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466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docx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北京市育园中学

王海燕

邮箱:

wanghaiyan650526@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内容摘要】

 

【关键词】政治课高效课堂探究活动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实施学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是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让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改革新尝试。

实施学案导学3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成功,也发现还应注意一些问题,以此来切实有效促进政治教学改革,使政治课堂变得更活跃、更民主、更开放、更有实效,进而高效。

新课程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中共设有探究活动412个,其中必修一114个,必修二82个,必修三98个,必修四118个,由此可见,探究学习活动之多,教学素材资料之丰富。

我们对教材上的素材可以适当的选取和恰当的使用,但还要与时俱进,注意选用刚刚发生的、重大的、特别引人关注的、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中的最鲜活材料予以适当的替换和补充教学探究活动素材,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注意力,体现政治课堂关注时事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因此,如何有效地选取和使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一、探究活动材料选取和使用中的问题

由于“探究活动”是在事先并不了解学生是否知道熟悉材料和材料设问问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求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上的内驱力,转“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和切实发展,实现了学习的质的突破与飞跃。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材料选取和使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一般要设计2-3个教学探究活动,但在我们以往制作使用学案中发现我们的材料选取注意了时效性,比如经济教学我们选了十八大关于分配制度的内容,紧跟时事,本应该用在讲分配制度这框,却放在了分配原则这框,使得这个活动材料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滞后于教学,因而占用了这课活动的内容,就是事先缺乏明确目的而选取了不合适的素材。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案做了改进,就是在探究活动前,先打出活动设计的目的比如探究点:

我国的按劳分配,然后再,设计选取合适的材料,就避免了材料选取的盲目性。

2、教学素材选择和设问方式不够科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最新颖的、社会关注度高的、生活中身边的、有趣的教学素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呈现素材的方式以多媒体的结合使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审问有梯度,层层深入式设问逐层递进更能把问题探究清楚而深入;反问更能加强学习效果;多角度设问,从不同主体国家、企业、劳动者、投资者、消费者审问能抓住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多个方向设问,更能与学习知识的角度和解题上保持一致性,以利于把学习与解题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而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因为对教学素材选取的随意性与呈现的无序性,导致“探究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消极参与,自然也就达不到“探究活动”预期的效果。

因为,政治课课堂教学素材选取,最讲究的是时效性、贴近生活性、正向引导性,同时还要注意新颖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而呈现的方式要体现多样性和有序性;设问的问题要注意层次和梯度,问题设置注意多角度。

3、探究活动与知识教学不协调

课堂上知识教学是基础,活动探究是为了深入理解和运用,二者相辅相成。

但实际中,还是重在讲解主干知识,而不是探究中发现而理解掌握。

所以学生主动性还没充分调动,对主体尊重性还不够。

知识教学和活动探究不协调。

二、探究活动素材选取的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教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我觉得在今后探究活动中要总结规律,把握原则,并落实在每一节课堂。

1、教学素材选用要“生活化”

选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首先要体现“生活化”,贴近学生身边实际生活。

因为高中阶段就应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政治课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2、教学探究活动素材的选用要尊重“主体性”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格,又要把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必须遵循主体性,教学素材的调整也要遵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全面发展,这才能体现教学的真谛。

3、教学探究活动要体现“多元互动性”

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双向性,这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融洽、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教师利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融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针对性于一体,以悦耳、悦目、悦心的方式呈现,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4、教学探究活动要有“控制性”

课堂的探究活动并不是把时间全都留给学生,想研究什么就任由他们毫无边际的乱探讨。

这样学生研究的问题会信马由缰、易放难收,毫无价值。

久而久之会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也就谈不上科学方法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适当地调控学生研究的节奏和引导研究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教学素材的有效使用

1、活动目标定位合理,加强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使用的目的性

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定位应根据《课标》的三位目标,恰当选择,符合《学科指导意见》,这样才会定位合理。

因此,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我们都要事先明确:

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弄懂什么概念或定义;学会什么技能或技巧;培养什么能力和品质;形成什么习惯或观点等等……,这样的活动设计才会有的放矢,恰到好处。

2、恰当调整,不断更新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虽然现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的探索,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探究活动素材也要不断更新。

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漫画、名言诗词等素材,也可以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替代或补充原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的巨大作用》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财政政策所具有的经济稳定作用。

在本例中教材引用了1997年我国政府发行国债为了刺激、扩大社会总需求的素材。

笔者认为1997年距离现在已10年多的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太久了,因此决定结合2008年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下半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分析主干知识,再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

我国为什么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到了下半年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呢?

