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229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docx

现代生活方式变革资料

低碳社会与大众生活方式变革 

  朱坦教授认为:

低碳生活方式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完全新型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在服饰、饮食、日用品、建筑、交通、行为等方面抵制旧有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从全新角度把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引向正确的方向。

在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引领下,为实现城市生活的低碳发展,人们需要改变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这种完全新型的低碳化的公众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会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低碳化产生重要影响,它鼓励人们多多使用公共交通,更多消费低碳产品,引导选择居住在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而这些都是新型低碳社会的重要方面。

  另外,要尽快在公共生活中建立起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居民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低碳消费模式。

结合发展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确立低碳消费模式。

这就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节约资源和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消费观念;鼓励单位和个人使用节能环保低碳型产品;引导居民选择低能耗的出行方式;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引导资源节约,惩罚浪费行为;建立生活物质循环利用网络,创建低碳消费和生活环境。

更要发挥政府的导向示范作用,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编写低碳生活手册,加强各类学校和媒体在低碳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从传统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广泛开展低碳机关、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宾馆等低碳创建活动,提升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

  李健教授认为:

消费低碳化是未来公共生活的主流和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等不环保的消费方式,它们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

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

“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低碳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生活倡导的是一种公众环保和社会责任理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

因此,在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社会的构建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和村镇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4 低碳化发展使城市更宜居  

  天津城建学院副院长王建廷教授认为:

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特别是温总理在会上代表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引进低碳经济模式,对于在更高层面上建设宜居城市至关重要。

低碳经济支持下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的,也即低碳化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式,生态城市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必须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考察和解决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克服生态城市建设中表面化现象严重、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力度不强、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等问题。

  天津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使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优势;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样板;2009年我市节能减排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左右,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考核指标;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示范等有了新的突破,这些都为天津的低碳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理念,通过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开拓城市生态产业道路,通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先导的科技创新引领,开拓生态环保领域的国内外市场,实现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构建高层次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型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使天津参与到大范围的国际合作与分工中来,实现绿色生态产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依托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政策支撑,吸引国内外高端低碳人才进驻我市,形成生态环保领域的人才优势。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谢华生教授认为:

如何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建设成为生态优质的居住地,一直是我们追求“诗意地居住”的人类居住梦想。

  现在,生态天津的建设正在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一梦想迈进。

2006年7月,国务院在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定位为生态城市。

200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到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城市,随后制定了《2008—2010年天津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

2009年年底,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全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目标。

2010年年初,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团讲话中强调,要真正把天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

目前,生态市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已启动。

  现在,低碳经济又为推进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增加了助力。

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

低碳发展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并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涉及能源、产业、建筑、交通、消费、技术、政策、管理等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低碳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纵深发展。

具体地说,“低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并通过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低碳指标化来实现。

从天津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上说,其中已包含了一些低碳指标,如“城市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森林覆盖率”、“湿地覆盖率”、“公共交通分担率”等。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低碳发展的大多数指标尚需添加到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中。

第92节:

低碳生活方式:

消费心理的变革(10)

  这样的社会心理表现在中国新富群体身上,就体现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主要以“显摆”为主,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类型。

富裕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无非是炫耀和身份象征、从众和社交。

他们渴望成功,成功意味着金钱或权力,成功后就急切需要一些东西来证明、炫耀成功,标榜自己的上层人士身份,于是,奢侈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和象征符号。

中国的新富阶层,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一方面他们需要选择一些“富贵的标志”来标榜自己的成功和富有。

另一方面,这些新成功人士还需要用奢侈品作为“身份认证”尽快得到上流社会(如富裕群体)的认同,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

从目前看来,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顶级保健品等都已经开始受到中国买家们的关注秦越:

《中国奢侈品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9年9月。

此外,旅游等体验式奢侈品所占比例也逐渐提高,中国正在逐渐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

  但是这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英国的劳斯莱斯轿车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一名北京房地产商买走了一辆价值高达1700万元人民币(220万美元)的劳斯莱斯轿车,据说是劳斯莱斯历史上最昂贵的。

这并非个案,劳斯莱斯在中国销量的年增长率是50%,2006年约达到70辆,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劳斯莱斯轿车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中国真的已经进入奢侈消费时代了吗?

