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02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寄生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人体寄生虫.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doc

《人体寄生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寄生虫.doc

人体寄生虫学

教案

临床医学系本科

第一篇总论(introduction)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1、定义

▲2、范围医学原虫学

医学蠕虫学

医学节肢动物

3、任务

4、目的

二、寄生虫、宿主和寄生关系

▲1、演化中的寄生现象共生

共栖

寄生

2、寄生虫的生物学

(1)寄生虫的类别

寄生部位

器官

时间长期;暂时性

▲性质专性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

偶然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

(2)生活史

(3)感染阶段▲

(4)宿主的类别▲

终宿主(finalhost)

中间宿主(internediate)

保虫宿主(reservior)

转续宿主(transpothost)

(5)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接合生殖

无性生殖多分裂

二分裂

芽殖

世代交替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1)夺取营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及抗原性作用

2、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三、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流行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流行特点:

地方性

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流行因素: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五、寄生虫病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1、寄生虫病的特点▲

(1)带虫者

(2)隐性感染

(3)多寄生现象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

(5)异位寄生

2、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1)各国寄生虫病危害情况

(2)我国:

解放前五大寄生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钩虫病

机会致病寄生虫:

如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

第二篇医学原虫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概述

掌握原虫的基本结构,了解其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

原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它具有进行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

1.形态要点:

基本结构细胞膜(虫体表面称表膜)

细胞核(核内物质和核仁,是原虫生存繁殖的遗传物质)

细胞质

由细胞质形成的运动细胞器:

伪足

鞭毛

纤毛

波动膜

2.生活史类型:

(1)完成生活史只需一种宿主。

(2)完成生活史需要脊椎动物作为宿主。

(3)完成生活史需要在吸血昆虫体内发育。

3.致病特点:

(1)增殖作用

致病性原虫个体微小,侵入人体后,需战胜机体的防御机能,增殖到相当的数量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2)播散能力

(3)机会致病

4.分类:

依据其运动细胞器的不同,归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的四个纲:

叶足虫纲

动鞭虫纲

孢子虫纲

毛基裂纲(纤毛运动)

第十章叶足虫纲

第一节溶组织阿米巴

结肠内阿米巴

重点掌握与致病和病原学诊断有关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和实验诊断,致病为难点,应注意分析理解。

一、形态要点:

1.滋养体

包囊

列表,两种阿米巴形态鉴别要点

二、生活史

▲1.肠腔型:

四核包囊→小滋养体→四核包囊

▲2.组织型:

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三、致病:

1.致病因素虫株毒力

虫体寄生环境

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2.致病特点:

▲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

3.临床表现:

(1)肠阿米巴病急性---脓血便、腹泻、味极腥臭。

慢性---阿米巴肉芽肿

(2)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肺脓肿

阿米巴脑脓肿

皮肤病阿米巴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便检查滋养体▲

包囊

(2)组织检查:

乙状结肠镜查黏膜的溃疡病变

肝脓肿穿刺液检查

2.免疫学诊断

辅助性诊断

五、流行

流行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六、防治

1.治疗患者与带虫者

甲硝唑,带虫者主要用二氯散糖酸酯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第二节蓝氏贾第鞭毛虫自学*

问题:

1.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同阿米巴有何不同?

2.蓝氏贾第鞭毛虫致病特点是什么?

第十章鞭毛虫纲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形态特点▲

1.无鞭毛体

2.前鞭毛体

二.生活史要点▲

1.需两个宿主白蛉和人(哺乳动物)

2.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3.传入途径白蛉叮咬传播

4.致病阶段无鞭毛体

5.寄生部位人或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内

三.致病要点

1.潜伏期长

2.肝、脾、淋巴结肿大

3.全血性贫血

4.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倒置

5.蛋白尿和血尿

6.黑热病造成死亡原因

7.我国黑热病临床表现

8.预后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穿刺检查

(2)皮肤活组织检查

(3)体外培养法

(4)动物接种

2.免疫诊断

五、流行特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六、防治

1.治疗病人

2.消灭白蛉

阴道毛滴虫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简单

三、感染方式

四、阴道炎如何形成的

五、实验诊断

六、防治

(五、六为自学)

第十二章孢子虫纲

一、分类地位

顶端复合物门

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

二、疟疾史

我国为疟疾最早的国家,远在公元前1562-1066年商殷时代甲骨文中就有鸟形疟的文字,表明有三千多年历史。

三、对疟疾的认识

1.鬼神说

2.气候说“神气”

