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14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近凤庆茶叶产业课件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汤琦慧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凤庆县以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特别是茶叶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挥山区优势,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如何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产量、销量及产值等进一步增长,培育真正的地方名优产品,还有待更多地努力。

我国茶叶产销已进入市场调控的发展时期,凤庆县农垦茶区的形势与全国、全省的茶叶生产形势一样,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其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凤庆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茶叶的产量和效益在农业产业经济中占重要位置,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之一。

要抓好茶叶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就必需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绿茶生产观念,开发新茶类,推进凤庆县茶叶种类多元化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茶叶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支撑,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全面推进我县茶叶产业稳妥、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凤庆县;

茶叶产业;

茶文化;

发展前景

TangqiHui

(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Kunming650201,China)

Abstract

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westerndevelopmentstrategy,Fengqingtobasesofagriculturalcommodities,especiallyteabaseconstructionasthefocus,toplaytheadvantagesofthemountains,andachievedcertainresults.However,howtopromot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eaindustrytofurthergrowthinproduction,salesvolumeandvalue,etc.,fostergenuinelocalFamous,itremainstobemoreeffort.China'

steaproductionandmarketinghasenteredadevelopmentperiodofmarketregulation,thesituationFengqingteaReclamationDistrictandthecountry,thesituationoftheprovince'

steaproduction,asbotharefacingnewchallengesaswellasnewopportunities,thewayoutistodeepenreform.FengqingCountyhasalonghistoryofteaproduction,teaproductionandefficiencyintheagriculturalindustry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economy,isanimportantwaytoincreasetheirincome.Tograsptheoperationanddevelopmentofteaindustry,itisnecessarytochangethepast,thetraditionalconceptofasinglegreenteaproduction,thedevelopmentofnewtea,typesofteaFengqingpromotediversifieddevelopment,increaseeconomicefficiency.Teaindustrymanagementmustbemarket-oriented,tosupportleadingenterprises,totake"

company+farmers"

businessmodel,theprenatal,deliveryandpostnatalvariousaspectscombinetoachievethecultivation,processingandmarketingoperations,unswervinglyfollowtheindustry,scale,diversificationoftheroad,andcomprehensivelypromotetheteaindustryinthecountysafe,sustainedandrapiddevelopment.

Keywords:

Fengqing;

Teaindustry;

teaculture;

Prospects

前言

平时也喝喝茶,只觉得茶叶口感滋味独特,谈不上嗜好,但是也乐于接受,对茶叶知之甚少。

但这次回家,精气神特好,一路观山望水,浏览河山美景,特别是进入凤庆县城南大门的红龟山脚,映入眼帘的是红龟山顶文笔塔下的“世界滇红之乡”六个园艺大字,格外醒目,雄伟壮观,令我眼前一亮,顿感心旷神怡。

入门即遇,让我马上想到这六个大字就是传说中的凤庆名片吧?

好奇心促使我很想去了解凤庆滇红茶,了解茶产业。

走近凤庆茶产业,我才知道茶叶在凤庆的情况,茶叶在凤庆是覆盖面最广、涉及人口最多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本地34万各民族同胞增收致富的阳光产业。

一、凤庆茶叶产业

凤庆历史上称为“顺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据《顺宁府志》、《凤庆县茶叶志》记载,凤庆种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的历史,境内生存有3200年树龄的“锦秀茶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粗、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经中山大学、北京农业展览馆等方面的教授、学者多次测评确定。

同时,明代《滇略》、《徐霞客游记》,清代《滇南新语》、《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康熙、雍正、乾隆、光绪《顺宁府志》,民国《顺宁县志》等历史资料,都对凤庆茶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作了不同程度的记载。

比如“玉皇阁”、“太华茶”等名优茶,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

“玉皇阁”产于禅寺,得名于民间,多为供奉、祭祀之用。

关于“太华茶”的记载牵上了名人,更使“太华茶”多了一层名贵,《徐霞客游记》记载“出接官亭,过望城关,下鸡街子,夜宿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余”,这是一段记载客栈梅姓主人用“太华茶”款待徐霞客先生的文字。

“接官亭”、“望城关”、“高枧槽”这三个地名,现在当地还在使用,这也是古时从凤庆城过澜沧江的一条古驿道上的三个地名。

在没有出产红茶以前,凤庆本地出产的茶叶仅有“晒青、烤青”两种,用现在的茶类划分方法来分,也就是青茶和绿茶。

凤庆虽然种茶用茶历史悠久,但是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规模,种植模式上基本都是在地边、地埂,或房前屋后,几株、数十株的零散栽植,维持家用,略有多余上市交易,并且多为以物易物。

