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947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 华东师大版.docx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1华东师大版

课题:

8.1认识不等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不等式及解集的意义;

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适当渗透变量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函数思想,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意义。

【教学难点】: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

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

怎么买票合算?

问题1:

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

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

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教师活动:

操作多媒体,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式和媒体:

投影显示出问题情境。

2、出问题:

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

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算一算。

学生活动:

计算买27张票和买30张票要付的款。

教学方式:

小组学习。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数的比较透视其中的事实,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

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

显然120<135,买30张票比买27张票合算?

4,问题,如果去世纪公园的人较少怎么买票合算?

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多买票反而合算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如果x≧30,显然按实际人数买票,每张票只要付4元。

如果x<30,那么:

按实际人数买票x张,要付款5x(元)

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

如果买30张票合算,那么应有

120<5x

6、提出问题:

x取哪些数值时,上式成立?

7、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取一些值试一试,将结果填表格(P55),引导规律:

当x=

时,27、28……时,至少要有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合算。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启发、讲解。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计算寻找数量关系。

教学方式:

小组学习、个别学习。

二、结全范例,加深理解

例:

用不等式表示:

(1)a是负数;

(2)b是非负数;

(3)x的一半小于-1(4)y与4的和大于0.5

分析:

a是负数,要理解负数比0小,可用<0,表示,即a<0。

对于非负数的理解还应从正数或零方面去考虑。

即b>0或b=0。

通常表示成b≥0。

还应使学生弄清列代数式的方法。

是解决(3)、(4)题的关键。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第56页练习1、2、3题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学生活动:

书面练习,教学方法:

互动。

【本课小结】:

1、本节课学了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探索。

【布置作业】:

P56习题13.1第1、2题。

课题:

8.2.1认识不等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明确不等式的解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2、通过学习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解集,关键是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现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难点】:

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圆规、天平称、砝码。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芳进行一次实验:

将如下重量的砝码分别放入天平的左边。

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哪些砝码放天平左边后能使天平向左边倾斜?

如果,假设砝码重x克,要使x+2>5即:

即天平在边放入x克砝码后使天平向左边。

那么这样的x应取什么数?

这样的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教师活动:

操作天平进行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寻找关系,回答问题。

教学方式,实践探究,师生互动,小组学习。

三、展开研究

1、通过操作实验,可以得到:

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作不等式x+2>5的解集。

2、通过上述实例概括出不等式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

3、用数轴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讲明表示的方法,表示时>、<、≤、≥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

操作画图,示范讲解。

学生活动:

理解练习,画出“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方法:

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举例分析

例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

例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x≤-2的解集。

点评:

在解上述例子中,应首先复习数轴上的数的意义,以此为突破口,讲清>、≤的意义,同时注意区分“空心点”和“实心点”在数轴上的作用。

五、随堂练习

1、课本P58页练习1、2、3.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关注中等以下的学生,组织讨论和板演。

学生活动:

书面练习,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六、课堂小结

1、不等式的解集有什么特点?

它与方程的解有何区别?

2、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有什么优点?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解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相互交流,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互动式探讨和总结。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

补充练习:

1、当x为何正数时,都能使不等式x-2>3成立。

2、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分别为x≥3和x<4,分别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

3、请你通过探究,得到不等式x-7<4.

4、请构建一个不等式的实际情境题。

(不必解答)

课题:

8.2.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并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重点】:

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1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1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三角板、圆规、天平。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对“移项”法则进行复习。

2、复习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提出:

一个倾斜的天平两边分别放有重物,其质量分别为a和b(显然a>b),如果在两边盘内分别加上等量的砝码c平向左边。

那么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再把砝码c拿出来呢?

教师活动:

操作实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与思考,回答自己的判断。

教学方式:

投影显示问题情境,实物操作。

三、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1:

如果a>b,那么

a+c>b+c,a-c>b-c

学生活动:

自主探索,小组学习,得出结论: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举例分析:

解不等式:

(1)x-7<8

(2)3x<2x-3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7,不等式的方向不变,所以

x-7+7<8+7,

得x<15

(2)不等式的两边都减去2x(即加上-2x),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3x-2x<2x-3-2x

得x<-3

教师活动:

提出例1的问题。

学生活动:

小组学习,寻求规律,新旧知识联系,迁移“移项”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点评:

解上述不等式首先依据不等式性质1进行变形,得到解集,而且通过过程教学,寻找规律,可以得到:

采用解方程中的“移项”思想来解不等式较为简便。

但是要使学生明确其根据是不等式的性质1.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0页练习1、2题。

2、补充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出它们的解集:

(1)

(2)

(3)7x-4<5+6x(4)4+1.5x>0.5x+7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关注中下学生。

学生活动:

书面练习,小组学习。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相互讨论、师生互动、上台板演。

五、课堂小结

1、应用不等式性质1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提炼出采用的方程中的移项方法解不等式的简便做法。

2、继续对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来表示时的画法予以关注,进行类比。

特别是“>、<、≤、≥”的不同表示应予以注意。

数轴表示能直观体现不等式解集的含义。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3页习题1.

