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20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点Word下载.docx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6、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的影响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4、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大法原因。

虽然列强在侵华时也充分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7、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和屈辱史,也是一部反侵略史和斗争史

8、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

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9、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10、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11、维新运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一、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朝野,知识分子意识到洋务运动军事至上理念破产,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知识分子为民族忧患意识驱使,向西方寻求“器物”之外的“技”。

打破了传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动摇了“中学为体”的价值观。

于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反对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任何变革,声称变法改革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愈变愈进步。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势力极力维护君主制制度,反对君主立宪。

他们说,提倡兴民权就会“大乱四起”,导致外国的干涉而亡国。

维新派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把它废除;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势力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

维新派痛切抨击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

“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

”维新派揭露八股取士制度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等三大罪状,指出,“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他们主张在中国普及文化教育,设立新式学堂,造就维新人才,以挽救民族危亡。

12、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1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

  1、是资产阶级了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

  3、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1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8、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9、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

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20、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1、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

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

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

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抗日战争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22、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

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2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

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