(一)基本程序:

主备人精备——集体备——个人细备——个体实施教学过程——集体观摩——座谈研讨——分享成果

1、主备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精写详细教案,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印发送给组内成员。

2、集体备课:

在教研活动中,由主备人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自己备课的主题,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破考点,及时突出重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教学环节。

组内每位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已见,人人发言,统一认识,形成备课初稿。

3、个人细备:

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形成个体教案。

4、实施教学:

主备教师利用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实施教学,其他组内成员,集体观摩教学过程。

5、座谈研讨:

在主备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之后,全组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主备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研讨,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精准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分享成果:

经过大家讨论之后的集体备课稿,同年级的教师可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二)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1、确定目标(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2、确定重点、难点:

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

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

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开放地去探究、发展、再创造有关知识,教师针对关键词句、重要知识点、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进行点拨与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

即:

学—讲—练有机结合。

6、归纳小结:

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

(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7、当堂检测:

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适当,时间5—10分钟。

8、作业布置(巩固案):

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

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

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

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以上环节可浓缩为:

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

三、导学案的使用

(一)预习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如: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3.3.2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提出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2、经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

如果b∥a,c∥a,那么b ∥ c。

在教“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对顶角与“三线八角”的概念及性质,而是要求他们按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进行学习。

即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问题,再进行操作实验,最后归纳出对顶角与“三线八角”的相关性质,导学案再出示预习达标题,让学生列式计算出结果。

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知,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2、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

例如,以有理数综合运算为例,让学生探究计算:

1、1-2+3-4+5-6+…+2005-2006

2、(1-2)(2-3)(3-4)…(2005-2006)

3、

由于这类习题能寓趣味性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中,一般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问题解法不是唯一的,此类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探索、分析形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而每个角度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见解。

3、教师根据需要抽查“导学案”,了解学情,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适度调整“学案”。

(二)上课

上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

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

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教师的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

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课前进行预习检测,通过检测情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2、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变化的课堂

如:

在展示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3.3.2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采取的措施有:

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

)这一内容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部分:

合作交流

1、做一做(P54的内容)

C

2、对顶角的概念:

如图∠1与∠2有共同的顶点O,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

A

2

4

1

A

D

3、学生从做一做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也可从简单的推理中得到:

对顶角相等。

∠3与∠4都是∠2的补角,因为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3=∠4。

4、说一说:

生活中的对顶角               

5、画直线AB、CD与MN相交,找出它们中的对顶角。

         

6、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7、假设直线AB,CD被MN所截,有一对同位角相等。

比如说∠1=∠5,找出图形中相等的角或互补的角。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应用“对顶角相等”及“等量代换”及等式的性质,可以得出相应的哪些结论?

(1)首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虽然“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

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2)“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

“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3)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由小组长组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进行组内展示,而后派出代表进行班内展示。

(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那么其他几对同位角也相等,并且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内错角相等,那么其他几对内错角也相等,并且同位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另一对同旁内角也互补,并且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

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3、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

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

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

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

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

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

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4)组织达标测评。

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

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

通常分为三个等级,即A为较易题,有80%同学可以做正确的;B为中档题,有50%的学生能掌握;C为拔高题,要求有10%~20%的学生能做。

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

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5)学情调查。

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反思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

如何撰写教后记?

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记的高质量。

1、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反思:

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

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从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反思:

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从学生活动方面进行反思:

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从目标达成方面进行反思:

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2、撰写教后记的切入点

  成功点: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失败点: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遗漏点: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补救点: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谬误之处和学生反馈的差错处。

如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特殊的错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改进点: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3、教后记撰写的支持路径

  教后记撰写的支持路径一般有两条,即教师自我反思路径和外部支持路径。

自我反思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性反思。

二是横向性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与同行或专家的课横向比较反思。

三是“现实”与“教学设计理想”差异性反思。

外部支持路径主要也有三条:

一是教研组支持思路,二是教学引领者支持思路,三是学生反馈支持思路

四、对学生的要求

1、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写“学后记”(学后心得)。

2、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

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

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严禁抄袭。

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

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课后,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写出教后反思。

五、对教师的要求

1、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与课堂展演中,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部分优秀学生、勤奋好学的学生积极参与,而那些学习较差的、不够勤奋的学生在一边当看客,等积极参与的学生把问题解决了,“看客”们再从他们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实际上是在进行接受式学习。

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和以往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

以往他们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这时是从参与探究的同学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

这样的合作学习,对作“看客”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好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合作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要给差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机会。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给每个学生一定的、适合他完成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事做。

要根据其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于评价,适时给于鼓励,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中愉快地学习。

2、多鼓励少批评

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小组也有不同的理解,在评价一个小组或是某一个同学时要给于鼓励性的评价。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容易造成学生“无声”。

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

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多数人都喜欢表扬,喜欢批评的人只在少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多些鼓励少些批评,不要吝啬几句好听的话。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你,从而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主动性和自觉性,合作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可能。

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说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在合作交流的同时,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各小组成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既学到了新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经常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生从问题开始学习,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很活跃,想象力得到发展,知识掌握得扎实,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导学案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会、会学的能力,使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因互动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