(1)、

(2)2.

(2)(3)

课题:

8.2.3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不等式的性质2、3将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

2、通过不等式的三条性质的学习,使学习感受到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不等式的性质,求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

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关键: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确定变形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需要改变,要让学生明确一点,那就是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负数时,不能简单地模仿解方程“系数化一”,应注意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不等式的性质1.

2、运用“移项”简便地对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

二、试验探究、引入新课

试一试,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比较所得的数的大小,用“<”或“>”填空。

7×34×3

7×24×2

7×14×1

7×04×0

7×(-1)4×(-1)

7×(-2)4×(-2)

7×(-3)4×(-3)

请同学们通过试验,观察你所得的结论,发现了什么?

教师活动:

操作投影仪,提出思考的问题。

学生活动:

书画练习进行实验,小组学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三、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通过引例,可以得到:

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正数如3、2、1,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两边都乘以零时,是相等的两个数,当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如:

-1、-2、-3.不等号的方向变了。

2、概括不等式性质2、3.

3、联系方程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不等式变形的最终结果是x>a或x

教师活动:

巡回、引导。

学生活动:

讨论、概括。

教学方法:

合作、互动、交流。

解不等式:

(1)x>-3;

(2)-2x<6。

(1)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x×2>(-3)×2,

得x>-6。

(2)不等式的两边都除以-2(即乘以-),不等式的方向改变,所以

-2x×(-)>6×(-),

得x>-3。

这里的变形,与方程变形中的“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相类似,它依据的是不等式的性质2或3,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确定变形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需要改变。

点评:

两道例子运了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性质3,应该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这是最为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也是和解方不同的地方。

教师活动:

讲解例题

学生活动:

合作参与。

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

五、随堂练习、提高认识

1、课本第60页练习3、4题。

2、补充题:

解下列不等式

(1)-x+3>4

(2)13x-2<9x

六、课堂小结

1、应用不等式性质1进行不等式时可以对照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

2、应用不等式性质2、3来解不等式时要注意区别,特别是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不能简单地生搬解方程的把系数化一。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3页习题13.21(3)(4),2

课题:

8.2.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理解。

关键:

应突出抓住与方程解法不同的地方,加强“去分母”和“系数化一”这两步骤加以训练。

【教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性质1、2、3.

二、创设问题、迁移知识,导入新知。

1、根据前面所学过的不等式找出特点。

教师活动:

投影显示:

1+x>0,2x-1<5,2x-1<4x+3。

学生活动:

观察投影显示的不等式,寻求不等式的共同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

通过观察可以得到上述不等式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数,未知道的次数是1.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请同学们解一道题目。

解方程3x-1=6x+3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上述方程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如果把“=”号换成“<”后,解题步骤是否改变?

学生活动:

解题,变换题目,寻找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三、举例分析

例3:

解下列不等式,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x-1<4x+13;

(2)2(5x+3)≤x-3(1-2x).

(1)2x-1<4x+13,

2x-4x<13+1,

-2x<14,

x>-7.

它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13.2.4.

(2)2(5x+3)≤x-3(1-2x),

10x+6≤x-3+6x,

3x≤-9,

x≤-3.

它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13.2.5

点评: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大致按以下步骤进行:

(1)去分母;

(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在上面步骤

(1)、(5)中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要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五、随堂练习、提高认识

1、课本第62页练习1、2题。

2、补充练习:

小明解答了如下两道不等式的题目,请你判断一下这两道题目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1)解不等式:

解:

去分母,去括号,得

3x-86x+6①

移项,整理得-3x14②

(2)解不等式:

解:

去分母得

1-3(4-5x)2(2x-8)①

去括号得1-12+15x2x-8②

移项整理得13x3③

x

六、课堂小结

1、本节先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知识迁移。

得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在解题时应注意正确应用不等式性质3,防止符号变化上的错误。

如应防止其他常见错误。

2、通过本节学习应更明确的数学中的“归一”的思想,和数学中的“建模”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3页习题13.23、5

课题:

8.2.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求不等式的整数解;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建模思想,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重点难点】: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关键:

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从列代数式到不等式。

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注意“不少于”,“至少”等语句所隐含的不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圆规。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观察探讨,研究新知

例4、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比的值大1?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启发。

学生活动:

