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767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ocx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市**区祥福中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风雨,四十个春秋。

毗河之畔的祥福中学,立足农村,锐意进取,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创品牌特色之道、构建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一名祥中人面临的新课题。

通过对学校过去多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教学心得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我们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团队和许多学生自治组织,如毗河浪环保队,值周班级,团队学生会等,让同学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在此基础上,各班实践以4人小组的班级自主管理新模式,解放了班主任,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真正成为了成长的主人。

既然学校班级管理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主管理,那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上能主动学习,让团队力量破解学生学习困难呢?

2011年学校聚焦课堂,反复研讨,决定以专业发展组为基本组织,将“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三、二、四”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推广。

2、基于现代教育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和解决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体现。

但学生往往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组织(小组),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没有正确的引导,这一目标实难达到。

因此,如何培养小组学生协调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3、基于学校科研课题深化的需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长期影响,教学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是较普遍。

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重,教学效率低下。

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团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

虽然,我校确立了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先后在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这些课题研究仅从教师单一的学科教学角度进行了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网络,让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置身于团队的帮助之下更好的发展。

特别在教学的“导”(即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学生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的研究还是很滞后。

我们希望在现代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将学校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情况,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最终确立了《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科研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小组是指基本组织单位。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管理和组织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

而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

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小组管理、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性的过程。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培养熟练的技能和科学素养。

小组管理下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小组的构建和评价”的策略和方式。

2、通过研究,探索出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式。

3、通过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策略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1)集体动力理论

集体动力的研究为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启示。

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

在合作性交往团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碰撞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产生自重自尊的情感。

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这为小组内的每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相互勉励、相互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是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

在动机主义者看来,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3)认知理论

认知观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它认为,由于与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相关的原因,学生间相互作用本身便可以提高学业成绩。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组。

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4)自控论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满足主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柯尔曾指出,青少年学生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于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人物,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感、从众心理和得到表现的渴望能从中得到满足。

他们需要同伴的接纳、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

(5)社会凝聚力的理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

实质上,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它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

社会凝聚力的观点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

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组加工活动或小组自我评议活动。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政策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指出:

“教学过程是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现实依据

(1)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校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多的承袭着传统教学的特点。

在课堂上,教师用非直观手段对教材作信息报导式阐述,学生需仔细听讲并领会教师的讲解,通过记忆、模仿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

学生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的思考活动,回答问题也是学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成绩居于中下等的学生中,常出现“上课听,下课丢,做就乱”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向全体学生,实现:

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我校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调查显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教学控制主要来自于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未能参与控制,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②“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驱使下进行学习,没有或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亲身体验。

③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出来,教师获得的常是延时的反馈信息,不便于调控教学。

④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和优化,甚至于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好,对于自学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欢迎,被动内化知识现象严重,说明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学法指导上重视不够。

⑤对学习中问题的调查:

有4%的学生怕学习任务;有54%的学生不怕但不愿主动学习,其余学生做得很好;同意由教师做答案的最后的仲裁者的占69%。

这说明学生对合作学习及解决问题这一认识差距还很大。

(2)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却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先后进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研究”、“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

各级教研组均有自己的小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服务于教学,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我们更希望在新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即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小组成员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进行广泛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从而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级1班、2班、5班、11班

2013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10班

2014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2015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2016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中通过调查、比较,不断总结、改进,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

1、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

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研究前期,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做好思想与理论上的准备。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学校教育科研全书》等有关著作、文章和政策。

2、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在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研究措施,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建立健全机构,讨论、修订并通过研究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1年5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申请立项、修改方案、申请课题开题。

1、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运作方案,提高科研意识,明确实验意义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

2、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共同参与。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3年5月):

组织实施阶段

1、开设观摩课、研究课,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

2、研究分前后两个阶段:

2011年9月—2012年6月为第一阶段,进行中期阶段性总结;2012年9月—2013年5月为第二阶段,在总结第一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实验。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编印相关信息材料。

第三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汇编课题实验的相关资料。

2、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报请上级单位对本课题进行检测、评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班级小组构建及运作”的设计研究。

祥福中学在2011年作出决定,以专业发展组为基本组织,将“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三、二、四”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推广。

其中作为“二”(两个基础,即问题导学和小组模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重中之重,能否成功构建小组并正常运作,是课改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小组模式是指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让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加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生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小组模式的构建。

(1)、小组的组成。

将全班学生按成绩、能力、表现等分为6个层次,班主任在第一层次中确定每个小组的1号组长(常务组长,全权负责小组管理),1号组长在第二层次中选出2号组员,两人再商量选出3号组员,依此类推,选出4-6号组员。

在分组中要考虑男女生的比例、身高、个性的差异等,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小组的座位编排。

组内座位原则上按编号相邻的同学对坐,即采用1、2号对坐,3、4号对坐,5、6对坐,形成一个方桌会议的样子,便于同层次的一起探讨,低一层次的同学方便请教。

当然,也可以按传统方法前后排安排座位。

组与组的座位每两周作一次调整,优秀小组与进步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其他组根据得分高低依次选择。

(3)、小组的岗位设置。

小组6人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人的学习及工作能力、专长等情况选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以后再增理化等组长)、清洁组长、文化组长、记录组长等,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组长的职责。

常务组长是小组的全权负责人,是核心人物,主要负责本小组的纪律管理、整体协调等(可兼任一到两门学科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日常表现进行考评;对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带领全组争创优秀小组、进步小组。

记录组长的职责是记录本小组的个人展示得分、常规得分并统计小组一周得分,交叉核查其它小组得分;学科组长负责组织该科的组内交流、展示安排,对学科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评价、统计、收发作业本等;清洁组长负责小组清洁的安排,组织打扫;文化组长负责小组的文体活动、环境美化等。