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顺宁知府太守琦璘倡导广种勐库大叶种茶,并捐银两引种,带领民众开辟荒山,大面积连片种植茶叶。

曾一度发展到过数千亩的规模,年产量达到过1200多吨。

之后多遇战乱,经济萧条,产业荒废。

直到1938年“滇红茶”的诞生,凤庆茶叶才开始了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产业发展进入跨入恢复性发展之路。

“滇红茶”的诞生,将凤庆茶叶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因为那时候红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1938年抗战打响,江北茶区相继沦陷,当时的政府派遣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奔赴滇西南后方开辟新的茶区,并力促尽快产出出口红茶,为国家换汇筹办战略物资提供抗战。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冯绍裘先生1938年11月来到凤庆看到茶山还有茶青,即行投入试制红茶(在此之前云南不出产红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成功,通过经贸渠道寄往香港公司大师评审,结论为“品质优异”,送伦敦国际茶市评价较好,拍卖创下高价。

由此开启了云南出厂高品质红茶的历史,定名“滇红”,翌年土法上马制造红茶,全部出口换汇,为国家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铸就了凤庆茶叶发展新的里程碑。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凤庆全县所有乡镇开荒种茶,大力发展茶叶,兴办茶叶初制所,大力推广制造红茶,产业政策实行国家统购统销,产品全部提供国家茶叶公司出口,茶叶产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潮,茶叶经济成为凤庆县财政的主要支柱,一度达到本县财政收入的70%以上,出口创汇最高年景达到300万美元,创造了凤庆茶叶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凤庆茶产业是滇红茶的产业,村村寨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间到处都是茶山,这里山高坡陡,少有平地,茶不能成园连片,或几十亩、几百亩,星星点点分布在山间谷中,故而大多称为茶山。

可谓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连绵成海,林海深处有人家,真是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完美画卷。

凤庆县至2014年末,有茶叶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3.2万吨,茶叶农业产值5.38亿元,农民可支配人均收入7329元中30%来自茶叶收入。

可以看出,这里是一个茶的疆域,这里因茶而兴、因茶而旺,因滇红茶而发展壮大,“滇红茶”令人肃然起敬。

二、国内外茶叶发展情况

(一)世界茶叶发展状况

目前,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约305万公顷,年总产量430万吨,其中:

红茶273万吨,占总量的63.4%;

消费总量300多万吨,人均消费茶叶量约0.5公斤;

出口总量172万吨,红茶约占75%。

全球茶叶产销基本平衡,年增幅3-5%。

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生产茶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饮茶。

主要产茶国集中在亚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茶叶生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80%左右。

在全球茶产业中,红茶以生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球茶叶贸易以欧洲为主,美洲次之,再次是非洲和亚洲。

主要茶叶进口国:

俄罗斯、英国、美国、摩洛哥、巴基斯坦、日本、阿富汗、伊拉克、爱尔兰、埃及、澳大利亚等国。

俄罗斯和英国分别是进口第一、二大国,俄罗斯占世界进口额的11%,英国占10%,其次是巴基斯坦、美国、日本、埃及等国。

如今,茶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随着茶药、茶健身、茶美体、茶艺术的不断推崇发展,国际茶叶需求空间也在不断增加。

(二)中国茶叶发展状况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用茶历史悠久,有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青茶等6大茶类。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茶叶独霸天下,至今我国仍然是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253.33万公顷,年产茶叶总量192.3万吨,其中:

绿茶130万吨,乌龙茶23.7万吨,红茶16万吨,黑茶18万吨(含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藏茶、青砖茶等),其余为白茶、黄茶等。

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浙江、湖南、贵州、安徽八省区为我国主产茶区,总量达到15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81.9%。

茶叶综合产值5000亿元,其中:

农业1000亿元,批发零售2000亿元,茶深加工100亿元,茶机械200亿元,其它100亿元,茶综合700亿元,茶饮料700亿元,茶食品200亿元。

年出口总量32.6万吨(其中红茶3.56万吨),出口额约9.65亿美元。

出口茶叶每公斤单价为2.99美元,出口红茶每公斤单价为3.06美元。

全国茶叶消费年均增长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人均年茶叶消费量0.96千克。

全国喝茶消费者4.68亿人,占总人口13亿的36%,其中:

城市消费者2.54亿人,农村消费者2.14亿人,饮茶人群非常稳定。

云南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产茶大省,2013年云南茶园面积586万亩,居全国首位;

