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294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商鞅变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鞅变法教案.docx

《商鞅变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变法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鞅变法教案.docx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二

适用区域

全国

课时时长(分钟)

45

知识点

1.商鞅变法背景

2.商鞅变法内容

3.商鞅变法评价

教学目标

掌握商鞅变法背景、内容;对变法形成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变法的内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教学难点

变法的内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强大起来纷纷进行变法,秦国仍用商鞅进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的学习商鞅实行的变法是如何促进秦国强大起来的。

二、知识讲解

考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

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考点2.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

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

“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考点3.商鞅变法的评价

1、作用:

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

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4、消极影响:

(1)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4)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C.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D.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答案】C

【解析】A项新兴奴隶主的需要说法本身错误,与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史实不符合。

B项错误,这项内容是打击了奴隶主势力的,所以排除B项。

D项的错误与B项相同。

故答案选择C项。

【例题2】

【题干】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还有

A.增加政府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

【答案】A

【解析】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军功爵制,严格控制人民的连坐制度,打击贵族势力的内容是军功爵制,都与题干要求的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A项。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题干要求的是商鞅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B项内容是其根本目的。

A项是错误项,C项是直接的目的,D项也是直接的原因,故答案选择B项。

2、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轻视教化,主张轻罪重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即是它的消极影响。

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这场变法的积极影响,所以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择A项。

【巩固】

1、《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

“①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②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③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④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④符合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而③却有夸大的意图,在严刑峻法下,人们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约束,但却不会出现③所说的状况。

所以答案选C。

2、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

【答案】A

【解析】B项生产力发展的冲击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排除B项。

C项是宗法统治秩序的表现,不是原因,D项也是题干内容的表现,故答案选择A项。

【拔高】

1、《战国策•秦策》: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答案】C

【解析】商君“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这主观上是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故选C。

2、“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商鞅为支持自己变法的言论A项正确。

B项与题意不相符,C项错在“儒家”D项时间不对。

3、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

“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

“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

“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

“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

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

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案】

(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

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

募役法。

(3)发展经济。

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

总结两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两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口。

”(引自《管子·地数》)。

他辅佐商汤利用有缗氏公开反叛夏朝的机会,发兵吊民伐罪。

陆续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剪除桀的羽翼,成为当时强国。

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

——引自《商代贤相伊尹》

材料二商汤去世后,伊尹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

中壬是外丙之弟,“兄终弟及”这种继承王位的办法,是伊尹巩固新兴的商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

两王任期,伊尹改革耕作制度,到田间引导百姓耕种,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三历经五朝二辅政三代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

在商代伊尹就受到诸王的隆重祭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功德之重。

伊尹被后世人尊为商代元圣。

——引自《经营管理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伊尹辅佐商汤建国的主要策略。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伊尹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试对伊尹改革进行全面评价。

【答案】

(1)策略:

改革商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尊夏王伐有缗氏,提高商的地位和威信;先灭夏的方国,消灭夏的左膀右臂。

措施及影响:

通过“兄终弟及”改革,避免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位斗争,保持了政权的相对稳定;改革耕作制度,引导百姓重视农业,增强商朝国力。

(2)评价:

伊尹辅佐商王朝建立、巩固和繁荣,改革经济和继承制度,促进了商朝的强盛,不愧为商朝元圣;但其功德是建立在维护商朝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解析】

(1)第一问,有关于概括指出伊尹辅佐商汤建国的主要策略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整理。

只要正确的翻译材料中的原文即可。

有关伊尹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主要影响的问题,首先要正确的归纳出伊尹的改革的内容,然后再依据其内容对其影响进行归纳整理。

(2)第二问,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伊尹的改革进行全面评价。

这个问题可以依据前一问题的答案来深入分析,并且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改革的积极意义在前一问题的答案中有所体现,但这次改革也有其消极作用,这个消极作用是由于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课程小结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