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21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1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通用文本Word文档格式.docx

(一)编制依据:

含项目业主单位的委托书及有关合同、协议书,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划、标准、规范及其他相关材料等。

(二)编制目的:

遵循项目建设程序,为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提出科学、可靠依据;

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为项目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等。

(三)编制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

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方案科学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坚持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管,以科学的方法实行动态管理,灵活实施动静结合的管理原则;

通过对劳动力、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案、时间与空间条件的优化设置,实现成本、工期、质量及社会效益的预期目标等。

三、编制范围及内容

(一)研究范围:

一般为项目的建设范围。

(二)研究内容:

通过实地调查、比较选择,充分征求地方有关部门的建议和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和节约工程投资的原则,提出本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推荐方案和建设规模;

测算主要工程数量、概算工程投资,研究项目建设资金筹措的可能性;

根据资金筹措及工程规模,研究建设工期和实施方案;

研究分析本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法律法规的实用性;

通过对工程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分析预测,提出科学的、可靠的、真实的研究结论,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四、基本结论及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基本结论:

通过对项目全面的技术及经济分析,得出该项目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结论。

(二)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进行项目建设,加强建设资金管理,严格资金拨付审批手续,对项目建设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审计及验收等。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可从项目的提出原因、项目环境背景、项目优势分析(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项目运作的可行性、项目的独特与创新分析等各方面单独叙述或综合分析。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必要性分析是对项目提出实施的理由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即为什么要实施该项目,实施以后能够对项目建设单位、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等诸方面带来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阐明项目建设区基本情况,含该区域的历史发展概况、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其他与项目建设相关的情况(如资源分析、市场分析等),并作出相应评价。

二、项目建设地现状与建设条件

(一)项目建设选址

说明项目建设地点及选址点现状,如是否涉及拆迁、土地产权关系是否明确等。

(二)项目建设条件

1.环境及气候条件:

含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

2.建设基础条件:

含交通运输条件、水电及通讯配套条件、环境保护条件、规划和政策法律支持条件、施工条件等。

第四章项目总体规划

一、建设原则

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的要求等,举例如下: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其他规划的总体要求,充分考虑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等原则,在规划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与建设。

2.工程建设不能造成新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避免对各类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破坏或对其原有风貌的改变。

3.各类建(构)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要与所在区域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相协调,要注意对各类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不得改变其原有位置和风貌等。

4.项目建设应能使区域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有所改善,有利于提升区域相关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二、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拟达到的目标或对项目的定位(含发展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文化主题定位等)。

三、总体规划

含项目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总体规划等。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

一、总体方案

(一)设计依据

含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通则,当地水文气象资料,测绘地形图和相关专业提供的建设条件等。

(二)设计原则

根据项目建设原则、建设目标、总体规划等相关内容,确定工程的设计原则。

例如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的设计原则可作如下规定:

1.服从地区人文和景观要求,动静分离、疏密互见、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功能分区。

2.体现生态环境,反映人文精神、纯静典雅的旅游休闲的氛围。

3.人车分流,高效便捷的路网结构。

4.聚散合适,适度聚集,形成组团的建筑布局。

5.线性骨架,弹性生长,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6.因地制宜,减少土方,采用节约占地、联系方便、空间效果和经济皆佳的块状分区集成式布局方式,各区之间道路便捷。

(三)总平面布置

即总图布局、功能分区。

结合项目特征、建设点地形等提出总平面布置的总体要求、布置方式,并对各建筑物、构筑物及室外工程设施的平面位置及竖向布置进行统筹安排。

总图中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占地、停车位、道路布置等应满足设计规范和当地规划要求。

(四)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亦称竖向规划是规划场地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

当地域范围大、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场地,功能分区、路网及其设施位置的总体布局安排上,除须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平面布局关系外,还受到竖向高程关系的影响。

所以,在考虑规划场地的地形利用和改造时,必须兼顾总体平面和竖向的使用功能要求,统一考虑和处理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保证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

做好场地的竖向设计,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建设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竖向设计的原则一般如下:

1.满足各项用地的使用要求:

