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125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docx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

第5课 天然的斑纹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难点:

拓印比较清晰的肌理纹样。

教师准备教具:

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

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

     学生准备学具:

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

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摸一摸,说一说。

(引导学生认识肌理)

     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2.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可以这样说:

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

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

3.摸一摸你带来的材料,把你的感觉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要按照我们刚才的说法。

(学生自由说)

(2)看一看,猜一猜。

 欣赏拓印的肌理图片,猜一猜:

这是什么物体的肌理?

(3)想一想,说一说:

怎么来拓印呢?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4)学一学,试一试。

1.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

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2.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

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

     3.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三、作业展示。

(1)         评评自己的作业。

(2)         评评他人的作业。

   四、收拾与整理

      学生收拾教室里的物品,清理卫生,保持教室整洁。

    五、课后拓展

      回去想一想,你还会什么样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

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

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

第5课 天然的斑纹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难点:

拓印比较清晰的肌理纹样。

教师准备教具:

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

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

     学生准备学具:

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

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摸一摸,说一说。

(引导学生认识肌理)

     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2.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可以这样说:

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

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

3.摸一摸你带来的材料,把你的感觉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要按照我们刚才的说法。

(学生自由说)

(2)看一看,猜一猜。

 欣赏拓印的肌理图片,猜一猜:

这是什么物体的肌理?

(3)想一想,说一说:

怎么来拓印呢?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4)学一学,试一试。

1.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

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2.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

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

     3.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三、作业展示。

(1)         评评自己的作业。

(2)         评评他人的作业。

   四、收拾与整理

      学生收拾教室里的物品,清理卫生,保持教室整洁。

    五、课后拓展

      回去想一想,你还会什么样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

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

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

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

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

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

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

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

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

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

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

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

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

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

(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

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

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

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

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

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

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

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

有罐、鼎、鬲等;

饮器:

杯、角、觚(gu)、(gui)等;

食器:

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

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

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

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

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

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

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

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

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

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

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

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

三.本课小结。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

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

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

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

“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

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

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

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

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

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

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

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

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

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

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

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

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

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

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

”(《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

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

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

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

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

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

“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

”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

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

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

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

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论陶瓷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

陶瓷器的通常缺陷以及形体上的残缺等,同样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其审美潜能包括三个方面:

偶然性、随机性以及不平衡结构样式。

陶艺家可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之转化为有效的表现媒介,创作出内涵多样和适应多元审美需要的陶艺作品。

陶瓷生产历来都把制品的表面肌理和形态的完美无缺作为最终追求目的,制定出了严格的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努力使陶瓷制品的表面肌理和形态达到合技术、合规范化的要求:

泥料上为改进原始的粗糙朴质,不断追求高纯度、高细度和高白度;釉色上尽可能地追求纯净、光洁、平整和细腻;装饰上尊崇高度理性、冷静的装饰规范,追求操作上的完善和造型上的规矩和严整等等。

而对于制品表面的缺陷,即对于那些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表面缺陷和变态的形体以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缺陷都加以否定和排斥。

作为工业化陶瓷生产,追求制品表面的完善肌理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受这种工业技术理性的完善肌理观的束缚,传统陶瓷艺术创作也往往把追求作品表面的完善肌理,当作唯一的最高价值标准;而把不合技术、不合规范的缺陷肌理排除在艺术表现手段之外,使缺陷肌理潜在的丰富审美品质未能开出来。

这就一方面使作者在创作上囿于工艺技术的现实性,不敢冲破传统攀篱,开拓出新的肌理语言;另一方面使观赏者在观念上囿于传统,不能更广阔地展开自己的审美联想,从而限制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更广阔、更深入的交融对话。

  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期待着在审美活动中获得更自由的情感表现和更丰富的情感激发,而不满足于将作品表面的完善肌理作为千篇一律的最高审美标准。

为适应现代人们的丰富自由情感和更深层次的审美要求,现代陶艺创作充分注意和利用缺陷肌理在艺术表现中的意义和价值,开出了长期被技术理性遮蔽的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从而为陶瓷艺术表现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陶艺是艺术家借助于陶瓷材料和工艺手段将内心的观念情感化为二度和三度空间形式的艺术,它诉诸于视觉和触觉的表面肌理,虽然也把"完善肌理"作为其追求的外在审美样式,但并不是唯一追求的样式;相反,还运用"缺陷肌理"以获得另一崭新的审美样式。

可以说,现代陶艺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不少是在运用缺陷肌理的前提下获得的:

在材料方面,它不问粗细优劣,而强调和关注质地个性;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识地利用反技术的缺陷肌理;在装饰制作方面,追求肌理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在造型方面,它不完全强调规整有序,对称比例,而重视发掘各种空间形态的潜能,甚至有意造成残缺变形和透空的形态空间。

缺陷肌理的利用使作品内在在审美潜能被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用品本身获具内涵多样性和高度适应弹性。

  

现代陶艺创作者巧妙地运用"残缺"和缺陷肌理语言,提示观赏主体不受规范的外观质量束缚,而从外观肌理效果去发挥想象力,来欣赏陶艺作品,便审美主体和客体交融互渗,达到了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高度境界。

陶瓷缺陷肌理的潜在审美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