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11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docx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我国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摘要:

本文在系统回顾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定义与方法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整条供应链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和未来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供应链质量管理产品质量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国内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使得尽快寻找这些偶发事件背后的原因成为各界人士的共同诉求。

最终产品的质量并非只取决于供应链上单个企业,它是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

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一种针对整条供应链实施质量管理,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水平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从理论上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尽快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当前在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综述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早在1994年就提出:

“二十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国家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供应链环境中,单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已经远远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一)关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质量管理最初并不是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被提出来的,它只是作为供应链管理(scm)和质量管理(qm)的一个重要标准出现在文献中。

kuei和madu(2001)首先用3个等式对scqm(s-supply,c-chain,q-quality。

m-management,意为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sc=一个制造和销售网络;q=正确的满足市场需求,能盈利而且快速地实现顾客满意度;m=为供应链的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和加强相互信任。

麻书城和唐晓青(2001)研究认为,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吴绮和许统邦(2001)提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包括合作伙伴)的质量管理。

因为供应链质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要对供应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robinson和malhotra(2004)对近几年来供应链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scqm进行了界定。

他们认为scqm是指正式的协调和整合供应渠道上所有的伙伴组织的业务一体化进程中,通过衡量、分析、不断改进产品服务和流程,以创造价值,实现在市场上的中间和最终客户的高满意度。

foster(2008)指出,scqm是一种提高业绩的系统方法,这种提高的机会来自于与供应商和顾客建立关系的上游和下游。

(二)关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方法

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主要解决从哪些因素来关注供应链质量管理以及怎样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问题。

陈祥锋(2001)指出,质量问题是供应合同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他从全新的角度,基于买卖双方行为选择的纳什均衡模型,应用二层决策方法,研究在集成化供应链环境中,应用合同管理的质量担保决策来控制产品质量,从而保证买卖双方自身利益和整个供应链绩效。

kuei和madu(2001)注意到对以质量为基础的模式的焦点已经从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转换到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他们认为,供应商的参与是scqm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好供应商的选择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成功的关键。

唐晓青和麻书城(2002)则把质量管理模式由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企业协同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职能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扩展到企业间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将取决于构成供应链的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

在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中,为将质量问题消除在问题出现之前,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准确的质量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黄小原和卢震(2003)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买方和供应商的质量成本模型,通过进行质量水平、质量检验、质量成本模型的研究,分析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买方与供应商质量成本的委托代理关系。

将供应商质量成本的一阶条件转化为状态空间方程,运用极大值原理求解该问题的最优质量控制,建立了一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信息隐匿模型,并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分析和求解这一问题,从供应链连接的角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质量管理。

而kaynak(2003)的贡献则是把质量管理的审查扩展到整条供应链,同时他还验证了内部质量管理做法和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johnson(2002)把iso国际标准组织概念引入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认为is09001与供应链的质量相关,把该标准应用在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中,可以使得供应链质量管理更规范化和程序化。

sroufe和curkovic(2008)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iso9000:

2000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效用。

实践表明,将iso9000从以客户为中心、核心企业领导作用、人人参与持续改进等方面应用到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有利于促进供应链运作效率、顾客响应度、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总之,把iso与供应链结合研究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孙薇和曾凤章(2005)分析了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六西格玛管理各自的特点,找出了两者的共性,并对如何将六西格玛管理应用于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制定面向顾客统一的供应链质量标准、面向六西格玛的供应链质量文化整合、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并采用dmaic模型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控制与改进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dmaic是由define(界定),measure(量测),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control(控制)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组成,dmaic模型紧紧围绕着公司目标有步骤地循环进行。

robinson和mal-hotra(2005)认为,随着竞争从单个公司扩展到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者为了适应未来的竞争必须整合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chinholina和wings,chowb(2005)等认为在scqm过程中不仅包含供应商的参与,还有在特定环境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王彬(2005)认为质量特性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相类似,其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在传递、积累、转化以及相互作用构成了贯穿供应链始终的相关过程与环节的质量流,即质量链。

他指出,质量链管理的关键技术有协同服务技术、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技术、过程建模技术、顾客需求获取与分析技术以及质量检测与质量数据采集技术。

质量链

管理是面向整个供应链的集成,致力于实现成员企业间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质量优化,追求建立面向供应链环境的成员企业间的协同,追求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思维,将质量链管理与之相结合,推动全面质量管理。

张斌和华中生(2006)提出一种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抽样检验决策的非合作博弈模型,以分析供应链的下游制造商应如何根据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水平确定其抽检方案。

仿真结果表明,供应链背景下抽检方案不同于单个企业各自优化的制造商抽检方案,考虑供应链企业间互动关系的抽检方案与不考虑这种关系的独立抽检方案相比,能有效降低抽样成本,并使供应商和制造商获得更大的期望收益。

