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791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docx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

《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一)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

(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出自《史记·管仲列传》,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

)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

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

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就是在南北夹击的形势下,中原各诸侯国形势危急,就像快要断掉的线一样)。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今**聊城一带),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

攘:

排除;夷:

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

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

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

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

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

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

本文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对于保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意义重大,是齐桓公霸业最辉煌的一页,前人评价很高。

文章记载了齐、楚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斗争,充分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谈判艺术和辞令技巧,尤其是楚国使者的应对,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屈伸有度,绵里藏针,出色表达了楚国愿意和谈但绝不怕交战的立场,是《左传》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之一。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

指鲁僖公四年。

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

指齐桓公。

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

以:

介词,凭借,用。

诸侯之师:

各诸侯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根据《春秋经》的记载,参见征讨的有鲁、宋、、卫、、许、曹等国。

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结构关系:

最高统治者:

周王(天子拥有整个天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其次:

诸侯国君(按旧说分"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等

级,各国君主即按照所封爵位称呼,如"宋公”"齐侯”"*伯”

"楚子”"许男”——他们的封地称为"国”。

再次:

卿、大夫(他们也有自己所统治的区域,即自己

的封地,当时称为"家”,故"家”也同"国”一样,是一级政权机构,后来组成双音词"国家”。

最末:

家臣——替在诸侯国中服务的贵族管理"家”的人员。

如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氏的家臣。

〈译〉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齐桓公进攻蔡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原因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了这件事的起因,(齐桓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

这是一场玩笑引发的战争,或许战争有点轻率了,所以作者就没有详细的描写战争过程,而只是记载了战争的原因--一个玩笑。

齐桓公与蔡夫人一起在船上戏耍。

蔡姬虽然是女流,但是水性很好。

桓公则相反,是个"旱鸭子",有点怕水。

作为一代霸主,也是"有所不能"的。

恐怕蔡夫人也是想开这个玩笑,要吓唬吓唬不会水的一代霸主。

于是她就摇摆船,桓公恐怕立即就慌乱了,那种慌乱的神态一定让蔡夫人笑的前仰后合。

她固然没有要淹死齐桓公的意思,不过对于一个男人、齐国是**地区,一个**大汉如此怕水、惊慌失措的样子,她肯定觉得好玩,而且好玩的不可思议。

以至于有点失态甚至脸色大变的桓公喝令她停下的时候,她也不以为然,而是继续着她的"好玩",在她的心目中,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

然而玩笑还是开大了,桓公下船后还余怒未消,于是决定休掉蔡姬,与她离婚,把她送回娘家蔡国去了。

娘家人知道只是一个玩笑而被休,觉得桓公有点小题大做,所以也非常生气。

于是又给蔡姬找了新的婆家,嫁出去了。

也就是不肯承认有错误而道歉,反而有点示威的味道。

桓公自然不甘心"陪了夫人又折兵",要出这口恶气。

于是出兵讨伐蔡国,最终由于力量实力的悬殊,最终也以蔡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2、【蔡溃,遂伐楚。

溃:

溃败,被打垮。

《说文·水部》:

"漏也。

”水漏曰潰,故可引申來指兵敗。

遂:

连词,表示在时间上接着上面行动而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接着、就。

伐:

讨伐。

征伐侵襲討攻

"征”、"伐”、"侵”、"襲”、"討”、"攻”,都可以指軍事上的進攻,但意義並不完全相同。

"征”最初是褒義詞,只用於"上(天子)”進攻"下(諸侯)”,"有道的”進攻"無道的”。

《孟子·梁惠王上》: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伐”最初是中性詞,用於諸侯國之間,不是上對下,也不限於"有道”對"無道”。

《左傳·莊公十年》:

"齊師伐我。

”"我”指魯國,齊和魯都是諸侯國,不是上對下,也不是有道對無道。

後來,"征”與"伐”經常連用或對舉,"伐”也逐漸由中性詞用作褒義詞,"征”、伐”也就不分了。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

"征伐以討其不然。

”柳宗元《封建論》:

"曆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討”是個褒義詞,一般用於"上”攻打"下”,攻打時要義正辭嚴地歷數對方的"罪狀”,因而也是一種公開的軍事行動,相當於"討伐”、"征伐”。

《孟子·告子下》中說:

"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

"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由,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国。

苏洵《六国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袭:

(贬义词)秘而不宣,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

《*伯克段于鄢》: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

"攻”是個中性詞,是軍事進攻的泛稱,它不象"征”、"伐”、"侵”、"襲”、"討”那樣各有明顯的特點,往往偏重於軍事上的攻堅戰,相當於"進攻”、"攻打”。

《史記·項羽本紀》: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臣戰**。

”(臣:

