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447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docx

1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

国统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主要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

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总体单位: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叫总体单位。

3、标志:

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4、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

5、统计指标:

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6、统计指标体系:

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7、流量:

是指某一时间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8、存量:

它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05/10已考)

9、国民经济:

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

统计这一术语具有三种涵义:

(1)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总体性

三、统计的作用:

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的数理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

范围广泛性,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

统计总体的特点:

1、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

2、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

3、统计总体中的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2、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1、按其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分配和微观指标体系。

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

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

4、两个存量与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统计调查:

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2、统计分组

3、普查:

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4、抽样抽查:

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5、重点调查:

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6、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7、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8、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问答

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有哪些范围?

如何获取统计数据资料?

答: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

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2、统计调查的方式有哪几类?

各自的特点及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

统计调的方式有:

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普查:

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特点:

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体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评尽、系统的优点,它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抽查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特点:

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提高资料的时效性,而且能取得比较正确的全面统计资料,这种调查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非常广泛。

统计报表:

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重点调查:

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特点:

可以节省人力财力,而且及时,所以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情况时,采用重点调查为好。

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特点:

灵机活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3、简述统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

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

4、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如何进行统计分组?

答: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存在质与量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通过统计分组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一、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二、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5、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应用?

答:

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单项式数列的编制,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以变量值的一定变动范围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

组距与组数、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限与组中值、频数与频率。

6、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组)有哪些?

答:

一、经济类型分类,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二、三次产业分类:

分为农业(农林畜牧渔)、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其他各业

三、行业分类

四、基本单位分类:

分为机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四、机构部分分类

按机构部分分类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它们是

1、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

4、住户与住户部门。

识记

一、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观察实验三大类。

二、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

三、统计分组方法:

1、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2、按标志的多少分组,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四、分配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

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

五、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里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

1、组距与组数

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3、组限与组中值

4、频数与频率

六、统计表的构成:

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数字资料

第三章综合指标

1、时期指标: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结果。

2、时点指标: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的数量状况。

3、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4、相对指标:

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5、平均指标:

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通过统计调查搜集到大量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汇总、计算,就得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一般称为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的作用:

既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统计分析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是否科学,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相关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性。

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2、总量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

也有采用名数表示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2、比例相对指标:

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3、比较相对指标:

是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4、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有些强度相对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

如“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强度相对指标。

“生产工人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平均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在于对比的分子与分的口径是否一致。

5、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指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

动态相对指标有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

两个总量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实际完成的相对数指标数值/计划完成的相对指标数值

提高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1+-实际提高或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或降低百分比。

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子分母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

二要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平均指标的作用:

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

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平均指标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数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

1、简单算术平均法

2、加权算术平均法。

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分布数列中各组的标志值,另一个是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

权数也可以用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表示,将各组标志值以相应的比重然后求和。

即得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性质:

(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分为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

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

几何平均数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几何平均有简单几何法和加权几何法。

简单几何法的计算公式G=X1X2。

XN的根号

加权几何法的计算公式G=FX1的F1次方X2。

XN的F次方的根号

社会经济现象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应满足两个条件

一若干个比率或速度和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

二,相乘的各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标志值。

用字母M0表示

众数的确定方法:

1、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2、组距数列确定众数。

上限公式

下限公式

中位数:

将总体总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

Me表示

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1、由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首先将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根据公式N+1/2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中位数的位次找出对应的标志值。

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的问题

一、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

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平均数。

三、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

标志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

全距:

也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全距可以说明总体中标志值变动的范围,全距越大,说明总体中标志值变动的范围越大,从而说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异大,反之则小。

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差越小,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集中。

平均差的计算方法:

1、简单平均法。

公式:

2、加权平均法

适用于计算分组资料

公式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异:

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1、简单平均法

步骤一、计算总体平均数

二、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

三、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

四、计算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

五、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方,得标准差

2、加权平均法

在分组情况下,计算标准差是各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乘以各组次数,然后除以总次数,再开平方。

