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82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终极宝典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科学方法论

Answer1: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Answer2:

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职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2、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Answer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Answer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4、方法

Answer1:

“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

在西方“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在现代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

Answer2: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5、实践

Answer1:

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

Answer2: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6、生产系统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

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

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是劳动者。

7、生产关系系统

Answer1: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的关系。

Answer2: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结构,它的构成可概括为: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个复杂的生产关系的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8、上层建筑系统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认为: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9、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populationsystem,指人口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人口环境系统是以人口为中心的系统,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区别于一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且也不同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10、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系统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

地球表面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构成地球自然环境系统。

11、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12、经济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结构的社会历史范畴,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

13、技术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结构的社会历史范畴,一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14、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15、阶层

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例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例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

16、阶层分析方法

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人们的收入、职业、受教育的程度以及

权利等等为标准,将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研究不同层次之间的人们的社会差别。

阶层分析方法适用于各个不同的阶段并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因而应作为主体状况分析的主要方法。

17、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划分为阶级并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前提下,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它所关注的主要是人们在社会的经济关系亦即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

18、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答案2:

指的是社会矛盾体系中的诸方面、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彼此共生的稳定状态,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最高表现形态。

19、阶级矛盾

不同阶级之间因经济、政治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这是阶级产生以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矛盾。

各个阶级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形成各种阶级矛盾。

20、阶层矛盾

社会阶层,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等级之分;但各阶层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差异却是客观事实,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阶层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质上还是利益矛盾。

21、过程的集合体

辩证法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都表现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孤立的事物,因此,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的集合体。

22、历史主义的方法

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中去研究,不要认为的拔高或者贬低他,运用历史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去考证一个历史事件。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3、科学预见的方法

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

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宫阙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寻找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做到在某一事件和过程发生之前未雨绸缪,掌握主动。

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2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

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

因此,二者具有统一性。

25、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全部感性世界的基础。

26、人的本质

27、社会共同体

28、自由人联合体

29、评价

30、理解

31、批判

指对于是非的判断或者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

32、规范

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33、进步观

进步观是人们对进步尺度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什么是进步,进步的本质,及进步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

进步观是人生观的反映。

进步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状态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34、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35、社会事实

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36、世界历史

37、分工与普遍交往

38、世界市场

39、世界性的个人

 

40、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EconomicIntegration):

一般是指国家间通过签署条约或协议,采取具体的措施协调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41、政治多极化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42、文化多元化

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

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就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得更简单一点,也可以用《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

“和而不同”。

 

43、人类主体和人类共同利益

44、全球性问题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

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全球性。

第二,综合性。

第三,挑战性。

鉴定是否为全球性问题的3个条件:

一、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共同存在的问题;

二、这个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需要世界各国协作,全人类努力才行。

二、简答

1、简述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

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

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作用:

认识和参与功能;政治和管理功能;文化和教育功能。

2、简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1.必然性与可能性

2.证实与实现

3.一般社会发展基本原理

4.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科学

5.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连接点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没有绝对的界线

6.在社会科学领域只讲必然性,会走向荒谬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涉及如何正确处理:

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5、简要阐述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6、简述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7、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8、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性原则

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

“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9、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

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10、为什么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第一,相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来说,理论是一,实践是多,一种理论可以对多个实践有效。

反之,相对于一个实践来说,实践是一,理论是多,一种实践必定牵涉多种理论。

理论和实践的一多关系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而不是单一理论主宰一切实践的关系。

第二,是理论就要“讲清楚”,就要合逻辑,就要公共地验证,就要力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就要“同而不和”。

是实践就要“想周全”,就不能认死理——只要一家、拒斥其余,就要综合考虑一切出场的因素,并博采各家之长,以求事情本身的集成优化,就要“和而不同”。

既不能用实践的方式搞理论,也不能用理论的方式搞实践,要分工而互补。

第三,理论也好,实践也好,都是人事,都是人不得不做之事,也是人仅可一做之事。

可人是有限的,人的作为也是有限的,人是在大化流行中有所知、有所为,从哪里来还得回哪里去,故不能遗忘了根基,必须永葆“问到底”的超越精神和“天命”意识,并以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基准。

11、为什么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何谓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不迷信任何事物。

从理论上讲,事物发展变化的永恒性,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迷信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完结的过程。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和惯性,对新出现的事物难以马上得出正确的认识,对已经有所认识的事物也可能形成停止的、僵死的框框套套。

因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随时都有必要。

解放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破除迷信,而打破迷信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些年我们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过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们通过各种试验,成功的推广,不成功的废弃,对发展有利的就做,对发展不利的就不做,按照企业的

从实践上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既表现在思想层面上,也表现在实践层面上。

这矛盾和问题,虽然只是前进中的问题,但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了我们事业的顺利发展,不可等闲视之。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好这些前进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破析前因后果,迷信是人在认识上的偏差,但人的认识偏差,可以通过在实践中得到纠正;迷信是人对于自身的认识过度的相信,使人丧失了自我纠正的能力。

那么迷信靠什么来破除?

就要靠我们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了解。

破除迷信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保守教条、先入为主等思想杂念,破除各种人为藩篱、禁区和条条框框,坚信路在自己脚下,一切都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

12、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而且在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引导功能。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

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这个论断是意味深长的,值得深思的。

实践活动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类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即历史地否定已有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又历史地创造新的实践方式、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

在实践自我超越的历史过程中,理论首先是作为实践活动中的新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目的性要求而构成实践活动的内在否定性。

这种内在否定性就是理论对实践的理想性引导。

理论作为实践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

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存在的现实,而总是要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

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理论不仅规范和引导人们“做什么”,而且规范和引导人们“不做什么”。

人们总是以某种理论、观念去观察现实,并用这种理论、观念规范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

13、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不能满足于简单而随意的实例,而是要掌握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4、为什么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1.研究的出发点是事实(客观存在)。

2.而原则是从人类历史和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研究出来的)。

3.恩格斯<反杜林论>:

“原则只有在适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应该是抽象后的结果(研究后的结果)。

原则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它作为指导思想,当然存在于从事相应的工作研究之前。

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应该从观念、原则出发。

15、简述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

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种整体性能是由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体层次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

16、简述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

在社会系统的任何层次上,都有组成它的低层次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而每一个层次系统的功能的涌现,又绝不是构成它的子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社会系统不同层次上属性的不同,表明了不同层次上系统活动规律的不同。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

17、简述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18、简述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1.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2.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3.上层建筑系统。

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4.人口系统。

5.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

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指出: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按照这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到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石器时代,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因此这个时代又可称作渔猎时代。

在铜器和铁器时代,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