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285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docx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19页word文档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

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

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二十世纪外国绘画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法国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是大家公认的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时出现的有德国以凯尔希纳为代表的表现主义。

稍晚一点,毕加索为代表的主体主义、意大利卡拉·博乔尼等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在瑞士首先出现的达达主义以及阿尔普、克利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艺术运动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形成了万态纷呈的局面。

这些流派虽出现于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仍然绵绵不绝。

首先,这些流派的创始者或骨干画家,在当代仍然活跃,并有佳作问世。

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在50年代,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毕加索的和平鸽及油画《朝鲜的屠杀》、《战争》、《和平》等作品的反对

侵略战争、歌颂和平的内容,在他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还涌现了一批新的绘画流派,如发端于美国、波及全欧的抽象表

现主义、在奥地利形成的幻想现实主义、萌发于英国的波普艺术、产生于法

国的塔希主义、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奥普艺术、人体艺术思潮、地景艺术、

新表现主义等等。

总之,现代主义绘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绘画更是高潮迭起,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现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艺术流

派,它吸收了达达主义反传统的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扬弃了达达主义那否定一切的偏颇之处,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下,强调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揉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现实的情境,其手法是写实、象征和抽象等,20世纪30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在经过一段冷寂的时期后,50年代又在欧洲再度兴旺起来。

这时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福特里埃、杜桑等。

杜桑是达达主义的鼓吹者,曾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以表示对众人崇拜的名画的蔑视而闻名,这时也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积极支持者。

在意大利有卡腊和基里科。

在德国有厄尔莱等人,他们都创作了较好的作品。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强调优先考虑造型而忽视绘画内容之风盛行的时候,刻意揭示作品内涵以及复兴奇特的异国情调风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支系,一支是绝对超现实主义,以不受意识控制的无意识行动为主,其作品虽有某种程度的形象化,但却接近抽象派的特征,创作强调偶然机遇或自动行动。

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罗,他的绘画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当生动。

他笔下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

都充满一种勃勃生机,似乎比在生活周围的真实对象更加真实。

其它艺术家还有马宋、马塔等人。

另一个支系是叫做超级现实主义。

这派表现的大多是可以认识的场面或物体,注重细致地描绘事物的细部。

但从整体而言,却又脱开物体的自然结构,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绘对象变形,并结合成梦境中的东西,以创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的形象。

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达利和比利时的马格里特、德沃尔等人。

达利的作品往往表现凶残的梦幻或奇特的宁静气氛,爱用双重的或隐藏的形象。

马格里特的绘画世界,充满了日常琐事的各种幻境,善于夸大突如其来的精神感觉,创造幻觉想象。

抽象主义绘画

抽象主义绘画在欧洲十分盛行。

抽象主义或称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反对模拟自然形态,主张抽象表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

它的特征是不描绘具体物象,而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构图等手段来表现各种情绪,激起观众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抽象艺术有两类:

一是将自然的外形加以简化、变形,形成极为简单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为基础的几何构成。

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抽象艺术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还有荷兰的蒙德里安。

像康定斯基等重视感情表现的抽象艺术叫抒情抽象或热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现理念的抽象艺术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主义在欧洲不仅盛行,而且还有发展。

1952年,法国美术评论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义”一词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艺术的新样式。

塔希就是斑污、斑点的意思。

而塔希主义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点和色块所形成的绘画。

法国的阿特兰、布仁、马蒂卮、阿勒、迪比费等人,就是塔希主义抽象画派的画家。

这时抽象艺术的成绩突出的艺术家英国的戴维、尼科尔森,霍克尼的《强调安静的画》、《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义的作品。

60年代后,他转向写实风格。

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举办了抽象画展,德国中青年艺术家积极开展了非传统艺术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后形成的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阻隔的墙壁,使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接轨,其中特别活跃的沃尔斯、哈通、温特尔等就是较为出色的抽象艺术的画家。

当代欧洲的抽象绘画,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唤起以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演变为符号作为艺术构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国画不求形似的传统,使其50年代后期的创作获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风格。

波普艺术及与之有联系的其它艺术

波普是英语单词的缩写,意指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1952年,萌发于英国,后遍及欧美。

现代主义艺术避开都市文明的压力,反对机械化、非人性的消费文化。

而波普艺术家则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明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重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1956年,汉密尔顿在“这是明天”的展览会上,陈列了握着“POP”

字母的网球拍运动员的拼集作品《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丰富多彩?