3.饮食说无食不成疟

4.细菌说

十九世纪分离疟疾杆菌,后被否。

未成功▲

5.原虫说

1716年-1836年于脑、脾发现灰色斑纹▲

十九世纪中叶,组织切片和血液中发现色素团块▲

1878年Laweran发现团块突然伸出几根鞭毛,证明为原虫丝壮体。

1886年定为疟原虫,是年发现为无性分裂和疟疾发作的

虫子。

1891年随着染色的发展,原虫的结构精细可见,并且在二十世纪,先后把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分为四种:

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

第一节疟原虫

一、形态、种的比较见表

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环状体环大,占红细胞1/3粗壮,1/3多环多核

大滋养体胞质增多、出现虐色素成大环状虐色素集中一团

裂殖体前期核2-4个,虐色素集中核分裂成多个滋养体核分裂多个

成熟裂殖体裂埴子12-24个6-12个8-36个

雄配子体核松,位于中央同腊肠形

雌配子体核结实,偏位圆形,核偏位新月形

二、生活史:

世代交替

▲1.在人体内发育

迟发型子孢子

红细胞外期

速发型子孢子

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配子体形成

▲2.在按蚊体内的发育

在蚊胃内→有性生殖,♀♂配子体→合子→动合子。

在蚊基底膜下→子孢子生殖(囊合子→子孢子)

三、致病

1.致病特点:

(1)肝脾肿大

(2)贫血(3)病理因素

2.临床表现

(1)发作表现:

寒战期、发热期、出汗热退期。

(2)再燃▲

(3)复发▲

四、实验诊断

1.病原检查末梢血涂片法

2.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自学*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一、概念:

蠕虫为多细胞动物,虫体柔软,可借肌肉收缩而

蠕动,故称蠕虫(helminth)

二、分类

1、线形动物门

2、扁形动物门

3、棘头动物门

三、形态:

圆柱形,线状,舌状,叶状,带状

四、生活史:

感染阶段:

生活史中一个特定的感染阶段

▲1、生物源性蠕虫

▲2、土源性蠕虫

四、幼虫移行症

幼虫非正常宿主体内移行器官损害不能发育为成虫

第一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一、形态学鉴别要点

1、成虫:

重点掌握外形,口吸盘和腹吸盘,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特点

(1)外形似葵花籽,体扁平,半透明

(2)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近1/5处,略小于口吸盘

(3)雌雄同体

(4)两肠支

2、虫卵:

蠕虫卵最小

(1)低倍镜下似芝麻

(2)前端有小盖

(3)内含毛蚴

三、生活史▲

要点:

生活史复杂,重点掌握:

终宿主、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成虫寄生部位、感染阶段和方式

1、成虫寄生于人体(终宿主)或哺乳动物(猫狗—保虫宿主)的肝胆管内

2、保虫宿主—猫、犬

3、第一中间宿主齿豆螺、纹召螺、长角涵螺

4、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5、感染阶段和方式:

囊蚴;经口

三、致病作用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病理改变▲

(1)胆管壁炎症—阻塞性黄疸(管壁结缔组织增生,管腔变窄)

(2)胆结石死亡成虫、虫卵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胆结石

(3)胆管炎、胆囊炎继发细菌感染

(4)肝癌长期感染可诱发

2、临床表现

(1)轻度感染(早期或寄生数量较少时),不表现症状

(2)重度感染:

出现营养不良、腹痛、肝脾肿大及神经衰弱和黄疸等。

晚期则可出现肝硬化、腹水、肝昏迷、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儿童重度感染时可有类侏儒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检获虫卵即可确诊

水洗自然沉淀法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检出率几乎达100%

五、流行

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六、防治:

吡喹酮

第二节肺吸虫(卫氏并殖吸虫)

一、形态

1、成虫

2、虫卵

二、生活史▲

1、终宿主

2、中间宿主

3、感染阶段和方式

4、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和发育

三、致病作用

▲肺部病变脓肿期

囊肿期

纤维瘢痕期

皮下型:

皮下游走性结节和包块

腹型:

腹痛、腹泻、血便等

脑型:

头痛、癫痫、偏瘫等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第三节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水陆两栖的小型螺体——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人体寄生的种类有5种:

1、日本裂体吸虫——1904年首先由日本学者鉴定命名

2、曼氏血吸虫

3、埃及血吸虫——10世纪的木乃伊体内找到虫卵

4、湄公血吸虫——偶可寄生于人体

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西汉古尸中检查到虫卵,2000年历史。

余江县——在江西省,解放前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

一、形态

1、成虫外部形态雌:

13~20mm,栖息于抱雌沟内

雄:

形成抱雌沟,筒状

内部结构雌:

子宫内含50~200个虫卵

产卵1000~3500个/天

雄:

睾丸位于腹吸盘后,7个

2、虫卵椭圆形,内含毛蚴,外有小棘,无盖。

在血管内虫卵排成念珠状。

3、尾蚴:

尾部分叉

二、生活史▲

1、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寄生及产卵(肠系膜下静脉内)

2、幼虫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及水中

毛蚴胞蚴尾蚴

3、尾蚴侵入皮肤后由幼虫发育为成虫

(1)成虫产卵:

雌雄合抱,雌虫可逆血流移至肠黏膜下层的静

脉末梢内产卵部分沉积在肠壁

一部分随血流到达肝脏

(2)卵排出的机制:

①虫卵在肝、肠组织内发育需10天,毛蚴形成

②脓肿形成:

卵内毛蚴分泌的溶细胞物质(SEA虫卵可溶性抗原)致组织坏死形成脓肿

③机械性作用:

肠黏膜浅层的脓肿(肠蠕动;腹内压增高;血管内压增加)致使坏死的组织间肠黏膜溃破,虫卵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三、致病作用:

1、幼虫和童虫的致病作用:

(1)尾蚴性皮炎▲

(2)童虫引起肺部点状出血

2、成虫的致病作用

脉管炎V内膜炎

V周围炎

3、虫卵:

对人体危害大,主要由虫卵引起▲

(1)使肠肝、小血管阻塞

(2)局部的炎症反应

(3)虫卵性肉芽肿

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肝脾肿大,肝区压痛,黏液血便,反复发作形成伴随免疫。

2、慢性期:

由于产生伴随免疫,虽有虫卵大量沉积,但临床症状不太明显,或多见肝脾肿大。

3、癌变晚期:

症状:

肝、肠组织纤维化日益严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巨脾症和腹水

肠壁增厚、息肉形成——肠腔变窄

儿童感染影响脑垂体,前叶功能生长发育受阻,形成侏儒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同前两种吸虫

2、免疫学方法

3、活组织检查

五、流行

1、分布国内

国外

2、流行因素

(1)传染源:

(2)中间宿主

(3)人与疫水的接触

六、防治

1、查治病人

2、消灭钉螺

3、粪便管理

4、个人防护

第四节布氏姜片虫(姜片虫)

一、形态

1、成虫

2、虫卵

二、生活史▲

1、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扁卷螺——胞蚴雷蚴尾蚴

水生植物——囊蚴

2、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的发育

小肠——成虫

三、致病

1、机械性

(1)吸盘吸附,使黏膜坏死脱落等

(2)虫数多时,遮盖肠壁,影响吸收

(3)肠梗阻

2、化学作用

虫体的代谢产物被吸收,引起的变态反应

四、诊断▲

1、查虫卵,浓集法

2、查成虫,吐、排

五、流行分布

因素

第十五章绦虫(tapecoorm)

绦虫(cestode)又称带虫(tapeuorm)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本纲动物全部营寄生生活。

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大多分节,无口和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除少数外,均为雌雄同体,成虫绝大多数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需1~2个中间宿主。

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时期称为中绦期(metacestode)各期的结构和名称不同。

寄生于人体的绦虫有30余种,分属于多节绦虫亚纲里的圆叶目和假叶目。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及肥胖带吻绦虫

链状带绦虫(TaeniasoliumLinnaenus,1758)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

链状带绦虫是一种猪——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特点扁长如带,分节

基本结构:

整个虫体

三部分组成头吸盘,两圈小钩和顶突0.6~1mm

颈未成

熟节片

节片未成熟节片

成熟节片重点掌握,卵巢分节▲

孕节重点掌握,子宫侧枝数目▲

2、虫卵

(1)完整的虫卵外有卵壳

(2)不完整的虫卵无卵壳

(3)胚膜缘上有放射状条纹

(4)内含3对小钩的——六钩蚴

3、猪囊尾蚴(Cysticercuscellulosae):

为无色透明囊状物,充满液体。

囊壁较薄分为两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有一处向囊内增厚形成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

二、生活史▲

1、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小肠

2、中间宿主:

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处

3、囊尾蚴:

人体(猪)

三、致病

1、成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2)机械作用

(3)异位寄生:

国内报道(1989)大腿皮下及甲状腺组织内成虫异位寄生的病例。

有的穿破肠壁进入腹腔等。

▲2、幼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猪囊尾蚴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仅猪带绦虫),其危害大于成虫。

感染方式自体感染

自体外感染

自体内感染

▲寄生部位:

可分三类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2)脑囊尾蚴病

(3)眼囊尾蚴病

四、诊断

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

2、囊尾蚴病的诊断:

一般比较困难,询问病史有一定意义。

皮下囊尾蚴,手术摘除。

眼-眼底镜检查;脑-CT

3、免疫学方法:

五、流行与防治

肥胖带绦虫*(自学)

一、形态▲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比较

鉴别点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体长(m)