劉邦自稱。

將軍:

指項羽。

〈译〉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

3、【楚子使与师言曰:

楚子是指楚国国君楚成王,楚国是子爵位诸侯国,所以楚国国君称楚子。

使:

动词,派遣使者。

与:

介词,跟,对。

师:

指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

〈译〉楚成王派遣使者对诸侯联军说:

4、【"君处**,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君:

国君,楚国使者称呼齐桓公的身份,是表示尊敬对方。

处:

居住。

指现在渤海。

齐国在今**半岛,濒临渤海。

寡人:

寡德之人,是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这一段话是楚国使者在转述楚成王的话。

南海:

即现在的南海。

楚国的主要统治地区在现在的**省,距离南海还很远,这里楚成王只是在强调齐、楚两国相距非常之远,所以对这样的话没有必要考实。

唯:

句首语气词。

是:

代词,作主语,指齐、楚两国的距离,即君处**,寡人处南海这一情况。

"风马牛不相及”是谓语,"风”是动词,指马牛一类的牲畜在发情期雌雄相诱,到处乱跑。

"马牛”是"风”的宾语,又是后面"不相及”的主语,不相及:

互相不到达,即楚国的马牛不会跑到齐国去,而齐国的马牛也不会跑到楚国来。

也:

句尾语气词,表示一种确定肯定的语气。

这一句大意是说,两国相距之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边境。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两国各自一方,互不相干。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

《古文观止》:

"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喻齐楚不相干也。

〈译〉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相距很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

虞:

料想,预料。

涉:

趟水过河,甲骨文写作河水的上下两边有两只脚,一前一后,趟水而过,由本义引申为"进入”或"到”的意思。

之:

连词,连接主语"君”和谓语"涉吾地”,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成分,作动词"虞”的宾语。

这一句是说,没想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呢?

〈译〉没想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

6、【管仲对曰:

"昔召(音少)康公命我先君大(太)公曰:

‘五侯九伯,女(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

诸侯联军一方由管仲出面应对楚国的使者。

管仲是齐国的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召康公:

周文王的庶子,名奭(音是),食邑在召,即今**省凤翔县,死后的谥号为"康”,"公”是尊称。

召康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在成王的时候担任太保,是帝王的老师,地位很高。

先君:

后代君臣对本国已经去世的君王的称呼。

太公:

指姜太公姜尚,他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武王将他封在齐这个地方建立诸侯国,因此他是齐国的第一位国君;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很小,当时发生了管蔡叛乱,四周各民族也不服从新诞生的周王朝,所以当时代成王摄政的召康公只好倚重齐太公,他对齐太公说:

五侯:

五等诸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即天下所有的诸侯。

九伯:

九州之伯,九州的行政长官,传说中原一带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九州的名称,各书的记载不一致。

这里"九伯”所指实际跟"五侯”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天下的诸侯。

女:

通"汝”,你。

实:

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祈使的语气。

征:

征讨,征伐。

女实征之:

你都可以征讨他们,这是周王室赐给齐太公可以使用周天子的名义征讨有罪诸侯的特权。

夹辅:

辅佐,扶植卫护,"夹”有辅助的意思。

〈译〉管仲回答说:

"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国的先君太公说:

‘天下的诸侯如犯有罪过,你都可以去征讨他们,以辅助周王室。

楚成王说齐楚两国互不相干,现在管仲援引当初召康公赐给齐太公的特权,说明齐国拥有讨伐有罪诸侯的权利。

7、【赐我先君履: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履:

本是动词,践踏,这里是名词,指践踏的地方,相当于边界,管辖*围。

古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注释,有的说"赐我先君履”是指赐给齐国的疆域,有的说是指齐国可以征讨的*围。

发生分歧的原因在对下面几句的理解有所不同。

海:

指黄海和东海。

河:

指黄河。

对这两个地方的理解没有异议。

穆陵:

一说是齐国的地名,即**临驹县的穆陵关;第二种看法认为应该指现在**麻城的穆陵关,当时在楚国境内。

无棣:

一种说法是齐国北部的边邑,在现在**无棣县的北部;第二种看法认为是指现在**卢龙县。

如果按照对"穆陵”和"无棣”的第一种解释,这几句是谈论齐国的疆域,管仲在夸耀当年周王室赐给齐国的国土很辽阔;如果按照对"穆陵”和"无棣”的第二种解释,则这几句就是在说明齐国可以征伐的*围。

我们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上看,管仲此言是针对楚国使者"不虞君之涉吾地”的说法而发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当年赐给我们齐国可以征伐的*围就包括了楚国,怎么能说是我们擅自进入到你们楚国的领地呢?

