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135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docx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

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

(1)检查字音

莽莽(mǎng) 妖娆(ráo) 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分别(fēn)  

(2)词语释义

莽莽: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教师引导、点拨:

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

都写到了什么?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

淡淡你的感受。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点拨:

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二、新课导入

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2.品味赏析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教师引导、点拨: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

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①修辞:

②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对比欲抑先扬想象

③用词:

舞驰竞惜

④内容意象:

3.写法探究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二)拓展延伸

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①表现手法不同。

②语言表达不同。

教师点拨:

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

四、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名篇,作者在词中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五、作业

 背诵本诗。

 

六、板书设计

           概写北国风光     

       上阕描写  具体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北国风光

           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  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颂今日风流人物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2.背景资料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嘶哑(sī) 腐烂(fǔ)  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汹涌(yǒng)

(2)词语释义

嘶哑:

声音沙哑。

汹涌: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

停止、停息。

温柔:

温和柔顺。

腐烂:

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

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

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语速。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

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

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的意象有哪些?

如何解读这些意象?

(1)“鸟”的形象:

象征诗人,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的礼赞。

(2)“土地”的形象: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躏(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

(3)“河流”“风”的形象: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图片)

(4)“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请总结“土地”的形象。

教师引导、点拨:

这是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

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

5.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内涵。

教师引导、点拨:

“我”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

“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6.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

“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引导、点拨:

被侵略——悲伤、激怒的泪水;看到人民的反抗——悲愤的泪水;抗战胜利——喜悦激动的泪水。

诗人自问自答,至此,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7.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

是在第一节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基础上,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8.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

放映资料图片,展现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突出“我们爱这片土地”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1.朗诵《老马》。

2.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

今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土地情结。

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让我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六、板书设计

       鸟生与死 眷念土地

我爱这土地    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对土地 爱得深沉          

 

3乡 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2、多媒体播放《乡愁》 

3、朗读指导

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

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课堂小结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

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

”的悲愤呐喊。

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澳门》!

五、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 含情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  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坟墓矮矮 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海峡浅浅  乡愁浓浓  故乡情   托物寄情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

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

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

“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

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 娉婷(pīng) 鲜妍(yán) 冠冕(guānmiǎn)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

鲜艳。

冠冕:

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

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

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

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

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

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

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四、板书设计

 

 

5你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

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

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

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

白白地。

飘逸:

漂浮、飘散。

流盼:

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

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一节):

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第二部分(第二节):

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节):

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

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三)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四、小结

 

 

6.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骛、亵渎”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

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

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知识链接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议论文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

又可分为三部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旁骛(wù) 强聒不舍(guō) 亵渎(dú)

(2)词语释义

旁骛:

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

轻慢、不敬。

征引:

引用

骈进:

一同前进。

敬业乐群:

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

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行相顾:

言行一致。

强聒不舍: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啰嗦。

不舍,不停。

佝偻:

鸡胸驼背。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通读课文,归纳每一段的段意。

教师引导、点拨: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从正面论述,说明有业的重要。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