中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迈进“下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行列,目前还有大量贫困人口。

从很多经济指标来看,并不是一个有条件奢侈消费的国家。

之所以会提早呈现出奢侈消费的征兆,是因为贫富差距太大。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

46,超过了0?

4的警戒线,中国已经成为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看来奢侈在中国除了标榜物欲而变味以外,还是贫富差距悬殊等诸多问题的附生品。

这为我们理解奢侈提供了一个视角,即奢侈消费虽然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过度奢侈消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更多伤害,所以中国不能沉醉于奢侈消费带来的临时快感中。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新富群体确实绝大多数还在第一代,过短时间拥有了过多财富,不像国外很多家族已经经历富三代、富四代的漫长积淀,烫手的财富早已经变成了“老钱”。

所以,中国新富群体亟须引导,一方面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完成向成熟消费心理的转变。

毕竟奢侈品的实质只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

  中国新富阶级的真正崛起,必须经历仅仅从财富数量的爆棚,到消费精神和个人品味的提升。

与之相伴的将是整个社会形态和消费观念的成熟。

  新节俭主义:

消费有理,浪费可耻

  中国新生的财富人群正需要一种全新理念来重塑价值观念,即“新节俭主义”。

  有人说,节约是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提节约是否不合时宜。

有人说消费是生产的牵引机,是现代化列车不可缺少的车轮,倡导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是否守旧落伍?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肆意消费、物欲横流,“节约”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再次唤醒了人们对节约的重视,狂热的消费理念渐渐退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对是否时尚的要求减低,却更加看重品质本身。

  所谓“新节俭主义”,不再是过去的节约一度电、一分钱、一件衣服,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付物质贫乏的口号,而是对过度奢华、过度复杂的摒弃,是尝试为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减负的方式,其本身的意义就是

为什么要低碳转型

(2011-02-0904:

11:

53)

转载

标签:

低碳转型路线图

财经

分类:

气候·能源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全球各国在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看法不一,行动各异。

在中国,政府在推动节能减排与低碳转型实践上不遗余力: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在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首次将“碳交易”纳入了官方文件;而国家发改委7月份发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又明确在全国“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与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

可以说,中国的低碳转型大幕已徐徐拉开,一场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关系市场中所有个体和社会中各个成员未来发展的改革大剧已经展开。

 

与中国国内如火如荼的低碳实践不同,经济发达国家近一年来在低碳领域的行动声势相对冷清:

在美国,奥巴马推行的《清洁能源法案》几经修改依然仍没有在参议院通过,有评价称“甚至连奥巴马本人都失去了信心”;全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先驱——芝加哥交易所的控股权今年易主,其在美国本土的业务前景暗淡,配额交易即将终结;澳洲、加拿大等国在低碳立法推动上也行动乏力,减排前景无法乐观;欧盟在低碳领域的立场还算坚定,但身后却追随者寥寥。

如今坎昆大会也已结束,各国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仍将继续,前行途中中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多。

 

必须承认,尽管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但由于关乎各国切身利益,博弈与较量在所难免。

但无论角力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改变不了的:

低碳转型是人类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中国要走,其他各国也要走。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走低碳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的低碳转型兼具五个本质性特征:

 

首先是转型的“受迫性”。

中国的低碳转型是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

低碳转型与气候变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83万年来的最大值,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合力解决的问题,中国当然不能独身事外,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不言而喻,如果我们不减排,全球其他国家的减排行动将变得没有意义。

 

