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435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小题。

“非虚构写作”这一散文写作潮流的兴起,虽受到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非虚构文学”的启迪,但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一,“非虚构文学”主要是针对小说而言,它的主要对象是小说而非散文,而“非虚构写作”专属散文这种文体。

其二,“非虚构文学”强调将“新闻性”渗透进文学创作中,而“非虚构写作”恰恰相反,它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

即是说,在“非虚构写作”这里,“新闻性”并非它的必备要素,这一品质使它既不同于西方的“非虚构文学”,也与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拉开了距离。

“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在于:

它既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要求,又匡正了近年来散文写作中愈演愈烈的自说自话、背向现实的个人化写作倾向。

“非虚构写作”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

它强调民间立场,个人视角,原生态生活细节的展示。

此外,“非虚构写作”一方面注重“实录”,重视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一方面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它常常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对某一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因此,“非虚构写作”既不是现实生活的表层化罗列,也不是一地鸡毛的碎片化书写,而是散文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

这正是它广受读者欢迎,并成为散文界新的写作潮流的根本原因。

但在肯定“非虚构写作”的思想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缺失,这就是散文性的不足或审美性的淡薄。

笔者阅读了近年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性,其社会批判和道德思考颇具深度,生活细节和文献资料也足够真实,但在散文的审美性方面却令人失望,未能使人感受到散文这种文体独具的美。

那么散文的审美性从何而来?

散文在展示思想上无法与哲学相比,在记述史实上它逊色于历史,在社会批判方面比不上政论,所以,散文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区别于别的文体的独特审美性。

当然,这种审美性不应是托物言志的小感伤,不应是没完没了的抒情,而应美在适当,美在节制,美在自由自在,美在法无定法。

具体来说,散文之所以被称为散文,首先要有情感和灵魂。

散文特别强调个人体验,作家所写的事一般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受,所以须有情感和灵魂的深度才能感人。

其次,散文要有思想性。

思想性不应游离于个人体验之外,而应包孕于具体的故事、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之中。

再次,散文要有美感,应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形式的和谐和想象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优美,以及散文的情调、意蕴和味道。

                                          (摘编自陈剑辉晖《“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非虚构写作”与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非虚构文学”存在渊源关系,但是两者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不同的。

B.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等创作要求和自说自话、背向现实的个性化写作倾向,都是“非虚构写作”所不主张的。

“介入性”写作姿态去表现历史事实或是反映现实生活。

C.“非虚构写作”要求散文作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去表现历史事实或是反映现实生活。

D.“非虚构写作”注重“实录”,就是作者对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实事求是地进行反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散文广受读者欢迎,是因为这样的散文是经过作者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创造出来的。

B.一些较有影响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但是,因为这些优点,却是其在散文的审美性方面显得很淡薄。

C.散文展示思想,不必像哲学著作那样很深刻;记述史实,不必像历史著作那样详尽;社会批判,不必像政论文章那样尖锐。

D.如果语言不优美、形象干瘪、平铺直叙、形式别扭、想象平平,而且没有情调、意蕴和味道,就不会是优秀的散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西方的“非虚构文学”强调在小说创作中要讲究“新闻性”,而“非虚构写作”确认为散文创作不必讲究“新闻性”。

“非虚构写作”纠正了传统意义的报告文学和传统意义的散文的一些错误写作倾向,具有比后两者更高的思想价值。

托物言志的小感伤和过多的抒情,不是散文的独特审美性,散文独特审美性表现在适当、节制、自由自在、法无定法。

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地方是,要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深层的精神,思想性包含在记叙、描写中,具有美感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

知平阴县。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

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

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

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县令争不可,讽曰:

“有责,令无预也。

”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

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揵,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

“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

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

”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

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

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

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

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

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

“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

”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

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

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

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

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B.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C.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D.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

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

“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

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

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

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讽有治理之才。

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属吏不敢欺骗他;他严厉打击欺压贫弱百姓的富豪。

B.范讽敢于担当。

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范讽体恤百姓。

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不分贫富,数量相同,他予以批评并纠正;他调宰相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D.范讽勇于直谏不惧权贵。

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

(5分)

(2)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甘州令·仙吕调

柳永

冻云深,淑气

(1)浅,寒欺绿野。

轻雪伴、早梅飘谢。

艳阳天,正明媚,却成潇洒

(2)。

玉人歌,画楼酒,对此景、骤增高价。

卖花巷陌,放灯(3)台榭。

好时节、怎生轻舍。

赖和风,荡霁霭,廓清良夜。

玉尘(4)铺,桂华满,素光里、更堪游冶(5)。

【注】

(1)淑气:

温和之气。

(2)潇洒:

优雅整洁。

(3)放灯:

元宵节晚上放花灯。

(4)玉尘:

比喻雪。

(5)游冶:

出游巡乐。

8.上片中,词人围绕“艳阳天”进行描写,运用了铺垫和衬托手法,请简要进行分析。

(5分)

9.词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以“           ,           ”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挚诚恳,变心却如此之快。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当时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而现在的人“         ,          ”,怎能不更加愚昧。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奶奶的桃树

江岸

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的时候有两个绰号,一个是“侉女人”,一个是“国民党婆”。

她的老家在豫北安阳,硬腔硬板的口音和黄泥湾当地接近湖北的甜糯口音相差太大,惹人嘲笑,为她赢得第一个绰号。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介书生,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笔从戎,战死沙场,他的遗孀解放以后就此赢得第二个绰号。

不过已经有几十年没人再叫奶奶的绰号了。

老迈的奶奶近来真是有点糊涂了。

表现之一是她把自己的鞋子洗了。

奶奶童年的时候包过脚,还没有包成三寸金莲,就放脚了,但她的脚比普通人的脚还是要小一码。

她的这双小脚在她后来的千里之徙中让她吃尽了苦头。

她的鞋特别难买,必须靠手工做。

年轻的时候,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剪鞋面,自己做鞋穿。

后来她做不动了,就由我妈帮她做。

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

她也没有说过不洗鞋的道理,反正就是不洗。

我妈发现奶奶晾晒在窗台上的刚刚洗过的一双小鞋,惊讶地叫了一声,把我们所有人都惊动了,跑到了院子里。

奶奶糊涂的第二个表现是突然馋嘴了。

院子里有三棵桃树,两棵是五月桃,一棵是八月桃。

我们家的桃子和本地土桃完全不一样,不仅个大,而且水分多,咬一口,甜掉牙。

我们家的桃树是用奶奶从老家安阳带来的桃胡种植的,据奶奶说,那味道和她老家的桃子一模一样。

五月桃快成熟了,又白又大地挂满枝头。

从不贪嘴的奶奶竟然要吃桃子。

奶奶咬了几口五月桃,就放下了,要吃八月桃。

八月桃还是青涩的,看着奶奶一点点啃八月桃,我们的腮帮子都浸满了酸水。

奶奶捧着那个八月桃,隔一会儿就啃一口,啃了一个上午。

奶奶糊涂的第三个表现是她喜欢哼曲儿了。

奶奶面朝北方,依偎着桃树,久久凝视北方的天空。

层峦叠嶂阻断了奶奶的视线,奶奶能看见的顶多是桃树顶上北方天空的一角。

看着看着,奶奶竟然哼起了小曲儿。

我们都不懂得奶奶哼唱的是什么。

还是我妈细心,听出来奶奶哼唱的是《小放牛》。

我妈是大跃进期间从平原逃进山里的,饿晕在路上,被奶奶救活,做了光棍汉我爸的老婆。

我妈和奶奶一辈子相处得非常亲密,我爸五十九岁那年去世了,我妈独自奉养着奶奶。

年轻的时候,奶奶偷偷唱过《小放牛》给她听,说是河北民歌,安阳人都会唱。

我妈说,《小放牛》有三段,你奶奶翻来覆去就唱第三段:

什么鸟儿穿青又穿白?

什么鸟儿身披着绿豆衫?

什么鸟儿催人把田种?

什么鸟儿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我妈背转身,抹开了眼泪。

我妈说,看来,你奶奶的大限到了。

停了停,我妈又说,她是想你爷爷了……

我妈跟我们讲过奶奶的故事,都是她们娘儿俩闲聊时,奶奶告诉她的。

从我妈那里,我们知道了奶奶所有的故事,令人唏嘘。

阳春三月,桃花灿烂的时候,奶奶的村庄开过来一支军队。

奶奶家也进驻了不少兵,挤满了偏院。

后来,奶奶就认识了很多兵,也认识了我爷爷。

不训练的时候,爷爷就邀奶奶去庄子周围看桃花。

后来,就偷财主家的桃子给奶奶吃。

五月桃罢园了,就偷八月桃。

八月桃还很青涩,但是奶奶吃得津津有味,每天让爷爷去偷。

爷爷咬过一口八月桃,酸得倒牙,就呸地一口吐了。

这个丫头怎么那么喜欢吃青桃呢?