通过对地形和自然环境的适当调整、改造,使场地满足各组成部分在使用功能上对高程的要求,并保证各部分之间良好的联系。

(1)建筑室内地坪高于室外地坪:

住宅30~60cm,学校、医院45~90cm(多雨地区宜采用较大值。

高层建筑、土质较差或填土地段还应考虑建筑沉降)。

(2)道路:

机动车道纵坡一般≤6%,困难时可达9%,山区城市局部路段坡度可达12%。

但坡度超过4%,必须限制其坡长;

5%~6%,坡长≤600m;

6%~7%,坡长≤400m;

7%~8%,坡长≤300m;

9%,坡长≤150m。

非机动车道纵坡一般≤2%,困难时可达3%,但坡长应限制在50m以内;

桥梁引坡≤4%。

人行道纵坡以≤5%为宜,>

8%行走费力,宜采用踏级。

交叉口纵坡≤2%,并保证主要交通平顺。

(3)广场、停车场:

广场坡度以≥0.3%,≤3%为宜,0.5%~1.5%最佳;

儿童游戏场坡度0.3%~2.5%;

停车场坡度0.2%~0.5%;

运动场坡度0.2%~0.5%。

(4)草坪、休息绿地:

草坪、休息绿地坡度最小0.3%,最大10%。

2.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

设计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填方、挖方一般应考虑就地平衡,缩短运距,力求使场地土方工程总量最小,避免深挖高填,减少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

附近有土源或余方有用处时,可不必过于强调填、挖方平衡,一般情况土方宁多勿缺,多挖少填,石方则应少挖为宜。

3.解决场地排水问题:

场地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地形和坡度要适合污水、雨水的排水组织和要求,避免出现凹地。

对于因各部分标高不同产生的不同坡面的地表径流要合理疏导,将其引向通路和排水渠。

场地中大面积用地的坡面上应设截流沟,引导大量地面径涮顺畅排出,地形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做锯齿形街沟排水。

一般规定无铺装地面的最小排水坡度为1%,而铺装地面则为5‰,但这只是参考限值,具体设计还要根据土壤性质和汇水区的大小、植被情况等因素而定。

道路纵坡不小于0.3%,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应保证在沉降后仍高出室外地坪15~30cm。

室外地坪纵坡不得小于0.3%,并且不得坡向建筑墙脚。

4.便利施工,符合工程技术经济要求:

挖土地段宜作建筑基地,填方地段作绿地、场地、道路较合适。

岩石、砾石地段应避免或减少挖方,垃圾、淤泥需挖除。

人工平整场地,竖向设计应尽量结合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采用大型机械施工平整场地时,地形设计不宜起伏多变,以免施工不便。

5.满足工程建设与使用的地质、水文等条件:

充分考虑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满足工程建设的有关要求,避免不良地质构造(如滑坡、断层、溶洞、崩塌等)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注意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6.满足建筑基础埋深、工程管线敷设的要求:

保证建、构筑物的基础和工程管线有合理适宜的埋设深度。

统筹安排场地内各种管线(道)的布置和交会时合理的高程关系,以及它们与地面上的建、构筑物或场地内植物等的关系。

(五)主要工程量

项目涉及各项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二、建筑设计方案

含建筑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通则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修订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10)、《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0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199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等。

(二)单体建筑设计

含单体建筑的基础、结构、立面设计、功能布局、内部装修、配套设施等的设计。

1.基础:

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不埋式基础、浅基础、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满堂基础又分为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2.结构:

主要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体结构。

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体结构应用于超高层建筑结构。

3.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设计是指建筑物外部形状的设计。

根据平面上水平方向的各种尺寸及剖面上垂直方向的尺寸,画出建筑物四个不同方向上的立面,并对平面、剖面加以调整、统一和加工,以达到美观的目的。

立面设计的步骤,通常根据初步确定的建筑物内部空间组合的平、剖面关系,描绘出建筑物各个立面的基本轮廓,作为进一步调整统一立面设计的基础。

设计时首先应推敲立面各部分总的比例关系,考虑建筑整体的几个立面之间的统一,相邻立面间的连接和协调;