其次是转型的“自愿性”。

降低碳排放从而改善气候条件也是中国自觉作出的一种选择。

中国的高碳排放现状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太高,达70%以上。

煤炭是在工业能源中属于“粗粮”范畴,这种能源消耗结构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的高排放现状。

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国在当前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承担着最苦、最脏、位于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加工环节,这也是消耗资源最多、碳排放量也最大的一个环节。

由此也使中国不但成为了“世界工厂”,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吃粗粮、干粗活,一个国家也一样,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势必会主动谋求经济转型,向着使用更清洁的能源、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靠近。

走低碳转型的道路,是中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增长后的自主选择,过去几年中,中国在加速节能减排促进低碳转型方面的进程已明显加快。

 

再次是转型的“全面性”。

低碳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体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方方面面。

中国所制定的国家目标是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这相当于将全部社会单元生产与生活的能耗水平在15年内降低一半!

政府减排目标确立之后,会以重塑市场规则的方式对社会中的每个组成单元产生影响,每个企业与每个家庭为此将不得不重构自己的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减少碳排放来降低运营或生活成本。

新规则也将改变市场生态环境,一些弱小的企业会因为适应规则要求而迅速成长;而另一些原本强大的企业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被淘汰出局。

当各个社会领域的个体为适应新规则约束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边界,及至发生全方位的甚至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时,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诸多领域,如低碳工业、低碳农林、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乃至低碳消费领域的减排目标也就随之达成。

 

四是转型的“收敛性”。

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是当今全球“低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革命与以往人类以往其他的重大产业变革,如蒸汽机革命、内燃机革命、计算机革命等相比有着明显不同之处,它具有一种“收敛性”特征。

以往的产业革命在经济上多具有“扩张性”特征——产业革命的爆发加大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扩大了消耗、增加了排放,而这种扩张性特征有利于增加一国的经济规模、扩大就业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故此也受到各国的青睐。

低碳革命则不同,它的实现是反其道行之,需要人类降低对各类生产资料乃至生活资料的消耗,从而降低排放与污染。

低碳革命的这种特征使其在全球的推广普及上并不会像前几场产业革命那样一帆风顺,当一国为达到低碳要求而做出巨大投入后,很可能会长时间内见不到上述投资效果,甚至会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降低了一国在国际上的产品竞争力,或因社会成本的攀升而让一国居民感觉到生活质量在下降。

这会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

这也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不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本质原因。

 

五是转型的“渐进性”。

低碳转型需要从现实出发,走一条渐进而不是冒进之路。

人不能拔着头发让自己飞起来,低碳转型也要讲规律、讲科学、讲可行。

中国的经济根基就建立在高碳模式之上——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对能源的消耗,我国的制造业又多以高耗能产业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低碳转型之路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现低碳转型要有数量渐进指标,在一个大目标规划下设定分段目标,这样才便于实现。

我国已对外承诺了碳强度减排的大目标,按照时间序列这相当于我们的“十三.五”目标规划,而要达成这一数量目标,就要做好“十二.五”的规划,同时要确保“十一五”期间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减排目标完成。

 

分析低碳转型的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低碳转型之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思考:

包括低碳转型从哪里开始?

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如何进行转型等等。

“低碳转型路线图”就是为厘清这些脉络而描绘的一个图谱。

 

“路线图”包含了六个层次:

第一层是路线的起点,即低碳转型的两大原因——能源约束与气候变化;第二层是要达成的低碳目标,即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政治谈判框架下,形成的国家减排目标;第三层是可使用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第四层是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生产、传输、利用的高效化为表征的能源革命;第五层是主要的低碳领域,包括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农林以及低碳生活消费等广泛变化;第六层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节能降耗,这也是整条路线要到达的终点站。

 

两大起因,三个动力机制,六大实现层次,构成了低碳转型“路线图”的全景结构。

具体到图中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去做,却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实际上从2010年7月我国启动的“五省八市”低碳试点方案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中已有了差异化的考虑。

