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519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docx

太原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

太原市2013~2014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段测评

历史试卷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6页答题栏内。

1.“在昔殷先哲王……越(语助词,无义)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商朝

A.在外服实行了分封B.在内服实行宗法制

C.以血缘关系确定等级D.不同等级分区居住

2.《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将国都及近郊划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又说“工立三族、市立三乡”、“处工就官府”;同期的史书还有“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族不乡别,不可以入惠”的记载。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手工业者宗族势力强大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重农抑商思想已经产生D.“工商食官"局面仍在继续

3.《论语》记载,子路问孔子:

“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下列选项与孔子这一思想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4.司马光说:

“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

……(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

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

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

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

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材料反映了

A.西汉以后宰相开始退出政治舞台B.汉魏以来国家权力的日渐分散

C.君主近臣逐渐掌控国家权力中枢D.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不断下降

5.“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

"南宋叶适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A.地权转让的制度化B.官衙作风的强盗化C.租佃经营的市场化D.土地兼并的严重化

6.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反映出当时

A.坊市分立的制度已经被街市制所取代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皇室官僚奢侈生活推动了商业的发展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7.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由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A.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C.中国出口贸易占据优势地位D.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8.下表为晚清时期《在华的外国航运》(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统计表,根据表格可以确定这一时期

年份

总量(百万吨)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它(%)

1868

6.4

52.2

35

0.1

7.3

5.4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77

8.0

81.1

6.9

1.4

6.2

4.3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2

44.6

60.4

1.1

16.5

16.2

5.9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A.外国航运严重挤压了民族航运的发展B.美国在华航运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

C.《马关条约》助力日本航运份额迅速增长D.英、德两国在华航运发展态势大致相同

9.“小弟杨秀清立在陛下暨小弟韦昌辉、石达开跪在陛下,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

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这一奏折反映出太平天国

A.领导层完全是传统封建王朝的君臣关系B.为夺取富庶的安徽江西而准备发动西征

C.维持旧有的土地租赋制度以为权宜之计D.放弃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改革方案

10.孙中山指出:

“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授以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削之,则可以大苏。

"由此可见,孙中山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土地私有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小农经济D.缓解贫民疾苦

11.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规定: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这一规定反映出

A.根据地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土地革命初期的政策比较左倾

C.调动了全体人民的革命积极性D.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了农村

12.《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载明:

(民国34年9月)奉委座电令:

兹派第三战区及第六战区,分别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

上述材料说明

A.鄂浙皖等地土匪众多B.政府重视社会治安

C.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D.政府部署反击日军

13.下面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状况表,表中现象说明了

 

农业产值

棉花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实际达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斤

2400万担

A.第二个五年计划成效显著B.农业生产实现了大跃进计划

C.中央调整经济政策的效果D.集体生产充分解放了生产力

14.依据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用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

这表明

A.开辟了直接选举公务员的有效途径B.基层民主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

C.农民真正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农民有机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5.右图为新华社发布的我国1983~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对图表解读准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投资快速增加

B.加入WTO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不明显

C.增长幅度最快的时期是党的“十三大”前后

D.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于海外华人、华侨

16.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

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17.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写道: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只有在关于圣经或礼拜上的工作上,他们是高出于众人的,因为这是他们的职务。

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

”由此可见,马丁·路德肯定

A.教皇、神父高于普通教徒B.世俗权力至上的原则

C.信徒因自身信仰而得救D.礼拜工作必须经过教士

18.卢梭指出:

“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应该是自主性的自由B.因为敬畏天,所以必须给人自由

C.没有自由是最大的耻辱与犯罪D.上天所制定的法律保障人的自由

19.“通过某个选定的公民团体,使公众意见得到提炼和扩大,因为公民的智慧最能辨别国家的真正利益,而他们的爱国心和对正义的热爱似乎不会为暂时的或局部的考虑而牺牲国家。

……由人民代表发出的公众呼声,要比人民自己为此集会和亲自提出意见更能符合公共利益。

”这段话强调的是

A.爱国公民具有政治智慧B.代议制民主政体的优势

C.人民代表比人民更优秀D.人民意见不符合公共利益

20.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份申请专利数变化图。

它反映了英国这一时期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B.政府重视专利保护C.生产技术迅速发展D.已成为“世界工厂”

21.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

国王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

这说明法国国王

A.拥有绝对权力与权威B.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C.成为政府的工作人员D.要对三级会议负责

22.“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

”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近代西欧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北美的发展B.地理大发现是思想解放的主要推动因素