其计算公式

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成数:

交替标志只有两种表现,我们把具有某种表现或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称为成数。

交替标志的平均数

X=

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公式=P*(1-P)的开方

标志变异系数:

又称为离散系数,是测定变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指标,是标志变异的绝对水平指标与相应平均指标对比的结果。

常用的标志变异系数有:

极差系数、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

平均差系数是平均差与总体算术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平均差系数越大,总体单位离散的相对程度就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也就越差,平均差系数越小,总体各单位离散的相对程度就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也就越好。

平均差系数不便于不同水平的同类现象,特别是不同类现象进行对比。

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总体算术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

标准差系数经常用于比较不同水平的同类现象或不同类型现象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小。

公式:

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

总方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或方差)

组间方差是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

组内方差反映各组内标志值离散程度的指标。

总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

组内方差算平均数就是组内方差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组间方差是将各组的平均数作为变量,对总平均数计算方差,表明组与组之间的离散程度。

第四章时间数列

按大纲识记、领会内容汇总主要针对名解、简答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方法

时间数列:

也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时间数列的种类:

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是将总量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

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是将一系列同类相对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是将一系列平均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值。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1注意时间单位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是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

2指标经济内容应统一,同一名称的指标其实际内容所指的涵义应当一致。

3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

4计量单位要统一,是时间数列分析最起码的要求。

5计算方法要相同,资料的计算方法如果不统一,不便于动态对比和分析。

6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没有足够的资料,最终会影响时间数列分析的结果。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发展水平:

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

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故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

区别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共同点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

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公式是一定要记的,打不出去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连续时点不连续时点(间断相等时点间隔不等时点)

二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基本公式表达:

先分别计算出分子、分母两个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然后再对比求出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增长量:

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平均增长量:

是各个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用以说明研究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

=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发展速度:

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

计算公式=报名期水平/基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也叫增长量,是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求得,用于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定基增长速度并不等于环长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平均速度分为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水平法(几何法):

公式略特点:

只反映最初和最未的水平

方程法:

公试略特点:

反映研究期内各看累计发展水平的变化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各因素:

长期趋势:

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到某些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运动的态势记为T

季节变动:

客观现象因受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个日历年度内完成的周期性波动记为S

周期性变动:

指现象在1年以上的时间内出现涨落相间的波动,记为C

不规则变动:

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临时的、偶尔的因素或不明原因而引起的无规则、无周期的变动,记为I

研究长期趋势的任务及意义:

1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有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

2通过对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

3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测定长期趋势方法:

时距扩大法:

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把原来的时间数列中所包括的各个时间上的观察值加以合并,得到较长时期上的观察值,以弱化时距较短现象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引起趋势不明显的情况。

移动平均法:

比较常用的方法先确定一个时间长度,然后以该长度为固定的时间间隔,递次地计算逐期移动平均数,最后以一系列扩大时距的序时平均数列作为对应期的趋势值。

N=周期长度N为奇数时新数列首尾各少(N-1)/2项N为偶数时,新数列首尾各少N/2

方程法:

时间数列如果呈现直线关系,可以直接用直线方程拟合,在完全确定了直线方程模型后,再通过该方程求出时间数列的各观察值的趋势值。

分为分段平均法最小平方法(公式略)

季节变动分析:

指现象在一年内随着季节更换形成的有规律变动。

测定目的是确定现象过去的季节变化规律,消除时间数列中的季节因素(更发地研究时间数列中的其他成分)。

季节比率大于100%说明该期的生产或销售是旺季;若季节比率小于100%则为淡季

按季平均法计算各季节比率之和为400%按月平均法计算和月季节比率之和为1200%

第五章指数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广义指数: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

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指数的种类:

按反映对象范围不同:

个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按经济指标性质不同:

数量指数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表时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质量指数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按对比场合不同:

动态指标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定基环比)

静态指标反映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区、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指标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一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

第二节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

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

编制综合指数要掌握的要点:

1引进同并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

2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拉氏指数:

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派氏指数:

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