而中国的低碳转型之路,也正随着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具体探索与实践逐渐清晰起来。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目标任务上,中国义无反顾,中国正在行动。

尽管我们的实力与我们现在所担负的重担并不匹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排名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所承诺的和所担负的减排目标任务,却达到了人均1万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才能担负起的水平。

当全球低碳转型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应对气候变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时候,中国选择了迎难而上。

通向成功的路是窄的,这就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担当与通力合作,需要各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综合效用的共同发挥。

 

这就是《低碳转型路线图》一书希望阐述与传递的思想核心所在。

低碳转型的“收敛性”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07月19日13:

33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熊焰:

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低碳转型大背景下,一些新概念也逐渐在国内倡导并流行起来:

如绿色出行、简约生活、新节俭主义等等。

  出门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非驾驶私家车,这就是绿色出行;节约一滴水、一度电,每月少购置一件不必需的新衣服,这是简约生活;放弃以铺张为体面、以奢华为舒适的生活态度,回归本真理性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新节俭主义。

  低碳革命,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

它与以往的人类重大产业变革相比,如互联网革命或更早一些的蒸汽机革命、内燃机革命、计算机革命等都有着明显不同之处——低碳革命具有一种“收敛性”特征。

  以往的产业革命在经济上多具有“扩张性”特征,比如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增大人类社会对煤炭、钢铁、化学原料以及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利用,进而扩大了消耗、增加了排放。

这种扩张有利于人类以更快速度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性,从而增加了人类的满足感。

  而人的欲望是可以膨胀的,新产业革命的爆发又会增加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索取,各种自然资源会以成倍速度加速消耗。

前人曾说过,资本主义100年生产出的东西比人类历史上加起来生产出的东西还多;而碳排放事实上也如此——人类工业化以来200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过去地球200万年累计产生的碳排放还多。

  相比之下,低碳革命则完全不同,在碳排放权交易中有一种交易模式叫“碳中和”或“碳补偿”,

  同时,当低碳变革向全球推广蔓延时,经济上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已无法实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降低意味着必须要有国家和地区为此做出牺牲,无人买单的低碳变革是无法实现的。

  最理想的办法,是通过技术进步达到一种“类帕累托改变”的状态,即全球各国联合起来,以最小的损失和付出进行低碳变革,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达到低碳转型的目的。

 

  低碳革命具有的这种特征,使其在全球的推广普及上并不会像前几场产业革命那样一帆风顺。

以前的产业革命因其在经济上具备“扩张性”特点,会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青睐;具有“收敛性”特点的产业变革却非如此,当一国为达到低碳要求而做出巨大投入后,很可能会长时间内见不到上述投资效果,甚至会感到有某种副作用的产生——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降低了一国在国际上的产品竞争力。

  这也就是为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不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本质原因。

  而对中国而言,低碳的“收敛性”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并非全是负面:

如果我们以三十年为时间衡量跨度,以全球资源配置最优为出发点,以中国人民福祉最大为目标价值取向,综合这三个维度作通盘考虑,那么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许并不用那么快,一些不必需的项目或可以不上,一些非必要的工程也可以不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变革:

低碳经济是新型发展模式

2010年10月26日15:

16 人民网我要评论(0)字号:

T |T

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制定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1.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1)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许多专家预期,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并由此形成促进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专栏2.23:

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替代了手工劳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电力是传输能源,使能源生产规模化,成本降低;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和互联网;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能源革命,就是防止不可再生能源枯竭,防止气候变暖。

资料来源:

石波.“第四次工业革命”——低碳经济革命[OL].

(2)低碳经济将推动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变革。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即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领域,将有效地激发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物流、低碳服务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调整。

(3)低碳经济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实现绿色发展既是一种生产约束条件,更是一种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国、日本、巴西、韩国等已经开始积极着手发展低碳经济,努力使之成为新阶段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专栏2.24:

世界部分国家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短期目标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复苏;长期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