这样说来,采用第二种解释更合理一些。

〈译〉赏赐给我国先君征伐的*围,东边到达大海,西边到达黄河,南边到达穆陵,北边到达无棣。

以上管仲先说明周王室赐给齐国的特殊的权利和地位,下面接着就历数楚国的过错。

这是先讲齐国有攻打楚国的权利,再讲为什么攻打楚国,都是在为伐楚找理由。

8、【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贡:

贡赋,下属向上级进献的东西。

周王朝时各地诸侯都必须按期向周王室纳贡,这是一种义务。

茅:

青茅,是楚地的土产,楚国作为贡赋按期向周王室缴纳。

包茅:

包扎成捆的青茅,古人用来滤酒,把酒里的渣滓过滤出来。

注意这一句的结构,"尔贡包茅”是主语,"尔贡”与"包茅”是同位语的关系。

入:

交纳。

你们楚国应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

共:

即"供”,供应,供给,"不共”就是供应不上。

"无以缩酒”等于说无包茅以缩酒。

缩酒:

渗酒,在祭祀的时候将包茅立在地上,把酒浇在上面,酒一滴一滴地顺着包茅渗入地下,意味着神享用了酒,而酒里的渣滓留在包茅上面。

楚国因为没有按期交纳包茅,结果影响了周王室的祭祀活动,足以构成罪过,所以管仲便将"包茅不入”列为楚国的一条罪状。

寡人是征:

寡人征是,我要查问这件事情。

"是”指代"包茅不入”一事,作动词"征”的宾语;征:

问,责问。

注意,"徵”和"征”在古代是两个字,意义上没有关系,到现代简化字里作为同音字归并为"征”。

(苞茅是南方的一种茅草,又叫菁茅。

苞茅草盛产于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

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

菁茅或苞茅也被尊为灵茅。

至今韩国江陵端午祭祀传统中仍可见苞茅祭酒的遗风。

制作祭酒时,先将菁茅、酒曲和米饭搅拌在一起,使米饭发酵成酒,然后主持用菁茅过滤掉酒糟,把酒浆装进大瓦缸,沾过灵茅的酒成为神酒。

最后将祭酒装进小土陶瓶子里,在瓶口系上一束茅草,以备用于祭奠山神、城隍等巫祝祭祀。

而今天的**端公舞中也有类似风俗的影子。

〈译〉你们楚国应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用品供应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要查问这件事情。

9、【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昭王:

指周昭王,名瑕,是周成王的孙子,周康王的儿子,周穆王的父亲。

他是有名的昏君,骄奢淫逸,晚年喜欢游山玩水,便到江南去巡游,当地的老百姓怨恨他腐败,故意把一只用胶粘起来的船献给他,昭王坐着这只船渡汉水的时候,船在江心开裂了,结果昭王被淹死在水里。

"南征而不复”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楚国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责任,周昭王的时候汉水根本就不在楚国境内。

而且对周王室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况且距离齐桓公伐楚已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属于历史的陈年旧帐,管仲提出这个理由完全是个借口而已。

征:

指巡行。

寡人是问:

跟"寡人是征”结构意义完全相同。

〈译〉周昭王到江南巡行而没有返回,我要追问这件事。

以上管仲列举了楚国的两条罪状,作为此次伐楚的理由。

这是针对楚国使者所说"何故”一问而发的。

不过两条罪状的轻重明显有别,第二条理由无论如何都难以成立,所以下文楚国使者的回答对待这两条理由的态度也就明显不同。

10、【对曰: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

"贡之不入”是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构成的名词性成分,在这儿充当判断句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寡君之罪也”。

"寡君”是臣子对别的国家的人谦称自己的国君。

〈译〉楚国使者回答说:

"贡品包茅没有按时献纳,这是我们国君的错误,岂敢不供给?