》,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件作品。

1961年,举办的《当代青年艺展》,更表现了波普艺术强大的冲击力。

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保罗齐、蒂尔森、霍克尼、史密斯、琼斯等。

法国的波普艺术家代表应推雷塞。

波普艺术虽以英、美两国为主,但旁支迭出,影响极广。

一般认为:

偶发艺术和集合艺术就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波普艺术强调艺术与生活结

合,因此便对人们周围的事物以及大众文化寄予关注。

集合艺术就是把机械文明和大家消费的废弃物,收集起来,重新组合,并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的艺术。

集合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把现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机器的废旧物等结合起来,制成平面或立体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艺术品。

将这些在室内、室外环境中布置出来,产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环境艺术了。

将艺术和大自然结合,直接借助大自然的景观而不借助造型艺术的传统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从中获得异于平常的审美体验,便是“大地艺术”了。

在欧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曼、谢乍,德国的史维塔斯、尔麦斯特,西班牙的塞尔拉诺、齐吉达,意大利的卡塞拉等人。

他们的作品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塑,但许多时候却很难按传统的方式划分类别了。

偶发艺术出现于60年代,它是以表现偶发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机遇为手段,重视人的行为过程,揭示人的本能反应的艺术,是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继续和发展。

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还借助物质材料,偶发艺术却强调活动的机遇性,艺术活动在于即兴发挥,往往变成无情节的表演,而艺术家的身体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也称“表演艺术”。

如法国的画家马修带上盔甲进行绘画表演,并给在画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纪的战斗”。

法国另一位画家克莱因,他从二楼的窗口爬出,伸展双臂,平衡身躯,冒着死伤的危险,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体创作的“绘画”作品。

1970年,法国还出现了“零社”的艺术组织,到处演出他们的艺术。

观念艺术是60年代从偶发艺术及环境艺术中逐渐演化出来的艺术。

它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并非艺术家创造的那种物质形态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观念的组合。

因为观众从物质形态作品上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会比从概念及事件的意义中获得的信息多,这样,观念艺术家便以图表、文字说明、录相以至自己的身体为媒介,以表现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变异过程,使观众通过这些而在自己头脑里形成、完成艺术品的塑造。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芒,荷兰的布朗,意大利的曼佐尼,英国的阿纳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亚德等人。

最早的观念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后从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用小便池制作的《泉》中得到启发,表现手法便日趋丰富了。

如1960年阿尔芒在巴黎办个人画展,展品是两卡车垃圾;布朗展览的作品是份文字说明,上写“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举行我的作品展览”。

人体艺术是以艺术家本人的身体或别人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

术。

它是由波普艺术的分支偶发艺术发展而来的。

这种艺术不叙述事件,也不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是那没有个性的身躯活动的现场记录而已。

观众通过观看表演过程,去体会艺术家的作品。

1961年,法国艺术家克莱因让两个女模特,浑身涂满油彩,在画布上互相拖拽滚打以制作绘画作品,这是欧洲人体艺术的序幕。

此后,人体艺术在欧洲便风行起来,而且越到后来就越离奇,引起人们的非议。

波普艺术及与之相联系的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

表演艺术、观念艺术、人体艺术都属后现代主义范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很难界定,因为它们本身便是互相掺杂的,只是由于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或是侧重点有点差异,便往往出现不同的名称。

这些艺术,目前还在发展。

新表现主义等艺术

这是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1980年,它首先在德国出现,并在欧、美艺术界引起较大的震动。

新表现主义是在过去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场绘画的色场层次组织、最少数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及波普艺术的形象等,运用绘画语言传达强烈感情的艺术。

其特点是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表现强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绪。

实际上,它是对缺乏个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弱点的反拨,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巴泽利茨,他的作品联想自由,想象奔放,色彩鲜明,甚至塑造人头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见长,整个画面具有稚拙的情趣。

波尔克运用波普手法,使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伊门多夫的作品,在整体上给人的感受是虚幻的,但在细部又注意写实。

新表现主义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能反映艺术家的个性。

写实主义绘画

欧洲有着写实主义的传统,19世纪30至7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掀起过强大的现实主义绘画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库尔贝。

20世纪以来,尽管现代派绘画日渐成为主潮,但现实主义仍绵延不绝,放出自己的异彩。

在英国,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

霍克尼起先热衷于抽象主义,60年代后,他也转向写实手法。

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线作为描绘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人物和道具。

法国的富热隆是社会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远在1936年起,他便不断有表现工农、市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问世,如油画《1943年的巴黎街头》,揭露纳粹占领期间的悲惨生活。

50年代,他在诺尔省煤矿居住一段时间,创作了组画12幅的《矿乡》,以深沉严峻的笔触,表现出恶劣环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

他继承了库尔贝等写实主义画家的传统手法,也吸收了现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独特风格。