爷爷非常狐疑。

他毕竟二十多岁了,猛一下就明白了,吓出一身冷汗。

吃到八月桃罢园的时候,爷爷的部队接到调令,要开往前线抗击日寇。

开拔之前,爷爷找到奶奶,泪流满面,掏出一封写清地址的家信,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塞给了奶奶。

奶奶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极要脸面的,爷爷怕他走了,奶奶的丑事一暴露,她准会被她父亲活埋。

奶奶就在爷爷部队开拔的那个晚上,悄悄用烟灰抹脏了脸蛋,背个小包袱,逃出了她的村庄,一路向南而去。

我妈说,你奶奶肯定想念你爷爷了。

她在路上奔波了两个多月,等她找到黄泥湾的时候,你爷爷的《抗日烈士证明书》和三百元抚恤金已经由政府送到家好几天了。

弥留之际,奶奶的枕边被我们放满了又白又大又甜的八月桃,我们往奶奶的手心里也塞了两个。

奶奶的嘴唇还在轻微地翕动,我妈贴耳去听,听了一会儿,我妈抽泣着说,你奶奶还在哼《小放牛》:

喜鹊穿青又穿白,金鹦哥身披着绿豆衫,布谷鸟催人把田种,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注】小放牛:

流行于河北省民间的歌舞小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交代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时赢得的两个绰号,解说了绰号的由来,这样写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叙述奶奶临终前做的三件“糊涂事”:

洗了一生不能洗的小脚鞋子,吃起了八月酸桃,哼起了曲儿《小放牛》。

以此揭示了奶奶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她的人生际遇。

C.“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

”这表明奶奶具有深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她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不适应新生活的人。

D.小说叙述爷爷在部队开往前线时与奶奶告别的场景,作者运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表现爷爷的内疚与不舍。

这一场景描写为下文奶奶找到“黄泥湾”埋下伏笔。

E.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我妈”的讲述介绍奶奶的故事;这样写使小说有波澜,使奶奶这一形象更具体,同时也意在烘托“我妈”是一个孝敬、体贴老人的贤惠儿媳。

(2)小说中两次引用《小放牛》的歌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奶奶的桃树”为题为题有什么意图?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杨绛:

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2014年7月17日,杨绛迎来了103岁生日,一百年的岁月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就像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评价: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问:

听说您父母的家训就是:

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

杨绛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

我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

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

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问:

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进门却需对公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

杨绛:

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

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但并不感觉委屈。

为什么,因为我爱丈夫胜过爱自己。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

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

钱锺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

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

他的体贴让我感动。

问:

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

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不时发生的焚书坑儒悲剧,忍受对精神和身体的种种折磨。

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问:

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

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好像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

杨绛:

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你骂我打我,我一笑置之。

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问:

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

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

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

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绛,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

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③杨绛高寿的秘诀除了修身养性外,更多的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致敬杨绛:

平和睿智的百年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绛的成才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熏陶。

她的父亲说话通情达理,出口成章,他的母亲有文学修养,她在启明学校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

B.钱钟书还完全不为人知的时候,杨绛就已经成名,特别是她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钱钟书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C.杨绛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第一次去菜市场难免会有些点尴尬,所以钱钟书陪她一起去买菜,他们的生活简单朴素,却也能相互关爱、体贴。

D.“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这一句话表明杨绛的政治远见。

E.本文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细致,使读者能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遇到敏感的问题还采取迂回式提问的办法,从侧面深入。

(2)纵观这篇采访,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回答。

(6分)

(3)杨绛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为什么没有“下嫁”的感觉,请作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不与人争,与世无求”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请你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现在我虽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薪金优厚,老板也赏识,但心中       的仍是笔墨丹青。

②在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训练基地,队员家属们领着孩子,捧着鲜花向他们         的亲人走来。

③两位失去联系34年的老战友终于见面,他们表示,时光过去的34年,而往日的美好情景依然         。

A.朝思暮想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B.念念不忘   朝思暮想   历历在目

C.历历在目   朝思暮想   念念不忘

D.朝思暮想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知。

B.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确认非法疫苗案部分上下线为药品经营企业业务员,并公布了可能造成涉案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9家药品经营企业。

C.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强调,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恶意欠薪案件,从源头上消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D.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对于未来利率走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这要看经济形势,特别是物价的数据所决定。

15.在文中划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当然,好的故事在结尾的地方一定要给读者或观众一把开悟的钥匙,要让读者或观众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有一点恍然大悟,有一点如梦方醒,这种故事是成为好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假如你能给观众或者读者一把开悟的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