观察与回答。

教学方式:

互动交流。

思路点拨:

分析题目条件和结论,该题实际上是求x取什么值是不等式->1成立,为此就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

根据题意,得->1,

2(x+4)-3(3x-1)>6,

2x+8-9x+3>6,

-7x+11>6,

-7x>-5,

得x<

所以,当x取小于的任何数时,代数式的值比的值大1。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当x取什么值是,代数式的值:

(1)大于7-x

(2)小于7-x(3)不大于7-x(4)不小于7-x

2、求不等式3(x+1)>5x-9的正整数解。

(此处可说明:

要求出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可以先求出这个不等式所有的解,也就是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再从中找出正整数解。

四、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1、在“科学与艺术”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

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它们分别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2、问题1:

对于上述问题,请你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问题2:

如果你是利用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得到不等式的解集以后,如何给出原问题的答案?

应该如何表述?

思路点拨:

对于课本提出的问题情境,如果列不等式求解,那么可以参照方程的基本思想,进一步学会析析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有多种方法。

(1)可以设通过预赛的学生可能答对了x道题,则得到10x分,答错或没有答的题有(20-x)道,应扣分为5(20-x)分,那么总分为10x-5(20-x),根据题意,可得不等式10x-5(20-x)≥80.解得x≥12。

(2)如果全对可得满分200份,那么答错与不答一道应扣除10+5=15分。

若设至多答错或不答x道题,可得15x≤80,即至少答对12道题。

(3)可以按全错得-100分考虑问题,每答对一题可加上15分,则15x≥180.

(4)引导学生应用估算:

假设答对了10道题,那么得分为10×10-5×10=50,不足80分,再进行调整。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第62页练习3,第63页第1、2.

六、全课小结:

1、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问题应如何通过探索,寻找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如何用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3、不等式与方程在刻画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时,在建模方面有何联系与区别?

七、作业布置

第63页习题13.24、6、7

补充:

1、请你收集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素材如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幸运52等栏目的规则,自己编一道应用题。

2、我校需要刻录一批教学用的VCD光盘,若电脑公司刻录,每张需9元(包括空白VCD光盘费用);若学校自刻,除租用刻录机需120元外,每张还需成本4元(包括空白VCD光盘费用)。

问刻录这些VCD光盘,到电脑公司刻录费用省,还是自刻费用省。

请说明理由。

课题:

8.3.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集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会应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感受数形结合的作,逐步熟悉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确定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关键:

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数轴这一直观的图形找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从而确定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圆规。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什么叫元一次不等式。

2、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3、解下列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3x-2<1-x

(2)4+x≥2x-16

(3)4(x-3)>3(x-5)(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在1200吨到1500之间,那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将污水抽完?

2、与其中,主动探究:

让学生看幻灯机所投影出的问题,探索出这个问题中包含着两个应该同时满足的条件。

假设,需要x分钟才能把污水抽完,那么第一个要满足的条件是总抽水量30x吨应大于1200吨,第二个要满足的条件是总抽水量30x吨应小于1500吨,也就是说,未知数x应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3、导入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节重点研究两个一元一次不等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师活动:

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并引导。

学生活动:

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作答。

教学方法:

投影显示问题情境,合作学习

点评:

(1)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应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三、应用举例

例1、解不等式组:

解解不等式①,得x>2

解不等式②,得x>4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如图13.3.2,可知所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x>4

思路点拨:

此题实际上是求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故应先分别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而后在数轴上表示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确定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解不等式组:

(1)

(2)(3)(4)

(本练习,应继续巩固学生利用数轴的直观性解不等式组的能力)

2、P66练习1、2、3、4

五、举例分析:

解不等式组:

解解不等式①,得x<-1

解不等式②,得x≥2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如图13.3.3

可见,这令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这时,我们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思路点拨:

求不等式的解集,就是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他们的公共部分,但是本道例题的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这时说明不等式组无解。

六、全课小结:

1、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应如何确定?

有几种情况?

3、通过数轴这一直观的工具来体现不等式组的解集,对数学素养方面的提高有何帮助

七、作业布置

第67习题1、2

八、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是独立地解其中每一个不等式,与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的个数无关;学生已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

因此本课无需过多的讲解,大胆让学生自己操作。

强调学生注意利用数轴的形象、直观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课题:

8.3.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巩固和提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确定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关键:

应用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寻到它们的公共部分。

【教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圆规。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什么叫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是什么?

3、解下列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

(2)

(3)(4)

点评:

第3题的4个小题体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4种不同的解集,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特别是对不等式无解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领悟规律

1、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般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

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

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精确到1千克)?

2.问题情情境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

从跷跷板的状况可以概括出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