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54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人际交往障碍Word下载.docx

有的人则言辞迂纳,词不达意。

有的人对言语的刺激反应敏捷,不仅善解他人之意,还能听出弦外之音;

有的人则反应迟钝,往往误解他人之意。

显然,不善言辞及对言语刺激的反应呆板会成为人际沟通的障碍。

现代心里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各种语言中枢,例如,言语运动中枢、阅读理解中枢、书写中枢等,这些中枢分管相应的语言活动。

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大脑神经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有可能使人们在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语言理解及反应能力)方面形成差别。

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交际能力。

古人就非常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

古希腊的智者派就是以雄辩著称,他们向人们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以及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他们那时所称的辩证法是指从对立意见中发现真理的方法)。

中国在这方面的事例更多。

“晏子使楚”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

晏子被人们当做能言善辩的化身。

今天,我们要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知觉与归因。

在社会知觉与归因层次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重要的名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向他人展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硬件完备,即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否则就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即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离别时的情景;

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近因效应的一种表现。

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对某个人有了好感后,往往就忽视了他的缺点,甚至他的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

俗话说: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相恋,双方看到对方的都是优点,这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很难分辨出好于怀,真与伪,也很容易被人利用。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识,这就是设防心理。

(4)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你会不时地产生防范心理;

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

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破别人夺走你的秘密。

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3、互动。

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

比如,素不相识的小李和老谭在学术会议上相遇,通过沟通(双方自我介绍),小李得知老谭是大学教授,老谭知道小李是某大学学生。

双方进行了正确的社会知觉和归因之后,各自得出结论:

小李相信老谭确实是大学教授,因而肃然起敬;

老谭也认为小李确是某大学学生,颇有爱才之意。

交往至此,他们本可以顺利地进入第三层次——互动。

但此时可能出现自我意识障碍,小李可能觉得自己与大学教授相比显得渺小,难以与老谭产生共鸣,而老谭也可能因自视清高而拒绝与小李互动。

因此,小李和老谭虽然进行了交往,却未能产生互动。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当前主观状态的确认。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

(1)存在意识,即指人能够对自身的存在有一个现实而又确切的体会,而不是虚无不实的。

(2)能动性意识,即指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其本人而不是受他人的支配和控制。

(3)统一性意识,即指人能够意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我,而不是在不同时间内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我。

(4)统一意识,即指在同一时间内,自己是一个单一的人,同样又是一个独立的人。

(5)界限意识,即指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并且体验到自己与他人或他物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以上诸方面中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个体对自身当前的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我和既往的我的区别,以及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

总之,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

(二)心理障碍及其类型

1、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心理障碍是对刺激的反应的异常表现,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有:

(1)不协调性。

即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例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或退缩);

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

(2)针对性。

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3)损害较大。

心理障碍对人的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例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解决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2、心理障碍的类型。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但在人们的实际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

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

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则具有以下特点:

自私、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强、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

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古话说得好:

“人贵有自知之名。

”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错误的自我评价中,对交往障碍最大的莫过于自负、嫉妒、多疑、干涉和敌视。

(1)自负。

即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目中无人。

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

另外,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这种过分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嫉妒。

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指出:

“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里,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

”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和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消极心态。

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嫉恨心理;

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

正如黑格尔所说: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嫉妒的特点是:

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

对待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

潜隐性——大多数嫉妒心理潜伏较深,行为时也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是友谊之树的蛀虫。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

“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能使你陷入迷茫,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主观设定他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再从生活中寻找证据。

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内心获得快乐和满足,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

反之,他们就会产生受挫感和自卑感。

(4)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都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都需要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

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为乐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5)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合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

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他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6)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具有这一心理障碍的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自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二、心理品质与心理障碍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我们前面对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所作的动态分析基本上是在心里过程的范围内进行的。

现在所要进行的静态分析,则主要从人的个性心理入手。

国内外心理学家都认为,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性结构(或人格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大子结构。

个性心理特征是由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要素组成,而个性倾向性则包括人的价值心理、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价值心理

价值心理一旦形成,便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起着指导、调节作用。

如果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心理,便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负疚感和自责感。

正确的价值心理有利于人际交往,而不正确的价值心理则会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到转型期中国人价值取向变化所呈现的趋势。

1、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变化。

转型时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有,从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转变,从他人导向向自我导向的转变,从义务导向向利益导向的转变,从集体取向向个人取向的转变以及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从静态结构分析,按照传统——现代二元分析架构,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现代价值取向高于传统价值取向;

按照政治——经济——知识——情感四元分析架构,转型时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情感第一,认识第二、经济第三、政治第四的价值选择,组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感性文化价值体系;

按照传统——评价——人文——器具四元分析架构,转型时期中国人又表现为人文价值第一、传统价值第二、器具价值第三、评价价值第四的先后顺序。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中国人在价值选择上的优先权是不同的。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但心理承受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加强的,关键在于要让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对自己负起责任。

2、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在心里上逐渐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日益增强。

随着人们主观感知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增强。

但是,当主观感知的压力和实际压力接近一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发生迟钝和蜕变,因此,把握改革力度和发展的速度,使他们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不超出国人所能容忍的极限,依然是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的。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一方面可以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中找到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上找到原因。