1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其:

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恐怕”。

诸:

之于。

〈译〉至于昭王没有返回,您还是到水边去查问此事吧。

12、【师进,次于陉(音行)。

次:

军队临时驻扎,《左传·庄公三年》: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这是古汉语中一个常用动词。

陉:

楚国地名,在现在**省偃城县南。

〈译〉诸侯联军继续向前推进,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齐桓公进军的目的是进一步对楚国施加军事压力。

以上第一段,写齐国进攻楚国的经过以及楚国使者同齐国的初次交锋。

(三)课文第二段串讲

1、【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使:

派遣。

屈完是楚国大夫。

〈译〉这一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联军中去交涉。

据《史记·楚世家》:

"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

”《史记·齐世家》:

"楚王使屈完将兵齐。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屈完这次出使诸侯联军,身后带了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因此下文便有联军退兵的举动。

2、【师退,次于召陵。

召陵:

楚国地名,在偃城县东。

〈译〉诸侯联军向后撤退,在召陵临时驻扎下来。

3、【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乘:

乘车,古注:

"同载也。

”可知齐桓公跟屈完是同乘一辆战车。

〈译〉齐桓公把诸侯的军队陈列出来,跟屈完一同乘车观看军队阵容。

齐桓公这一举动的用意很明显,是在炫耀武力,向楚国示威。

4、【齐侯曰:

"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

岂:

疑问副词,相当于"难道”。

不谷:

不善,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与上文"寡人”意思相同,都可以译作"我”。

好:

友好;第一个"好”是名词,指齐楚两国先君之间的友好关系;第二个"好”是动词,指相互友好。

如何:

是固定格式,用来征询对方的意见。

"不谷是为”和"先君之好是继”都是宾语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为”应该是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是继先君之好,现在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条件是用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为了表现强调的语气,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加上"是”,如"岂不谷是为”翻译为"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

〈译〉齐桓公说:

"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

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

5、【对曰: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

惠:

表敬副词,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意思是说,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恩惠,例如赠送给别人东西可以写上"**惠存”,意思是对方保存自己赠送的东西是对自己的恩惠;请别人"惠临敝舍”意思是对方能到自己家里来是对自己的一种恩惠。

翻译的时候大致可在句子前面加上"承蒙”一类的字眼来表达尊敬的意思。

徼:

求。

敝邑:

谦称自己的国家。

社稷:

土地神和谷神。

《左·昭公二十九年》:

"后土为社。

”古代各国的君主都要祭祀社稷,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史记·文帝本纪》:

"计社稷之安。

”意思是考虑国家的安定。

辱:

谦辞,表示对方这样做是受屈辱了,这是通过自谦来表示对对方的敬意,"辱收寡君”意思是"收寡君”使对方蒙受了屈辱。

这个"辱”大致也可以用"承蒙”来翻译。

收:

收容,是针对上文齐桓公所说的"与不谷同好”而言的,所以"收寡君”可以译为"收容我们的国君作为同好。

〈译〉屈完回答说:

"承蒙您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收容我们的国君为同好,这本是我们国君的愿望。

6、【齐侯曰: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城:

城墙,城池。

这是"城”的本义。

〈译〉齐桓公说:

"用这么多的将士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他们;用这么强大的军队去攻城,什么城池攻克不了!

前面管仲和齐桓公又是拿周王室的话来作为借口,又是打出继承先君友好关系的旗号,这些手段都没有达到使楚国屈服的目的,于是露出了本来面目。

7、【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

绥:

安抚。

方城:

山名。

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说法,凡现在的桐柏山、大别山,楚国统称为方城。

池:

护城河,与"城”一样都是古代的防御系统。

方城以为城:

以方城为城,"方城”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都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宾语。

无所用之:

没有用之的地方。

〈译〉屈完回答说:

"您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

您如果要凭借武力,我们楚国就用方城作为城墙,拿汉水作为护城河,这样,即使您的将士再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

8、【屈完及诸侯盟。

及:

介词,跟,与。

盟:

动词,古代指在神的前面立誓缔约。

这是"盟”在先秦的主要用法。

屈完与诸侯订立盟约,就不是专与齐国缔约。

〈译〉屈完与诸侯订立了盟约。

以上第二段。

写楚国对抗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的经过。

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派出大夫屈完跟齐国进行外交谈判。

屈完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挫败了齐桓公的武力要挟,最后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这场国际争端。

(四)小结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完整地记叙了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战,其中外交辞令的描写相当精彩传神。

作者并没有描写人物的举止神态,但是我们通过人物的言辞却完全可以非常生动地想象出每个人物的举止神态。

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这些精妙之处应当善于体会。

(五)重点难点

一、文字

古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通假字

女实征之(女—汝)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1、师进,次于陉(次:

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

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

订立盟约)

三、语法

(一)句式

1、判断句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2、宾语前置句

(1)寡人是征

(2)寡人是问

(3)岂不谷是为

(4)先君之好是继

3、双宾语句

赐我先君履

(二)词类活用

楚子使与师(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派遣使者)

(三)虚词

1、贡之不入:

之,是放在主谓结构中的结构助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2、君其问诸水滨:

其,是表示委婉的语气词;诸,是之于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