然后着重分析各个立面上墙面的处理,门窗的调整安排;

最后对入口门廊、建筑装饰等进一步作重点及细部处理。

立面设计应注意的是:

(1)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类型,具有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特点,其外部形象须相应地表现出这些建筑类型的特征。

(2)由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组合和外部体型的构成只能通过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因而立面设计应该符合其所用材料、结构构造和施工技术的特点。

(3)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规模,严格掌握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和相应的经济指标,在合理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起简洁、明朗、朴素、大方的建筑物来。

(4)拟建工程的体型、立面、内外空间组合和建筑风格等,应该适应其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原有建筑物以及绿化等基地环境,注意同规划中的建筑群体的配合,使之成为整个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5)立面设计须符合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规律,如比例尺度、完整均衡、变化统一、韵律和对比等。

立面设计采用的主要处理方法有:

门窗的安排与墙面的虚实对比;

利用阳台、雨篷、凹廊等使墙面凹凸变化,产生生动的阴影效果;

墙面作水平划分、垂直划分或分格式划分;

利用墙面材料质地与色彩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4.功能布局:

建筑内部各部分的功能分区。

5.内部装修:

建筑内部墙面、地面、天棚、门窗及各功能区的装饰装修。

6.配套设施:

给排水设施、供配电设施、交通设施(如电梯)、环卫设施、消防设施、通讯设施等。

三、结构设计方案

含设计依据、荷载取值、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上部结构设计等。

如《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50001-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SJ79-20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二)荷载取值

楼面和屋面均布活荷载设计采用的荷载为标准值,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基本风压:

0.40KN/㎡(50年重现期)

基本雪压:

0.20KN/㎡

屋面均布活荷载:

商业为3.5kN/㎡,客厅、卧室、厨房、走道为2.0kN/㎡,卫生间为2.5kN/㎡,机房为7.0kN/㎡,阳台、露台为2.5kN/㎡,不上人屋面为0.5kN/㎡,上人屋面为2.0kN/㎡,楼梯为3.5kN/㎡,其他未注明的特殊荷载按有关规范取值。

(三)基础设计

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四)地基处理

若存在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基底下处理厚度视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回填材料为级配砂石,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采取检漏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

(五)上部结构设计

1.建筑结构形式:

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抗震设防:

如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该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3.抗震措施:

如按6度区设防。

4.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如50年。

5.建筑物所有屋面、楼梯:

如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6.建筑材料,一般建筑如下:

混凝土:

基础垫层为C15素砼

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构件:

C30砼

其他二次浇筑的混凝土构件:

C25砼

钢筋:

HPB300(一级钢),fy=270N/mm2

HPB335(二级钢),fy=300N/mm2

HRB400(三级钢),fy=360N/mm2

钢筋其强度标准值均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砂浆:

±

0.000以下墙体采用M10水泥砂浆,其余均采用M7.5混合砂浆;

砌体:

如所有墙体采用MU7.5、MU10加气混凝土砌块。

四、交通路网设计方案

含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通则,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0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004-8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等。

如:

道路方案设计以控制性规划为前提,根据场地和地质条件作适当调整,同时考虑现已出让地块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安全、经济、舒适、适用和环保”,合理进行平面纵断面的设计,注意交叉路口的衔接,竭力减少工程数量;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以节省工程总投资;

正确处理远期规划与近期实施的矛盾,注意满足城市持续发展及分期建设的需要,为下期建设预留空间,避免重复建设,重视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等。

(三)道路交通设计

1.道路系统规划

一般分为四级:

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人行步道。

2.交通组织构成

一般采用“内外交通有机结合,人车流线分级处理”的规划原则。

3.停车方式

一般为集中设置停车场。

住户停车主要考虑户外分散设置,根据不同院落的场地高差,局部地段设置院落临时停车位。

4.道路交通设计措施

(1)建设用地应尽量与道路衔接,保证车辆出入,建筑沿路一侧地块与人行道高差必须小于0.8米,无法通车台地标高的确定应以有利于建筑的错层或落层为准则。

(2)各类用地填方深一般小于5米,切坡边坡最大高度应小于5米。

(3)规划区内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建设用地坡度保持在0.2%—20%,坡度大于20%地块宜采用台地形式。

