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404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古诗三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 古诗三首教案.docx

4古诗三首教案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

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阅读积累。

4.交流秋天:

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

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

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

山行(杜牧)

6.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阅读交流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

生:

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

“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

“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

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

诗人真了不起呀!

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

(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

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

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9.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板书《山行》)

2.教师引导:

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

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

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

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

喜欢秋天吗?

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认读生字:

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板书:

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

荷菊

3.师: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师:

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

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

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

举,向上托。

雨盖: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菊花图。

(板书:

菊花图)

师:

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

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

菊花凋谢。

犹:

仍然。

傲霜:

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

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

那你们看看:

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

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橙黄橘绿图。

(板书:

橙黄橘绿图)

师:

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

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板书:

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

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

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

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

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

菊花图

橙黄橘绿图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

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

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

书写下来。

所见:

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1)老师指正:

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

“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

“关+辶=送”。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

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

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

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

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

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吗?

指名生说。

预设一:

学生捉过蟋蟀。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

学生没有体验过。

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

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

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

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

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齐读。

4.师范读。

5.齐读。

         

6.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

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

是诗人就是叶绍翁。

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

8.读诗。

谈话过渡:

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

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

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

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

(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

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

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