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如《地铁——工作——睡觉》(1978)等。

著名画家热莱原是抽象主义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创作了写实的作品。

德国在战后初期,曾出现过描绘战争灾难、痛恨法西斯罪恶的现实作品,但很快转向现代派的绘画。

60年代后,现实主义又掀起了复兴的热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尔、伊门多夫、基费尔等人。

格罗斯在战后的作品中,相当的一部分是以漫画的形式,揭露专制政权、腐败道德及战争的残暴、恐怖的内容。

迪克斯作品中的现实内容也是明显的。

当代欧洲的现实主义画家中,成就突出的还有意大利的古图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间,就发表素描和速写集,揭露法西斯纳粹占领期间的罪行。

1946年与卡西纳里、科尔波拉等11位艺术家签署宣言,共同发起新艺术阵线,表明其坚持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态度。

他的作品总是围绕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取材,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

如《占领西西里荒地》、《讨论会》(1960)、《陶里亚蒂的葬礼》等。

西欧的绘画流派很庞杂,除上述列举的外,还有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主义,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说,当代西方有什么绘画流派,欧洲便有什么流派,很难一一介绍。

不过,上述所举的内容,也足以概括欧洲当代绘画的基本面貌了。

中国绘画的风格特点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具有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即借物抒情、象中有意、意由象生,物我相观、物我兼容、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

写意的本质是中国人关注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

油画是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产物,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决定了西方传统油画偏于客观再现自然。

而现代西方油画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东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渐重画家自我精神的表现,形成书画作品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西方现代油画形成这种表现性特点,中西方不同画种产生契合而结缘。

写意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缘于中华文化“写意性”的存在,表现性和写意性因之得以契合。

中国写意油画其实就是西方油画媒材在被中国文化心理和审美结构同化的过程中,将中国人的写意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转换到油画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形象表达形式。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倾泻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粗写大意”对“意中之象”的睿智把握。

一言以蔽之,写意油画在物质框架上仍为西方油画语言,但书画作品其哲学渊源、文化情缘是东方写意精神的内涵。

中国绘画在接受油画过程中没有中国文化渊源就不能近其意,更不能得其意。

中国写意油画正是在此过程中将这种文化渊源在油画民族化中进一步彰显。

也就是说,中国油画民族化历程中的写意情结始终体现在中西融合的实践探索中,每一时期的油画家及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西方文化精华的汲取。

林风眠是早期中西融合的倡导者、开拓者。

他把西方后印象主义及现代绘画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水墨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创造出中西贯通的书画作品艺术语言。

他所倡导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杨秋林《林风眠》)对中国油画向写意性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吴冠中、赵无极、罗尔纯等后来的一大批艺术家。

(原文来自:

从融合发展到构建超越———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历程)

首先应该说,中国的绘画在表现方法上一开始就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中国画不只停留于表现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表现对象本质的东西-对象的生命特征和物性(包括形、体、构造、质、量等)。

如山水画家的各家皴法,所表现的山石构造,有的简直具有地质学或矿物学知识的一般的真实。

画树不仅画出树种,更注意画出树的生命。

至于水流的水性,云的舒卷自如,鸟的飞翔,花的鲜艳,虾蟹等小动物的质感等,决不是只满足于外貌的形似而已;中国画家表现对象总是极力去追求它的生命特征和动势的。

  古代成功的画家描写对象,不论记忆画或写生画,都是从生活中深刻观察对象,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然后运用笔墨,突出地去表现对象的生命特征和最本质的物性。

中国画上的笔墨如水墨变化,线的变化,运笔的轻重、顿挫、转折等均由此产生,由此发展。

中国画往往一笔下去就要求形象、质感与生命的三个因素的结合,这种形神兼备的表现力,这种突出地追求自然界的生命特征和物性的表现方法,是极高的现实主义性的创作方法。

我想这未必不能发挥到油画上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和形式来的。

  因为中国画重视对象的生命特点,对象的物性,和表现最本质的东西,因之在形式技巧上,便走向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不只停留在个别的对象,而是通过个性去概括对象的类型。

好的中国画,是世界绘画中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也有许多不好的中国画,画家降低了外貌形象与内在本质的关系,为了笔墨而去追求笔墨,于是走到形式主义的路上去了。

这是同西画中有些只是为了色彩而色彩的绘画一样,都不是在我们的新油画中应该出现的。

  其次是关于单纯的表现手法。

单纯与单调不同,单纯的手法是画家把复杂的对象加以提炼的描写,去表现出最本质的东西。

单纯,不等于用笔的多少。

单调则是表现力不强,画家即使用了复杂的手法,但表现出来的事物仍是属于贫乏的、表面的。

单纯与单调,在画面上有时似乎只是微妙的区分,但实质是巨大的差别。

  描绘最繁复的花纹,房屋结构、人物衣着和山石树叶,好的中国画家总是有条有理,从容不迫地以单纯的手法来处理,应该说这是高度的艺术。

当然,单纯,不单中国艺术有,各民族最高的艺术亦含有,但中国的艺术追求这点更加显著。

中国画家尊重美术表现上的单纯,追求单纯,因之在造型上力求单纯。

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和线条做到以很简洁的手法去描写丰富的形象变化。

这种种表现方法都同力求单纯的精神不能分开。

关于造型上的单纯,这里我特别要提出线的运用:

线是中国美术造型上的基本方法。

(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可能有人会说,中国画固然用线,可是西洋的古典画也用线。

东方其他国家如印度、波斯、日本等也用线。

因此认为线的问题不一定就是中国绘画的特点。

我以为,虽同是线,但其气质效果却仍有不同。

中国画上线条的表现力,其变化-如质感的变化、运动的变化、生命力的描写是更加突出的,何况我们并不是孤立地来提倡线,我们不能撇开线与绘画上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总的效果来谈论线。

有人以为线条是最原始的绘画,所以最容易入手。

(如原始人绘画就是用线,小孩也只会用线条画)但作为中国画家从对象中极概括地提炼出来的表现力来讲,则应该说是高级的艺术,是很不简单的手法。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线表现力,我们何尝不可以好好地研究,这里面的精神气质未始不能发扬到油画里去。

  单纯的手法,也表现在色彩上,因之便产生色彩上的装饰风(中国画很明显的特点之一是装饰风)。

如果说装饰风的绘画是非现实主义性的,这种见解恰恰否定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性,否定了百花齐放的花园里一个很大门类的花种。

我想,这里有必要附带说说艺术的现实主义性不等于"科学"性,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科学"的真实,不然对中国的美术和西洋的古典美术的成就,就不能跟今天的一张很普通的写生画相比了。

我们不能说一张现代的写生画因为具有色彩学上的冷热变化,其艺术价值一定超过古典大师的作品。

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但简单地说,问题在于:

在条条道路上,它所达到的深度如何。

  任何绘画上的色彩都应该求得调和,这是真理。

但色彩的调和不仅是同类色、邻接色的一类调和而已。

另一种色彩的调和,譬如说像装饰风的敦煌壁画则完全是在原色的对照中去取得调和,在强烈的对比中去求得整幅色彩在交错中发散出来的色的光辉。

从色彩学的原理来讲,就是从原色之间所产生的中间色光的作用,这又是一种色彩的表情。

许多汉代壁画、敦煌壁画、唐宋金碧山水有许多都是用很单纯的甚至接近原色的色彩来平涂,但它们能够在平涂中产生节奏,在单纯的色素与色度关系中取得调和,这种色彩效果还是应该承认的。

这种说起来好像是已经过了时的手法,但如果能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到今天新的油画上,这种原理仍是可以发展的,为了增加装饰风的效果,中国画家常常认为部分色彩到了某种复杂程度时反而减低了鲜明的色彩感觉。

 现在再来谈谈中国绘画上第三方面的单纯,即内容上的单纯和结构上的单纯。

  内容上的单纯。

中国画家最懂得画中无用的东西是对一幅画有害的这个道理,因之也就形成了结构上的单纯。

例如花鸟、人物、山水画中,或简略背景,或大胆不用背景。

中国画中留出的空地是有其道理的,一幅画中的形体和色彩、线条之间的关系,往往就在没有画到的地方得以调和、共鸣,或者在紧张的气氛中起一种呼吸与休止的作用。

这种放松的地方也可以让观者发挥想象的余地,这是艺术处理中一种含蓄的手法。

当然,在油画上倒不一定也要照样露出一块块画布来。

但是这种绘画上的可贵的原理也未始不能发扬到其它的画种上去,来增加装饰风的效果。

另外,可能是各人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解和油画上的经验有所不同,我认为中国绘画的特点之一是单纯,而且在油画表现上追求单纯,并不妨碍去发挥油画的性能的。

  关于油画中国风是否会影响油画的性能问题,我以为自古以来西洋油画的派别、风格、技巧是很多的,甚至对于油画的油的性能的发挥上也有所不同。

许多不同的油画技巧,发挥了不同的油画性能,即以近代的油画技巧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把油画的技巧看得很丰富,那末我们就不致于会把所谓油画的性能局限起来。

同样的,扩大了自己对于民族绘画的研究,也就不致于会把中国画看得很简单。

因之除了主要的是从创作方法方面可能使中国绘画互相沟通外,就在这个画种的性能问题上,我认为仍然可以找得到桥梁来的。

何况对于任何遗产的继承,只有经过创造性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

再次是关于中国画重规律、重法则的问题。

中国画特别重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