探究问题2:

运用所给的资料分析紧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

探究问题3:

结合第一单元的知识绘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表格。

三、“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有效应用

(一)合理定位,让“探究活动”教学“有的放矢”

探究活动中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还是不用”,“用的目的何在”,都是我们选择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定位教学素材的目标呢?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省学科指导意见》从课标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给了我们具体的教学指导,其中《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实际上是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具体化,把握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也就能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而《省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把三者统一在整个“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让“探究活动”教学“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合理定位“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目标时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准确把握基本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学生的三维目标提出的学习要求,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它是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的,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等;理解层次的“把握”、“理解”、“解释”等;应用层次的“探讨”、“比较”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我们在这一维度的具体要求。

深刻理解《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的内涵,可以防止我们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出现偏差。

例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中国共产党执政: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

按照《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的规定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我们在进行“探究活动”教学时要以此为依据,把第二目的两个探究活动作为重点探究,通过列举数据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确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替代的教学知识,只有准确把握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重点进行了探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受到了良好教育。

2、重点落实发展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

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在探究活动中除了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探究活动”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做也体现了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公司的经营》一课,《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是“认识诚信经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笔者发现新教材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如果在教学中都选用的话,一方面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使紧密联系的主干知识缺乏体系性,于是笔者选取了综合反映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的《海尔砸冰箱事件》这一视频素材,让学生重点探究,分析海尔走向成功的因素,尤其在探究“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这一主题时,布置了“请列举由于不诚信经营使公司失败的例子”的探究任务,较透彻地落实了“发展要求”。

显然,有了《课程标准》和《省学科指导意见》作为依据,教师就可以大胆用新的教学素材代替了原来的素材,由3个探究活动改为1个探究活动,做到了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扎实实现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也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很好地落实。

3、不能忽视“说明”部分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说明部分”从“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两个维度为教学的深度和程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如果出现了说明部分不作拓展和要求的内容,那么我们尽量不要安排探究活动。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框《货币的本质》一课,按照《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被定为不作拓展内容,可是有些教师受老教材的影响,还是舍弃不了这一知识,把教材安排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作为探究教学的重难点,有的甚至花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讲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教学行为按照新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二)恰当调整,为“探究活动”教学“推波助澜”

课本的宋体字正文是教材的主干和核心,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主体部分,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有些主干知识是教材中最抽象、最理论化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宗旨,从教材、学生等实际出发恰当地调整“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为“探究活动”教学“推波助澜”。

1、更新“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虽然现行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求新的探索,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探究活动素材也要不断更新。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漫画、名言诗词等素材,也可以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代替原来“探究活动”的教学素材。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的巨大作用》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财政政策所具有的经济稳定作用。

在本例中教材引用了1997年我国政府发行国债为了刺激、扩大社会总需求的素材。

笔者认为1997年距离现在已10年多的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太久了,因此决定结合2008年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下半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分析主干知识,再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

我国为什么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到了下半年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呢?

探究问题2:

运用所给的资料分析紧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

探究问题3:

结合第一单元的知识绘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表格。

通过更新材料走出了原有教材的结构,并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财政政策”的调整本来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以2008年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本课主干知识抽象性的矛盾,也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有限的学习信息得出不惟教科书、而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认识呢?