总产量33.5万吨,其中:

普洱茶11.4万吨,红茶4.7万吨。

茶叶综合产值300.75亿元,其中毛茶产值84.59亿元,成品茶产值124.58亿元。

临沧市总产量8.3万吨,其中:

红茶3.4万吨、普洱茶(含原料)3.9万吨,临沧仍是云南红茶的主产区。

三、茶叶的医药保健功效

茶叶已被人们追捧为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健康饮料之一,名列咖啡、可可之首,毋庸置疑它的医药保健作用具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其具有的抗辐射作用,更是当今核时代独特的饮料。

那么,茶叶的医药保健功效怎么样呢?

(一)茶叶的主要功效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不同茶类因工艺的不同,其成分及含量也有差异。

目前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及各种元素已多达400多种,它们主要以有机物形态存在,如:

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茶多糖、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物、纤维素等。

有的也以无机物形态存在,如:

Mn、Fe、Zn、Zu、Co、Rb、Se等。

这些成分许多是人体生活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还有一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它们是茶叶营养保健功能的物质基础。

茶叶的医药保健功效可以总结为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三消(消炎、消毒、消臭)、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

这里侧重了解以下几种重点物质。

1.茶多酚类物质

茶多酚是茶树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有效物质之一,也是茶叶医药保健功效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其含量最高为黄烷醇类化合物,约占总量的60-80%。

主要功效为: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杀菌抗病毒、抗衰老、美容、调节血压、抗辐射、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等功效。

2.茶多糖

茶多糖是一类组成复杂且变化较大的混合物,它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调节血压、抗凝血及血栓、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等功效,可用作医药、保健品等,富含茶多糖的粗老茶可用作中药配伍。

3.茶氨酸

茶氨酸是茶叶中滋味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茶叶重要的功能性组分,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可达80%。

它具有增强记忆、消除疲劳、放松和镇静神经、抗癌、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辐射、降血脂、调节血压等功效,可用作食品添加物、医药、保健品等。

4.咖啡碱

咖啡碱(咖啡因)是茶叶中的一类主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也是茶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之一。

咖啡碱占茶叶中生物碱的2-4%,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对茶汤滋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具有抗癌、降血脂、兴奋大脑中枢神经、强心、利尿等功效,它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形成毒性。

5.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维生素A、D、C、B1、B2、E、肌醇等,其中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含量最高。

绿茶的维生素显著高于红茶,高档绿茶维C可高达0.5%,其抗氧化、增加抵抗力、促进创口愈合等作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是人体营养及保健的必需成分。

一般每天饮3-4杯高档绿茶可满足人体对维C要求。

6.矿物质

茶叶中还含有30多种矿物质,人体需要的约有60%可溶于热水。

在所有植物中,茶叶中的含氟量是最高的,一般为10-15mg/100g,平均浸出率80%。

茶叶中的氟通过土壤吸收,积累于茶树叶子中(98%),而老叶等含氟是嫩叶的12-36倍,绿茶含氟最低,黑茶中含氟最高,红茶、乌龙茶居中,在泡茶时,水温越高,氟的浸出率越高,浸泡时间越长,浸出率也越高。

氟对预防龋齿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的效果,但大量饮用粗老茶可能导致氟摄入量过度,引起氟中毒(如氟斑牙、氟骨症等)。

每人每日饮10克茶大约吸收1毫克,若超过20毫克就会氟中毒。

(二)科学饮茶

茶叶的初始原料都是相同性质的鲜叶(也称茶青),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加工制作而成为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各不相同的六大茶类,通过加工工艺,改变茶叶内部的自然酶促氧化作用,形成成茶产品内含物质含量值因茶类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茶类化学成分形成了差异,具有了不同的外形、口感、滋味、香气、汤色等品质特性、品性。

在饮茶人群中,因生理状况的不同具有各不相同的体质特点,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虽然茶叶中物质对人体有益无害,但是只有科学合理饮茶,才能充分发挥茶的功能。

一般来说,全发酵茶偏温,不发酵茶偏寒、偏凉。

也有刚制成的茶叶具有热性,多饮使人上火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实践道理。

因人体的生理差异,不合理的饮茶会给人体带来不适的情况。

习惯上说法,人体分为寒性体质和热性体质;

寒性体质较适宜喝全发酵茶,后发酵茶次之;

热性体质适宜喝不发酵茶。

也有“春节喝后发酵茶、夏季喝不发酵茶、秋季喝花茶、冬季喝全发酵茶”的说法。

不论怎么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可取性。

由于不发酵茶偏凉,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发酵茶偏温,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小。