C.北美的金银财富为西欧提供了原始资本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23.《大国的兴衰》中提到,苏联农场牲口过早地遭到惊人的屠宰——马匹从1928年的3350万匹减少到1935年的1660万匹,牛从7050万头减少到3840万头,因此造成了肉和粮食产量的锐减,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苏联B.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C.广大农民反对农业集体化D.苏联卫国战争造成的破坏

24.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马歇尔计划就是经济援助计划B.美国以经济援助掩盖其政治动机

C.马歇尔计划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D.所有国家都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

25.右图是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在2001年就任美国总统后出现的关于其对外政策的一幅漫画,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漫画内涵的是

A.部署国民警卫队阻止边境非法移民

B.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

C.2002年,美国宣布成立国土安全部

D.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推翻伊拉克政权

26.法国著名小说家安德烈·马尔罗曾在上世纪60年代描写到:

“为政治欧洲铺好床铺后,经济欧洲就在上面睡着了,可能她是在等待一位迷人的王子来唤醒她,支配她,和她生儿育女。

”这段描写说明了

A.欧洲联合充满法兰西式的浪漫主义B.欧洲各国在一体化进程中若即若离

C.政治与经济相互媾和促使欧盟诞生D.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同步

27.1962年9月,戴高乐在访德的演讲中将德国青年称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儿女",积极肯定了德国民族“为人类贡献了丰富的精神、科学、艺术和哲学瑰宝,以无数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劳动成果改变了世界"。

戴高乐的行动

A.开始了法德和解的进程B.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C.说明了德意志民族的伟大D.表明了德法矛盾的消失

28.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于道、决死生。

《说文解字》曰:

“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

"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

这说明

A.中国古代医学重理论,西方近代医学重实用B.中国古代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D.前者注重强身健体,后者重视治病救人

29.《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写到: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这一发现是指

A.牛顿建立经典物理学体系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C.维恩发现热辐射定律D.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30.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史》中写到:

“历史上有许多时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者标志着某个长治久安的政权体系寿终正寝。

这些时刻对于所有相关的人都是危险时刻,对于那些想剪裁自己的研究对象以适应整齐的历史阶段划分的历史学家也同样危险,因为政权、社会、经济很少象个体那样在一夜之间死去。

"作者着重强调

A.长治久安的政权崩溃时刻危险性最大B.历史学家不能据历史大事划分历史阶段

C.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具有很强的延续性D.历史学家不能选择史料进行自由研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共75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

13

103

1587

东汉顺帝(126~144)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地方官在官员中的总数中总是占大多数。

例如,根据当时人的统计,清康熙年间官员总数为15600人,在京官员总数只占2546人(两个数字不包括八旗满洲贵族武职在内),而地方官占了全国官员总数的83.7%(见刘献廷《广阳杂记》)。

古代常称地方官为“民之父母”,这些“父母官”的政绩如何,对国家的盛衰、民生的苦乐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所谓“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汉书·循吏传》)。

——袁庭栋《古代职官漫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变化规律。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地方官的职责与历史作用。

(6分)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性、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重。

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陶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天地君亲师”同时贡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

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应付及利用态度。

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

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博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断言中国没有自由意识,就等于说中国没有历史(变化),这一点即使对儒学本身而言也是不公正的。

儒学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汉代以降,儒学整合了道家自然哲学的内涵,以“天人合一”的图式,力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

宋代朱熹的理学大致可以说是以天理为背景的宇宙论,后为道学家扭曲而成家族、宗族论,而心学则是近世平民自由的学说。

而且,儒学本也并不是“教”,只是在唐代受到佛教的影响,儒家才开始立庙塑像。

——即使最粗浅的描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将本不是一个整体的儒学简化为韦伯所谓的“反科学、反自由的宗教,并与他所推崇的“科学和自由”的宗教——新教伦理对立起来,这是19世纪以降的西方思想家所刻意为之,这不过就是学术版的基督教。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及主要特征。

(9分)

 

33.(18分)宪政民主是人类文明的不断追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意大利的共和国(指古罗马共和国)中,这三种权力合在一起,所以,这里的自由比我们的君主国还要少。

……同一个机构,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拥有立法的一切权力。

它可以用其一般的意愿来破坏国家,又可以用它的特殊意愿去摧残每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劳动者同志们!