笔者认为除了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外主动去查找资料以补充教学素材的不足外,我们还可以由老师帮助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补充素材,帮助学生增大信息量。

所谓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就是在原有教学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活动素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鲜明对比中提出三个问题,以此作为情景导入,目的是启发学生对西藏的历史性跨越作深层次的思考。

笔者认原有的“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对藏族成立自治区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介绍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状况稍作了扩充,如人均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些年来实行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用事实说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拥护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原则,此外还补充了2008年的“‘3•14’暴力犯罪事件,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超过3亿元。

”的反面素材,学生们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明白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诚然通过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对主干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篇幅

所谓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就是在原有的素材基础上分解几个部分,分别穿插在“探究活动”教学的各个部分,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常需要一些知识、技能和教学时间,如果教学素材篇幅过大会冲淡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所以笔者认为教学素材的选择要精简,篇幅不易太长,对太长的教学素材可以进行适当的分解,这样会更有助于教学。

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本框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

这一“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安排了五个镜头,整整占据了书本的一页,笔者认为篇幅太长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吃力,考虑到本探究活动的素材也能用来分析第二目的“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表现”这一主干知识时,就把探究活动一:

走进国家机关的五个镜头分解为两大部分。

即把镜头一和镜头二合为一个探究活动的素材,作为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一方面的表现,因为这两个镜头突出了“人民代表”的权力,体现“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这一主干知识。

再把镜头二、三、五合为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二方面的表现,因为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中涉及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学生一探究就会得出“国际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主干知识,于是通过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使学生感觉到探究活动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又能把第一目教学素材和第二目的抽象理论具体结合,使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使教学的主干知识化繁为简,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灵活呈现,为“探究活动”教学“锦上添花”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动机的原动力。

“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呈现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灵活地呈现教学素材,为“探究活动”教学“锦上添花”呢?

笔者认为通过静态呈现、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1、静态呈现

从历年的考试来看,文字型、图表型、漫画型的材料是考试的主要题型,试题本身就是静态的呈现,所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应以静态方式为主呈现,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其实这些文字型的材料、漫画型、图片图表型材料包罗万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能通过抓住主要信息发现它们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特别是漫画型材料直观生动,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贬时弊,扬美抑丑,有益于启迪学生思维,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可以成为我们的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

2、动静结合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书本上一些枯燥的探究题改为抢答题、竞赛题的形式出现,将一些单一的课堂小组讨论活动融合于游戏中,将一些静态的图文素材转化为动态的情境题。

这样的安排虽然在探究内容上不变,但是呈现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非同凡响。

例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笔者特地把原来的探究活动改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先静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再让学生结合“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分析探究材料。

材料一:

当今彩电、VCD等成为现实,在古代,皇帝却不能看电视。

材料二:

有了电视、VCD以后,人们很少光顾电影院,租个大片全家老少一起看;材料三:

只要社会上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总会吸引消费者争相抢购,追赶时尚。

蒲扇----风扇----空调;录音机----电视机----家庭影院。

材料四:

消费观念:

60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一个暑期换三套是普遍现象。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虽然材料的呈现是静态的,而通过小组竞赛的游戏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们动了起来,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探究材料充满了悬念和思维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趁着新课改的春风,教师要创造出更多真实的“探究活动”,科学使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开放的探究活动环境、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推进获取知识过程的演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新教材“探究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动问题的设计角度、梯度和层次递进

用设疑引思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对问题的设计要求特别高,而随着教龄的增加总感觉自己设问出现了瓶颈!

即问题设计空泛、缺乏梯度。

主要表现为:

1、问题提出的目的不明,没有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设计,随机性,随意性大,提出的问题空而泛或问题本身已包含答案。

2、设计的问题缺乏梯度,不针对教学目标分层替进。

3、问题本身不能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思考搭梯子。

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梯度,环环相扣,形成教学的教学主线,教学应随着问题的层次递进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组织性的与应答性的问题不宜过多如:

好不好?

可不可以?

行不行?

你们坐好了吗?

听见了吗?

开放性的问题要精选。

 

三、活动的目的明确

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之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平台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

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

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

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

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在案例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

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

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

责任包括哪些?

有的学生说:

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的说:

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

有的说:

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有的说:

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

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

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

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要配合教学任务,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如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成若干组,回家问父母和亲戚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买到假货、被商场强制消费、在消费中没有得到尊重的经历;然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商场是否张贴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

每一组都要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并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

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

假期里,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

例如,笔者为初一的学生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

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