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420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docx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六实验与探究

[考纲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1.教材涉及的科学史汇总

(1)细胞学说的建立

①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②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③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④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

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膜通透性进行实验——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③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酶的发现过程

①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②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③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④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4)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①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③英格豪斯——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④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⑤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⑥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⑦卡尔文——用14C标记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4CO2→14C3→(14CH2O)]。

(5)遗传规律的发现史

①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遗传的两大基本遗传规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②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差异)。

③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作遗传材料)。

④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6)遗传本质的发现史

①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③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克里克还提出中心法则:

)。

⑤富兰克林——DNA衍射图谱。

⑥查哥夫——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胞嘧啶(C)的量=鸟嘌呤(G)的量。

(7)生物进化的发现史

①拉马克——第一个提出进化学说(中心思想: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四个要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发现史

①贝尔纳——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

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②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

③沃泰默——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经调节。

④斯他林和贝利斯——促胰液素可存在“化学调节”(并命名该调节物为“激素”)。

⑤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但对失去促胰液素的发现深表遗憾。

(9)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①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验证金丝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②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④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0)生态学的发现史

①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②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两大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2.教材中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假说—演绎法——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以白眼雄果蝇为材料),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证明,温特生长素的发现实验。

(2)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创立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达尔文提出植物向光性假说。

(4)模型构建法——构建细胞亚显微结构物理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构建光合作用、种群特征、细胞分裂等概念模型,构建种群增长两种数学模型(公式、“J”型与“S”型曲线),构建减数分裂、血糖调节过程物理模型。

(5)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观察染色体变异等。

(6)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

(7)对比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比较,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酶作用特性相关的实验。

(8)密度梯度离心法——用15N标记DNA,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重带、轻带、中带等)。

(9)细胞染色法——活细胞染色(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碘染色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死细胞染色(醋酸洋红液、龙胆紫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10)荧光标记法——细胞融合实验;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

(1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泌蛋白的形成;光合作用H218O、C18O2探究O2中放射性;14CO2→14C3→(14CH2O);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35S);基因诊断等。

(12)纸层析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3)浓度梯度设置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14)样方法——估算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昆虫卵)等的种群密度。

(15)标志重捕法——估算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

(16)黑光灯诱捕法——有趋光性的昆虫。

(17)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8)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遗传病——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

(20)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病——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1)遗传杂交法(包括正交、反交、测交、自交、回交等)——确定显隐性、基因位置、遵循的遗传规律。

(22)横缢法、切割法、嫁接法、核移植法——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23)暗盒开孔法、云母片插入法、旋转法、遮盖法等——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24)系谱图分析法——确定遗传病类型。

3.教材实验中药品的作用

(1)酒精

比较项目

实验

作用

50%的酒精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脂肪鉴定中洗去浮色

75%的酒精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用于杀菌消毒

无水乙醇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95%的酒精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

鉴定光合作用产物(淀粉)

脱色

(2)盐酸

实验名称

浓度

作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

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探究pH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

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

改变pH,提供酸性环境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即解离

(3)NaOH溶液

①在鉴定组织中蛋白质的存在时,0.1g·mL-1的NaOH溶液作为双缩脲试剂的成分之一,为该实验提供碱性环境。

②在鉴定组织中还原糖的存在时,0.1g·mL-1的NaOH溶液作为斐林试剂的成分之一。

③在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吸收装置中的CO2,以保证装置中没有CO2存在。

④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pH)时,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来调节pH。

(4)其他常用试剂

试剂名称

作用

实验

0.3g·mL-1蔗糖溶液

使植物细胞刚好发生质壁分离且对细胞无伤害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层析液

溶解并分离色素

绿叶中色素的分离

二氧化硅(石英砂)

使研磨充分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碳酸钙

防止色素被破坏

 

1.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

2.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

3.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

4.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

5.在显微镜下,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

6.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

7.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

8.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9.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和酶活性变化的规律(  )

10.“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特定物质分子与基因结合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二者采用了相似的核心技术(  )

11.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

12.荷兰科学家温特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

1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

14.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

15.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正确的做法是随机取样后,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几乎不含有DNA和RNA。

3.在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中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原因是动物的睾丸和植物的雄蕊中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卵巢和雌蕊中产生的雌配子,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且卵巢和雌蕊中的减数分裂是不连续的。

考点一 考纲实验

1.显微观察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观察线粒体、叶绿体实验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一定用活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用活或死细胞;其余考纲中规定的观察类实验用死细胞。

②解离≠水解,前者用盐酸和酒精等量混合,处理的目的是使细胞彼此分离开,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涉及;后者用盐酸处理,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在观察DNA和RNA分布实验中涉及。

两者在染色前都需要用水漂洗或冲洗,避免影响染色。

③不需染色直接观察的实验:

观察叶绿体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④观察减数分裂用蝗虫的固定装片,不需制片。

⑤显微观察类实验要先制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

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的鉴定);压片法(把材料压成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⑥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⑦洋葱在实验中的“一材多用”

取材部位

实验名称

取材原因

鳞片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外表皮细胞含紫色大液泡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较大,外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内表皮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内表皮细胞近于无色

管状叶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色素含量多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材料易得,且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易于观察染色体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材料易得,且低温(4℃)下根尖也能分裂生长,诱导染色体变异率较高

 

2.鉴定提取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在显色实验(如物质检测)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②物质鉴定实验中,一般不设置对照实验,若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③可溶性还原糖检测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作为实验材料,因它们不含还原糖。