(4)原则上主要道路最大纵坡宜小于12%,次要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14%,超过上述情况需做防滑处理。

道路纵、横坡不得同时为零。

(5)在设计中应贯彻土石方总量最小。

五、给排水设计方案

含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通则,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部1994[574]号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50014-2006)、《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68-9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等。

(二)给水设计

1.用水量指标:

一般标准为居住:

100升/人·

日;

商业:

20升/人·

旅馆:

300升/床·

学校:

其它用地:

包括道路广场、市政、绿地估算指标为2升/平方米·

漏失及未预见用水量:

上述各项之和的15-20%。

2.水源:

一般就近选择水质好且容易实施的水源,设置水池、泵房、管道和小型净化处理设施,水质要达到GB5749—85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并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3.消防供水:

一般消防供水与生活供水共用一套管网,消火栓距离不大于120米。

4.管材及连接方式:

管材有PVC管、钢管、涂塑钢管等,连接方式有卡环连接、PPR热熔连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三)排水设计

1.规划排水体制:

一般为分流制。

2.污水量估算:

一般按总用水量的90%计。

3.污水处理:

一般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后排出。

4.雨水量计算

雨水流量按下式计算:

Q=ψFq,式中:

Q为雨水设计流量(L/S),q为设计暴雨强度(L/S•ha),Ψ为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a)。

规划区地面综合径流系数,可取0.6~0.85(按地面覆盖分片取值)。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贵阳地区暴雨强度公式

q=1887(1+0.7071gp)/(t+9.35p0.031)0.495

t=t1+m×

t2

根据地段积水可能性和重要程度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P取2~3年(易积水地段和重要地段取上限),地面集水时间t1取10分钟,雨水管道内水流折减系数m取2。

5.管道布置:

一般雨水排放遵循就近重力排放的原则;

为了防止地漏堵塞,雨水在排入地漏前应进行相应的沉淀处理;

市政道路上雨水干管管径不宜小于d400。

六、强电设计方案

含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通则,如《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等。

(二)供电方式

一般建筑电源由城市低压电网引入,供电设计为三级用电负荷,照明用电为0.38KV供电,配电均为三相五线380V/220V,接地方式采用TN-C-S系统,各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供电,引入建筑电缆采用YJV22-1KV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带铠装电力电缆,沿道路埋地敷设。

(三)照明

根据国家节能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照明光源均以高效、低能耗的节能型日光灯为主。

设有一般照明、事故照明、应急标志照明。

应急照明采用自带镍镉电池型应急灯具。

根据场所环境和功能的要求,照明灯具选用嵌入式、吸顶式或管吊式。

为节约电能,可根据甲方使用要求,根据天气亮度和时间来设定控制灯具开关或调光。

(四)防雷接地

三类防雷建筑物:

宜利用建筑物屋面钢筋做接闪器,建筑结构注内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下部与基础内钢筋焊接,并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极。

一般采用共用接地(电源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共用同一接地极)并作总电位联结,将水管、消防水管与总等电位联结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Ω,总等电位联结设于电源总引入处。

七、弱电设计方案

含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通则,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JGJ/T16-9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等。

(二)通讯设计

1.市话装机量估算

参照《城市建筑物通信设施设计标准》:

居住用地:

1.2线/户

商业建筑:

1线/50㎡(建筑面积)

旅馆建筑:

公建用地:

1线/100㎡(建筑面积)

公用电话:

1线/50米(沿街单侧距离)

2.线路敷设

一般采用交接箱配线为主,交接区基本上以各地块为单位划分。

配线交接箱选用卡接式模块型,落地安装于人行道或小区绿地。

(三)电视系统

1.电视容量计算

普通住宅(客房)每户考虑一个电视接口,公建按0.02门/㎡计算,另考虑15%裕量。

电视系统采用城市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电缆由项目区经地下通讯管道引入各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