所以,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下应选择不同的茶类饮用,才是合理科学的。

科学饮茶还应掌握一些技巧,饮茶器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般采用瓷器或玻璃器皿,其中紫砂茶具最受人们的追捧。

茶水比例应掌握在红茶1:

50,绿茶1:

60,乌龙茶1:

20,黑茶1:

70为宜;

水温应掌握红茶、黑茶、乌龙茶用沸水,绿茶用85℃左右水;

冲泡次数习惯“头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的说法;

红茶具有可调饮性,可调牛奶、柠檬、蜂蜜、炼乳等,丰富年轻人的口感需求,待调饮茶汤最好是沸水煮3分钟。

另外,饮茶应忌空腹饮浓茶、饮茶量也应适度,过量饮茶对身体也没有好处。

四、凤庆茶叶产业的发展建议

了解了凤庆茶叶产业、国内外茶叶发展状况、茶叶的健康保健等相关情况,我看到茶叶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看到了茶叶本身价值应有的广阔市场潜力,特别是“滇红茶”的品质优势、历史文化底蕴优势所具备的市场竞争优势,我想肤浅地谈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凤庆茶叶产业与国内其他茶区一样存在“品牌知名度低,品牌多、杂、乱情况突出”的共性问题。

凤庆茶叶产业由于长时间提供国家茶叶公司原料产品,由国家茶叶公司统一经营出口,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市场消费公众群体,可以看作只是一个加工厂。

国家茶叶流通体制放开以来,出口转内销,茶叶生产和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都是在经营凤庆滇红茶。

由于各厂家、个体经营户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品牌树立意识水平、市场营销运行意识等参差不齐,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度出现无需竞争,导致“滇红茶”品牌的树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后经近30年的行业内不断洗牌、优胜劣汰,凤庆现有精深加工企业43家,品牌63个,其中: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仅滇红集团1个,拥有云南省著名商标4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7个。

2.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茶叶从市场角度来说,具有其特殊属性。

其原因是在鲜叶(茶青)、毛茶、半成品、成品这四个环节,虽然还没有成为商品,但都能上市流通,都可以交易变成货币。

由于茶叶产品质量的控制关键在于初制加工环节,而生产加工工艺可以是纯手工加工,也可以机械化生产。

所以这些情况,既有其交易和加工的灵活性优势,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稳定性难于控制的弱点。

茶叶初制千家万户都在做,精深加工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因此,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标准的不统一,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

3.市场推广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建设网络化程度低。

本地茶企能上国家级、省级电视台宣传推广的寥寥无几,宣传推广工作相当乏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认识不足,品牌意识淡薄,发展战略短浅;

二是上规企业基本上属于改制而来,资产质量相对差,融资难度大,宣传推广投入缺乏后劲。

营销体系建设过度依赖经销商、代理商,自建终端体系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足以支撑企业长足发展的自建终端网络体系结构,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4.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加工精细化程度低,制约产业效益发展。

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和研发技术人才团队的厂家较少,名、特、优茶叶产品的发展缓慢,自主研发创新成果较少,很多厂家没有足以支撑应变市场变化的核心产品或拳头产品。

凤庆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3户,年精深加工能力5万吨,但是精细化加工程度还很低,每年超过60%的茶叶还是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厂(也就是通常说的大包装产品)。

名优茶等精细化产品的产值仅达到总产值的10%左右,制约了产业效益的发展。

(二)完善建议

1.抓住“滇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契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统一标准,提高质量。

2.强化研发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提高茶叶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3.树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4.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当今世界的第一产茶大国,各种名茶产品琳琅满目。

茶叶知识博大精深,我仅了解皮毛而已,很粗浅、不成熟,仅为一己之见的幼稚观点,我真心希望“滇红茶”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嘉诚,杨仕宏,罗洪泽等,凤庆茶厂志1939-1996[Z],凤庆茶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沧,临行文新出准字(96)43号,1997.12

[2]杨林泽,杨仕宏,杨泽林等,滇红工艺,云南省凤庆县茶叶学会编[Z],临沧,临行文新出准字(95)第02号,1994.12

[3]胡德胜,古月,魏志云等,昆明,茶马史诗感动中国:

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纪实[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9,

[4]范增平,茶艺学(修订版)[M],台湾,新闻局局版台业字第5655号,民国91年5月

[5]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6]姜爱芹,茶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4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

四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

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

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

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

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

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

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