周明和张异等(2006)在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过程中,也对合同设计问题对供应商质量预防决策和制造商质量检测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在合同设计过程中分析各种行动隐匿情况下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限定合同参数的取值来激励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行动,能在实现供应商和制造商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供应链整体质量收益(质量成本)的优化。

kaynak和hartley(2008)建议管理者应该开拓视野,从供应链而不仅仅是本公司的角度来进行管理质量。

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作为集成系统实施质量管理的需要。

fosterjr,s,t(2007)则把scqm的核心变量确定为包括领导才能、人力资源制度、安全、客户,供应商关系,以及质量管理的做法和经营成果。

(三)关于通过供应链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绩效

如前所述,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提高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从而满足顾客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提高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绩效。

kuei和madu(2001)指出供应商的参与可以把“高绩效”组织与“低绩效”组织区别开来。

吴绮与许统邦(2001)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依靠内部革新和外部支持,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树立战略合作意识,把提高质量看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控制零部件供应,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使零部件供应质量达到生产标准;严格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并快速获得市场信息反馈;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之路。

kuei(2002)认为供应链质量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组成部分。

vijayr和kannan等(2004)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组织业务战略的组成部分,认为恪守对质量的承诺和对供应链动力学(supplychaindynamics)的理解能够对组织的绩效影响最大。

二、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现状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国内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使得尽快寻找这些偶发事件背后的原因成为各界人士的共同诉求。

最终产品的质量并非只取决于供应链上单个企业,它是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

正因为食品供应链在运行环节上出现的漏洞,才导致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比较长而且复杂,涉及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加工和流通以及最终消费管理等各个环节。

(一)食品供应链的源头

食品生产的源头是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它们对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具有最根本的作用。

2009年1月宣判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代表由于奶源污染造成的质量问题使得中国乳业承受了空前的行业危机。

接踵而来的“瘦肉精”事件,又使人“谈猪色变”。

因为养殖是目前食品产业链中质量安全最薄弱的环节。

屡屡频发的事件提醒食品加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扩大养殖规模、建设自己的养殖基地,形成产业链配套。

当前,要想赢得市场与品牌,把好产品安全关,向养殖环节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已成为食品加工企业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二)食品供应链的生产环节

从食品生产环节上看,处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前端的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乱、技术差的“三乱”问题,表现在:

首先,据国家质监局2007年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显示,80%的生产企业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它们普遍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质量体系。

其次,多数企业生产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对食品质量与卫生的控制意识较弱,一些加工企业甚至存在使用有害、过期变质原料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如个别企业曾使用陈馅做月饼,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生长也曾有企业在火腿制作过程中施加农药敌敌畏等等事件的发生。

(三)食品的物流环节

由于食品物流体系具有系统化难度高、技术要求复杂、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特点,从而我国食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期滞后,表现在:

首先,运输设备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使得许多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储运时间、储运环境等原因导致变质或被污染。

例如,由“陈化粮”事件反映出的全国10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曾发现有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在销售,这些发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

按照国家规定,陈化粮只可以作为饲料生产加工或工业酒精加工过程的中间产品,不是最终产品。

只能通过拍卖的方式,向有特定资格的饲料加工和工业酒精加工企业定向销售,而不能直接流入市场。

但直接流入市场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次,运输企业门槛低,目前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成品都是非专业的运输企业进行储运,这些运输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运输工具、存储地点和操作经验。

例如曾有一批活性乳饮料因储运不当发生变质,在上海被检测酵母菌数超标24倍。

(四)食品供应链的销售环节

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以下渠道:

(1)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食品为主的农贸市场,这类农贸市场往往以自主经营为主,缺乏严格的准入机制,食品安全难以保证。

(2)街头巷尾各种食品杂货、餐饮店的直接销售,这类渠道占据了我国食品销售50%以上,由于卫生防疫部门人力资源有限,这类渠道始终缺乏足够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难以避免。

(3)超市渠道,相对于农贸市场和食品杂货店、餐饮店而言,超市是较为安全的销售场所,但是偶有由于管理问题或检测疏忽而导致不合格食品进入店内销售的情形。

综上所述,随着食品安全供应链越来越长,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传统单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已无法有效降低食品质量风险带来的隐患,需要引入一体化、综合性的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机制,从供应链角度进行集成和创新管理。

三、从供应链的角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定义是:

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其管理往往以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而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则应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以保障食品安全质量为主要目标,以食品安全特性为运作根本。

因此,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定义应该是:

以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通过规范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模式、协调监管信息等方式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包括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成品包装、仓储运输和流通消费,进行全程监控和沟通,构建多层次的监管和检测体系,最终实现食品消费安全的供应链系统(杜淑琴,2010)。

它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可追溯性,即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尽快普及和完善的产品质量跟踪和控制体系。

(2)快速反应性,即整个供应链系统必须始终处于快速反应的状态,以及时发现供应链各环节上潜在的各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通过快速反应机制进行快速控制,避免有问题的农业产品和食品流入到下一个供应链环节中。

(3)可监督性,即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应该能够相互监督。

这就不仅需要一整套内部的监督机制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社会对整个链条的外部监督。

四、结论

供应链质量管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通过提高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来提高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此观点只是简单的要求各个企业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自身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二是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系统的质量管理,该观点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在提高上、下游企业信任的基础上,要求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负责。

三是针对整条供应链质量的管理,此观点是把整条供应链看作一个生产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不仅要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负责,对影响最终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来获得高的顾客满意度,还要协调和整合供应渠道上所有的伙伴组织的业务,加快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从而获得整条供应链的绩效提升。

针对整条供应链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和未来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企业、个人都有责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