请记住,现在是你们自己管理国家。

如果你们自己不团结起来,不把国家的一切事务自己担当起来,谁也帮不了你们。

你们的苏维埃(注:

俄文音译,意为代表议会)从现在起就是国家政权机关,即拥有全权的决策机关。

……你们要对生产和产品计算实行最严格的监督。

把一切胆敢危害人民事业的分子抓起来,交付人民革命法庭审判,不管这种危害的表现形式如何,是暗中破坏生产、隐瞒存粮和产品、阻挠粮食运输,还是扰乱铁路运输和邮电业务,总之是千方百计地抗拒伟大的和平事业、把土地交给农民的事业以及保证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工人监督的事业。

……工人、士兵、农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同志们!

把全部政权掌握到自己的苏维埃手里。

——列宁《告人民书》1917年11月5日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要超越欧美,避免其政治的各种混乱,主张把“权”(政权)、“能”(治权)分开。

他说“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在孙中山的设计中,人民有“政权”,可以选举、罢免官员、创制、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具有高度的行政效率和专长,以服务于人民。

这样,“人民与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主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政权的重要特征,并结合史实简要评析。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宪政理想及其举措。

(8分)

 

34.(18分)近代以来,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有着不同模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都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地发展起来的。

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土地所有权变革及英国在贸易方面的强大地位,为通过个人力量的自我扩张来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引发个人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且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干预极少。

……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及大规模的对海外殖民地掠夺实现的。

而美国则是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及剥削实现的。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材料二当时苏联工人阶级是在生活条件和其他物质条件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由于国家没有积累,加之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种种偏差,农业减产,物资供应情况相当紧张,基本消费尚需凭票供应,但广大人民被党的宏伟目标所鼓舞,他们甘愿为国家的工业化而做出牺牲,自觉的克服一切困难。

……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一文中指出:

“最近一年来我国建设中最重要的事实之一就是我们在劳动生产率方面达到了决定性的转变。

这个转变表现于千百万工人阶级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发挥了创造主动性,掀起了强大的劳动高潮。

”“而这个成就的意义实在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只有千百万群众的劳动高潮和劳动热情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如果没有这种增长,社会主义在我国就不能最后战胜资本主义。

——摘编自樊亢《苏联经济七十年——苏联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在本书1982年版的序言中,我证实了舆论气氛的一次戏剧性变化。

……这次舆论气氛的变动的发生部分是政府在经济上的作用在凯恩斯主义和最初出现福利国家的思想影响下的急剧扩大……舆论气氛的变化产生了它的效果。

它给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的罗纳德·里根的竞选铺平了道路。

对于人为造成的而又自我扩大的政府在经济上作用的膨胀,他们虽然无法制止,但却能够加以限制。

……美国和英国的情况也同样出现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一个又一个的国家都从二战后最初几十年的爆发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到爬行式或停滞式的社会主义。

在所有这些国家中,当今的压力是趋向于给市场较大的作用,而给政府较小的作用。

我的解释是这种情况反映了实践长期落后于舆论的事实。

二战后数十年中的、迅猛的社会化反映了战前舆论趋于集体主义的变动;而最近过去的几十年的爬行的或停滞不前的社会主义则反映了战后舆论变化的早期效果;未来的非社会主义化将会反映由于苏联的瓦解而得以加强的舆论变化所造成的成熟效果。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6分)

 

(3)材料三中“舆论气氛的变化”指什么?

并结合史实予以分析说明。

(6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计量史学”(数据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据表格中包含政治、经济等大量信息。

表一中国农村棉纺织业统计表(单位:

百万匹)

1840

%

1860

%

1894

%

1913

%

1920

%

1936

%

全国棉布应有产量

600.06

100

624.59

100

686.25

100

778.59

100

842.95

100

910.42

100

其中

进口

2.73

0.46

19.88

3.18

91.70

13.36

253.61

32.57

203.99

24.20

107.77

11.84

机布

5.39

0.79

17.56

2.26

36.64

4.35

409.67

45.00

改良土布

10.00

1.28

50.00

5.93

40.00

4.39

农村土布

597.33

99.54

604.71

96.82

589.16

85.85

497.42

63.89

552.32

65.52

352.98

38.77

——《江南土布史》附录表:

乙表四

表二中国农村土布生产统计表(单位:

百万匹)

1840

%

1860

%

1894

%

1913

%

1920

%

1936

%

农村土布总产量

597.33

100

604.71

100

589.16

100

497.42

100

552.32

100

352.98

100

其中

商品布

315.18

52.76

316.90

52.41

290.36

49.28

187.51

37.70

221.26

40.06

91.62

25.96

自给布

282.15

47.24

287.81

47.59

298.80

50.72

309.91

62.30

331.06

59.94

261.36

74.04

——《江南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