信仰在转型时期的解构造成了一部分中国人的信仰真空状态,使各种拜物教和泛神教乘虚而入,引发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叛逆倾向。

因此,兴道德、讲法治、谈人文是治理社会郁闷、扫除人气萎靡的良方。

3、中国的问题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在国际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的时期,我们还要把弘扬现代性作为第一要务,这说明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时间差距是何其巨大。

从文化观念上说,我们与国际社会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这就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努力奋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必然所在。

(二)兴趣

1、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反映一个人行为指向特征的个性心理指标,它把人的行为引向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兴趣太窄容易成为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什么都不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自然不易与人接近,也不易与人产生共鸣。

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亦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1)兴趣能够使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兴趣往往能够使人提出很多问题,促使人们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兴趣能够使人有热情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具有兴趣的领域,人们的认识往往较多,而且也相对不容易茫然。

(2)兴趣能够使人集中注意力。

注意的概念在心理学界有着不同的界定,著名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注意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知觉的集中;

二是指一般的警觉功能。

注意的特征有三个基本维度:

一是注意的广度;

二是注意的稳定性;

三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集中主要是针对注意的稳定性而言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相对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注意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并完成的前提。

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他总是伴随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始终,外部的一切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以后才能进入人的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是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

”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同时,兴趣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

(3)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

兴趣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兴趣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能够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很容易地从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兴趣让人不容易疲倦,使人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三、能力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也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属于一般能力,它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与认识和创造活动密切联系,保证人们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并运用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

节奏感、色彩辨别能力等则属于特殊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

各种能力并不是简单地并列存在,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在活动中,各种能力在质的方面的结合称为才能。

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而社交能力也是一种特殊能力,是由观察力、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组成的,一个人如果缺少这种能力,便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2、制约能力发展的因素。

制约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两方面:

素质以及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

(1)素质。

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

双目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方面的能力,生来聋哑的人难以发展音乐方面的能力。

素质本身并不是能力,也不能现成地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能够提供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素质与能力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在素质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能力,同一种能力也可以在不同素质基础上形成,这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条件。

即使在某种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可以通过机能补偿的作用使有关能力发展起来。

(2)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

许多研究表明,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能力的提高。

儿童营养状况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它在早期阶段有很快的变化,而且对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此外,人的能力还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气质

1、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以及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敏感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气质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的含义相近。

气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

气质的特点一般是通过人处理问题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2、气质的类型。

气质可分四种类型:

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抑制型)。

传统气质学说用体液来解释气质的类型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观察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

(1)多血质。

多血质属于活泼型,主要表现是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等。

(2)胆汁质。

胆汁质属于兴奋型,主要表现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

(3)粘液质。

粘液质属于安静型,主要表现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

(4)抑郁质。

抑郁质属于抑制型,主要表现是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种气质类型。

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曾被许多学者采纳,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人的气质类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测定,但属于某一种类型的人很少,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即混合型,如胆汁——多血质、多血质——粘液质等。

3、气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意义。

人的气质对行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人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训干部、选拔人才和社会分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质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但可以影响活动的效率。

如果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考虑到这一点,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学习效率。

人的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在评定人的气质时,不能认为一种气质类型是好的,另一种气质类型就是坏的。

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可能具有消极的意义。

如胆汁质的人可成为积极、热情的人,也可能发展成任性、粗暴、易发脾气的人。

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工作能力强,易适应新的环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容易转移,无恒心。

抑郁质的人在工作中忍受能力差,容易感到疲劳,但感情比较细腻,做事审慎小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气质不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可以自觉地去调节和控制。

(五)性格

在中国,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性习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了较大的差别。

比他晚一个多世纪的孟子也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环境与教育培植善性,而不使之泯灭,并发展成“仁、义、礼、智”。

相反,比孟子稍晚些的旬况则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环境与教育去恶育善。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人们性格的影响。

在西方。

较早研究性格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奥夫拉斯塔,他广泛论述了人的个别特征。

此后,弗洛伊的、荣格、奥尔波特以及卡特尔等都对性格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使性格心理学日臻完善。

1、性格的定义。

广义的性格是指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提奥夫拉斯塔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三十多种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是根据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很明显的特征标志加以描述的,如“伪装”、“谄媚”、“枯燥无味的讲述者”等。

科学心理学中的性格是取其狭义的含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并非人的所有个别特点都是性格特征,像视觉敏锐、记忆迅速、智慧深邃等一些个别心理特点就被排斥在性格特征之外。

假如我们要给狭义的性格下定义的话,那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表现的方式。

性格表现既包括行为的方式,又包括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方式。

这些心理特征在类似的情境中不断出现,有一定的稳定性以至习惯化,这便形成了人们独特的性格。

如林黛玉的行为总是受到她的那种冷漠的情感、孤傲的个性、多愁善感而又自卑的弱型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在大多数场合总是有伤感、孤疑、嫉妒、冷漠而缺乏自信等行为表现。

习惯化的心理风貌就是性格,那种偶然的情境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

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性格不仅与气质、智力(综合性能力)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性格还具有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

情感、情绪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状态如果成为经常影响人的活动或受人控制的稳定的特点,就可被视为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