2、小组模式的运作。

(1)、小组的调整。

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组与组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做出调整。

一是组内调整,将组内爱说话的,臭味相投的人分开。

二是平衡各组之间的差异,对太弱、太强的组进行调整。

三是对个别组长进行调换或民主重选,或根据其能力重新任职。

(2)、小组的展示。

小组展示的两个原则:

一是公平原则,即要给予每个小组相同的机会,如按小组顺序依次安排展示,转完一轮后才进入第二轮;二是竞争原则,在公平的基础上,也应该让小组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机会,如一轮展示完后,再抛出一两道更有挑战性,更需创造力的问题,让各小组来争取这个机会。

A、组内展示(小展示)。

①、组长检查组员独学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及时间,可以批改,可以只检查完成情况,然后评出等级ABCD)。

②、组长组织组员对学(可AA、BB、CC分层交流,可A→B、B→C分层指导,也可全组同时交流)。

③、组长组织组员对共同的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如还不能解决的,作为小组的疑惑收集起来并及时反馈给老师或用于小组疑惑环节展示时用。

B、班内展示(大展示)。

①、科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配展示任务到各小组。

②、小组作展示准备:

内容准备、人员安排等。

③、小组展示。

可由一人主讲(一般为3号、4号,根据难易程度也可由其他组员讲解),一人助讲(一般为1号或2号,协助组织教学,收集反馈信息等)。

④、小组评价。

根据班级相关评价标准,对小组展示的效果进行打分(1—5分),并简要陈述理由(原则上由越差的学生来主讲的,效果相近的情况下,得分越高,反之亦然)。

⑤、追问提升。

此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对学生无法深入的知识适时、适度追问,对规律性的、实质性的知识、事理进行归纳、提升。

⑥、展示结束后,各小组对组员导学案答案修订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出评价(同样按ABCD给出等级)。

(3)、组员的个人展示及评价。

组员的个人展示是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争取到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个人展示可记为小组得分,每展示一次得一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

班级小组建设完成后,在运作中还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小组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度的奖励,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小组的评价。

小组的评价要做到标准统一,评价有据。

具体做法:

①、明确任务。

导学案预习反馈中的预习作业的订正,合作探究中各种疑难的展示、回答,形成提升的成果的展示,课后作业的订正等等,都可依次交给各小组去展示。

②、及时点评。

教师要对学生展示的情况及时、具体的进行点评,如语言是否简明、声音是否宏亮、答案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讲解是否清楚、板书是否工整规范等。

③、评分标准。

对小组展示按4、3、2、1的分值给予评分,对回答得特别好的,可以特色加分1分,所以最高分可以为5分。

④、做好记录。

小组的评价分可以写在专门的地方,也促使各组知已知彼,加强竞争。

小组得分将是评选优秀小组的重要参照数据。

2、小组的激励。

(1)评选优秀小组。

①、班级优秀小组的评选。

班级优秀小组每周评一次,评出1—3个优秀小组,1—2个进步小组。

②、年级优秀小组的评选。

年级优秀小组每学月评一次,年级在各班所评优秀小组中选出每学月评优次数多,教师评价高的小组作为年级优秀小组。

③、学校优秀小组的评选。

学校优秀小组每半期评一次,方法与年级评优相同。

(2)、优秀小组的奖励。

①、加操行分。

被评为优秀小组的每个组员都要加操行分,班级优秀小组加5分,年级加10分,校级加15分。

②、对优秀小组设置标志牌,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评为年级、校级优秀小组的同学,要在年级、校级集会上予以表彰,发奖状、奖品等。

③、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在小组座位调整时享有优先选择权。

④、小组评优将影响个人评优,它成为以后评选“三好、优干、团员”的重要参照。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各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运用有一个载体,即由全体任课教师编写的各科导学案,将导学案与教材有机结合,分设四个板块:

模块一预习反馈、模块二合作探究、模块三形成提升、模块四小结评价,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这四个模块为基础,研究出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研究出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1、模块一:

预习反馈(10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5分钟)

(2)组内订证(3分钟)

(3)教师导学(2分钟)

每组组内要求:

1号组织并收集问题、2号主讲、其他组员作好记录

教学策略:

A、该模块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尽量在课前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批改、查阅或了解。

才能体现小组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B、前两步可合二为一,形式可以多样(如:

组内交流·组内订证;组内交流·组间质疑;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C、教师导学是该模块的核心和灵魂,能否让学生在预习学习和交流学习后上升一个层次的关键,充分体现理科的特点,也是对学生预习结果的升华,更是课堂教学的“导”的功能和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突破的问题、知识得到解决的体现。

2、模块二:

合作探究(20分钟左右)

(1)独立探究(10分钟)

(2)小组内部答疑(2分钟)

(3)展示(8分钟)

教学策略:

A、该模块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探究任务

B、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展示中要读重点、讲理由、现过程。

C、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关键内容时进行强调,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作出评价。

3、模块三:

形成提升(8分钟左右)

教学策略:

A、独立完成,统一订证

B、这几个模块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全体学生。

C、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4、模块四:

小结评价(2分钟左右)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导学案编写的研究。

1、关于“三、二、四”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内涵。

(1)、“三自理念”,既:

“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二个核心”,既:

“小组合作、先学后教”。

(3)、“四个模块”,既:

“预习反馈、合作探究、形成提升、小结评价”。

2、关于课程教学四环节与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教学模块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

备注

预习反馈

1、课前独立完成教材阅读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

2、收集小组问题并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3、小组个别问题由小组成员帮助解决。

4、小组安排汇报

1、充分利用自习课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

2、6—10分钟课堂小组展示

1、引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2、组织小组展示

3、追问(预设学生可能出现问题,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