2~4

4~8或更长

节片

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

1000~2000节,较肥厚,不透明

头节

球形,直径约1mm,有顶突及2圈小钩,约25~50个

略呈方形,直径约1.5~2.0mm,无顶突和小钩

成节

卵巢分左右两叶及中央小叶睾丸数目375~575

卵巢仅有两叶,子宫前端有分支睾丸数目800~1200

孕节

子宫分支树枝状,每侧7~13支

每侧约15~30支,支端呈叉状

囊尾蚴

头节有小钩,可寄生人体

头节无小钩,不寄生人体

二、生活史

1、终宿主:

2、中间宿主:

三、致病:

成虫同猪带绦虫

幼虫不引起囊尾蚴病

四、诊断:

孕节活动力强,自动逸出肛门;采用肛拭子法查到虫卵的机会更多

五、流行

第十六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一、形态

1、成虫外形

2、成虫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2)生殖系统▲

雄:

单管型

雌:

双管型

二、生活史▲

1、需要中间宿主

2、不需要中间宿主

三、种类:

肠内线虫;组织内线虫;兼两种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雌虫20-35cm尾短

雄虫15-30cm尾弯曲

2、虫卵

(1)受精卵:

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

(2)未受精卵:

内含折光性卵黄颗粒

二、生活史▲

1、在外界

卵—含蚴卵3w条件:

阴暗、潮湿、氧充足

2、在人体内

含蚴卵—口小肠幼虫血液循环咽

胃小肠成虫

四次蜕皮

三、致病作用

1.幼虫致病作用:

主要表现为肺部症状。

(1)机械性损伤:

肺脏局部出血、炎症。

(2)变态反应:

幼虫的蜕皮液.代谢产物、死亡虫体分解产物引起.

(3)异位损害:

甲状腺、脾、脑、肾等。

2、成虫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2)损伤肠粘膜

(3)变态反应

3、常见并发症胆道蛔虫症

▲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

蛔虫性肠梗阻

肠穿孔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2、虫体鉴定

五、流行因素

1、分布

2、流行原因▲

(1)蛔虫产卵量大

(2)虫卵抵抗力强

(3)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

(4)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随地大便

(5)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3、感染途径

六、防治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一、形态:

成虫/虫卵

二、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1、湿疹样皮炎

2、局部肠壁刺激和卡他性炎症

3、异位寄生:

阴道;尿道;鼻腔

四、实验诊断:

透明胶带法

五、流行因素

六、防治

第五节钩虫

总结上次课所讲的蛔虫、蛲虫主要内容

1、生活史特点

2、致病特点

3、形态的重要区别

4、检查上次留的作业

寄生于人体的线虫有十余种,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最为严重,引起钩虫病。

种类:

5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虫偶见

巴西钩虫

危害:

1、丧失劳动力

2、富变穷

3、儿童发育障碍

4、流产、停经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

一、形态:

1、成虫:

例表,比较两种钩虫的形态,▲见挂图。

2、幼虫

3、虫卵:

无色透明,内含4~8个卵细胞

二、生活史:

两种钩虫生活史基本相同

1、在外界发育

2、在人体内发育

三、致病:

1、幼虫引起的疾病:

(1)钩蚴性皮炎

(2)呼吸道症状

2、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消化道症状

(2)贫血▲

表现: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部分病人:

面部及全身浮肿(下肢为重),胸腹腔积液。

机制▲

虫体分泌抗凝素

钩虫具有唧筒作用

更换咬附部位

虫体活动时组织损伤

四、实验诊断:

1.粪便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虫卵比重约1.06(首选)▲

3.钩蚴培养法

4.免疫诊断法

五、流行

1、分布:

世界性

2、流行因素传染源:

患者及带虫者

3、传播途径:

七、防治

普查普治冬春季

加强粪便管理

个人防护

治:

阿苯达唑400mg/d,连续3d;甲苯咪唑200mg/次,日2次。

连续3天。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盲肠,引起鞭虫病。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轻者无明显症状

重者可致慢性失血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第八节丝虫(filaria)

介绍寄生于人体丝虫的种类:

共三类8种

1、寄生于淋巴系统三种: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malayi)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timori)

2、寄生于人体皮肤有三种:

旋尾丝虫

罗阿罗丝虫

链尾双瓣线虫

3、体腔寄生的两种:

双瓣丝虫

奥氏丝虫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一、形态:

见挂图,两种丝虫的异同点(微丝蚴)▲

二、生活史:

1、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

微丝蚴蚊胃内脱去鞘膜胸肌腊肠蚴丝状蚴下唇吸血人体

2、在人体内的发育:

成虫寄生在淋巴结;微丝蚴寄生于血液内。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夜多昼少现象。

出现时间:

班氏丝虫微丝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