④反应物颜色深浅与所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明显。

⑤还原糖的检验若出现砖红色沉淀,结论只能说溶液中有还原糖存在,但不能证明具体是哪种还原糖,同理蛋白质的鉴定若出现紫色,也不能证明胰岛素或淀粉酶是否存在。

⑥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实验原理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双缩脲试剂鉴定对象为—CO—NH—,故可检验蛋白质、多肽及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鉴定氨基酸;先加入A液(NaOH)创造碱性条件,再滴加B液(CuSO4)4滴,不能过量。

⑦关于颜色反应的实验

颜色

原理

①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苏丹Ⅳ染液→红色;

③RNA+吡罗红染液→红色;

④染色体(质)+醋酸洋红液→红色;

⑤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①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②叶绿体中色素分离中的滤纸条: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绿

①DNA+甲基绿溶液→绿色;

②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③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灰绿色;

④叶绿体中色素分离中的滤纸条:

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

①淀粉+碘液→蓝色;

②DNA+二苯胺试剂

蓝色

①染色体(质)+龙胆紫溶液→紫色;

②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③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探究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任何渗透装置,隔着半透膜(玻璃纸、细胞膜、原生质层),水分子都是双向移动的,只是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两个方向水分子移动的速率不同而已。

②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时,至少分三组,其中一组为最适条件下进行,且注意不能将酶与底物混合后再控制条件。

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

a.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先加热煮沸(杀死里面的微生物、除去溶液中的氧气),等冷却(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后再加入食用酵母菌;b.无氧条件时,酵母菌培养液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以保证检测到的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

④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所设组别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外,还要增加一组用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

⑤探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以确保计数准确,减少误差;b.该探究不需要设置对照,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c.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调查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调查方法:

取样调查法。

可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对象选用不同的取样方法。

②调查选材:

为使实验获得成功,常选用一些容易调查的对象,如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选择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蚜虫、昆虫卵、跳蝻和蚯蚓等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随机抽样调查,且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展开调查。

③随机调查:

调查的随机性决定了调查的准确性,所以应做到无区别对待调查对象,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考向一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原理分析

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解析 红色花瓣是由液泡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项正确;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接近无色,两者之间有颜色差异,因此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该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因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较多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实验现象,D项正确。

2.(2019·广西梧州2月联考)下列实验材料的选择理由不合理的是(  )

A.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椭球形叶绿体

B.比较H2O2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选择肝脏研磨液的理由是含有过氧化氢酶

C.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选择酵母菌的理由是它属于兼性厌氧菌

D.孟德尔选择豌豆的理由之一是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答案 A

解析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条带状叶绿体,A项错误;比较H2O2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选择肝脏研磨液的理由是其含过氧化氢酶,B项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因此酵母菌可以作为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材料,C项正确;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因此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D项正确。

考向二 实验步骤和技术方法分析

3.(2019·湖南株洲质检)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差速离心法:

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B.模型构建: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C.同位素标记法: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对比实验: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答案 A

解析 利用差速离心法可分离不同大小的多种细胞器,但不能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需要利用纸层析法,A项错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利用了数学模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利用了物理模型,B项正确;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二者均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项正确;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不通入空气的装置和通入空气的装置都属于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D项正确。

4.(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一调)生物学研究用到多种科学方法。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细胞沉到底部

B.利用模型建构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无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C.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类比推理法

D.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将标记的18O2供小球藻利用,最终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答案 C

解析 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滴加样液后不能立即计数,应让样液沿盖玻片边缘缓慢渗入计数室内,并让酵母菌细胞沉到底部,A项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无需设置空白对照实验,但是需要重复实验,B项错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模拟实验中,大小不同的三个琼脂块相当于不同大小的细胞,NaOH在琼脂块中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的比值相当于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该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类比推理法,C项正确;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将标记的C18O2供小球藻利用,最终发现了暗反应过程,即卡尔文循环,D项错误。

5.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

B.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C.将精原细胞中某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该细胞正常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50%

D.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14CO2

答案 C

解析 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含有18O标记的H2O,若含有18O标记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则能生成含18O标记的CO2,A项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只要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的时候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的甲硫氨酸,就会出现放射性,B项正确;将精原细胞中某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当其进行DNA的半保留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所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只有一个精细胞含有15N,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25%,C项错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14C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当其进行细胞呼吸时,(14CH2O)中的14C可转移到CO2中,D项正确。

考向三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6.(2019·福州质检)以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正确的是(  )

A.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完全复原后,细胞不再吸水,说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一致

B.动物脂肪细胞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能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微滴,说明脂肪细胞代谢旺盛

C.层析分离结果显示在相邻色素带之间,叶绿素a与叶黄素间距最大,说明相邻色素间,此二者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最大

D.低温处理的洋葱根尖制成装片,高倍镜下观察分裂期细胞,均看不到纺锤体,说明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发生质壁分离后完全复原的细胞,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细胞吸水量受到限制,其细胞液浓度不一定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A项错误;动物脂肪细胞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细胞已被破坏,能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微滴,但不能说明脂肪细胞代谢旺盛,B项错误;色素条带间距大,说明两种色素的溶解度差异大,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相差大,C项正确;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纺锤体高倍镜下观察不到,D项错误。

7.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  )

A.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含量

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

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

D.从静置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

答案 C

解析 可溶性还原糖易溶于水,研磨与过滤操作,不会影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检测,A项不符合题意;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会使结果偏大,B项不符合题意;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