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307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

2013年9月制作人:

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

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

恶卧()丧乱()

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群童为何抱茅?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9)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五、本诗主旨

 

过故人庄

一、练习回顾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作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与()并称王孟。

此诗是一首()言律诗。

二)熟读并当堂背诵此诗。

默写填空:

1.写景千古名句是()用了()修辞。

2.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主旨

 

三、展示提升

“重阳日”是哪一天?

(农历月日),重阳节又被称为()节。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以及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_________、______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本诗是一首()言()诗,圈出韵脚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c.本诗主旨

三、展示提升

1.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家傲

一、本词作者是()代的(),他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渔家傲是词牌名。

本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二、品味赏析《渔家傲》。

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

,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讨论交流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

5.本诗主旨:

 

《浣溪沙》 

一、导入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

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 :

作者是()“浣溪沙”,词牌名。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一首游词。

 

三、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

 

四、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分析上阕 

《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

画面有何特点?

 

(三) 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本诗主旨: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

2013年9月制作人:

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

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

恶卧()丧乱()

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长夜沾湿何由彻?

9)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忧国忧民

五、本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

过故人庄

一、练习回顾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作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二)熟读并当堂背诵此诗。

默写填空:

1.写景千古名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了()修辞。

2.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一句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本诗主旨

这首诗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

描绘了恬静的幽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展示提升

“重阳日”是哪一天?

(农历九九),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以及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游山西村》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圈出韵脚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c.本诗主旨

主要写了诗人做客山村,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展示提升

1.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

_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渔家傲

一、本词作者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渔家傲是词牌名。

本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二、品味赏析《渔家傲》。

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

异,有关诗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四面边声连角起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三、讨论交流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风景异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苍茫、凄凉、孤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本诗主旨:

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浣溪沙》 

一、导入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

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 :

作者是(苏轼)“浣溪沙”,词牌名。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一首游词。

 

三、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

 

四、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字数少,句数少。

 词前有几句介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叫做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相同点:

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下阕。

 

(二)分析上阕 

《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

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

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

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三) 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

实在难能可贵。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

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

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苏轼借这个典故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主旨: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