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94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上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音乐教案.docx

《四上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音乐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上音乐教案.docx

四上音乐教案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歌曲:

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导学: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

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

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

  如:

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

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讨论: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2、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

  3、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

板书:

《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

它们的情绪怎样?

(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

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

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

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

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

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

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后记:

第五单元故乡的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导学: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

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

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学生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鼓励学生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

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

高低声部分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

//Www.Lspjy.cOm原文地址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导学: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

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

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

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

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部分。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

  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表演。

教后记:

第六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唱好变音唱好变音,注意音的准确性

  导学:

  一、导入:

  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有什么感受?

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听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二、欣赏:

完整的欣赏全曲,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介绍歌曲:

歌曲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小主人公在美丽的、恬静的夜晚,听妈妈在场院里给他们讲故事的幸福场景。

第二部分叙述了妈妈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公。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所以,歌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1、歌曲:

  教师弹奏乐段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随琴轻声的哼唱,体会歌曲的感情。

  第二乐段进行欣赏,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演唱形式的听辨,每一乐段的演唱形式不同,为什么,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

这是与歌曲所表达的情绪紧密联系的。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复听全曲,要求学生说出全曲中有那些重复的旋律,或者乐段。

  全体演唱,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

  完整复听全曲。

说说歌曲中哪是重复出现的?

完成听听想想。

  五、小结:

每个人将今天的感受写下来,最好能写成日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导学:

  

(一)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引人新课。

  1、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引入新课。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鹅妈妈组曲》,用音乐叙述了鹅妈妈讲的5个故事,今天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两个故事。

鹅妈妈讲了两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同学们听音乐之后回答。

  3、这两首乐《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

请学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

为什么?

教师可根据情况再次播放音乐。

  

(二)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有谁知道童话《小拇指的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拉威尔创作的乐曲《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些什么?

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说乐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

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三)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剧《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

听音乐,正确地回答。

  2、这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举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出这种乐器属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Www.Lspjy.cOm原文地址

  4、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教师结合上堂课内容总结本课。

  1、齐唱或独唱,或两种表演形式结合的方式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结合本堂课欣赏的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说说作为叙事性音乐,上堂课演唱的《听妈好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这堂课欣赏的乐曲,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别。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导学: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引人新课。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

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

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

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

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产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战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导学: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洋娃娃的梦》。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听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

  (四)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四项内容(五个故事),结束全课。

  教后记:

欣赏乐曲是富有想象力,学生愿意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秧歌舞》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通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

  导学:

  1、导入:

教师播放录像《民间秧田队》

  提问:

他们在做什么?

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

它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

  2、揭示课题。

  3、初听歌曲:

提问:

歌曲的情绪?

  4、记忆歌曲旋律:

歌曲可以分成几句?

  5、学唱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歌谱。

  6、教师指导学习:

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7、学习歌词:

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8、学习锣鼓点:

提问:

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现锣鼓?

  9、出示节奏谱:

小组学习,分组进择乐器先节奏谱练习。

  10、课后拓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选一个项目(舞蹈、乐器、歌曲)进行研究性学习。

舞蹈组:

学习基本秧歌舞步,创编一个简单的舞蹈组合。

唱歌组:

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秧歌资料(文字或音响)。

乐器组:

创编或演奏秧歌锣鼓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歌曲《秧歌舞》,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

  导学:

  1、导入:

播放回曲《秧歌舞》

  2、唱歌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同学。

  3、乐器小组汇报:

  用学会的乐器演奏歌曲。

  用锣鼓为秧歌伴舞,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学生创编的新节奏型。

  学生在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4、舞蹈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

  全体学生在舞蹈小组的组织下,一拍一动学习秧歌步,并能够在歌曲《秧歌舞》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舞蹈小组表演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这具:

手绢、扇子)

  5、学生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表演唱《秧歌舞》。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

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导学:

  1、导入:

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

  提间:

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

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

  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

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Www.Lspjy.cOm原文地址

  3、介绍乐曲名称: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

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

“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

  掌握5/4的节拍特点:

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

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

  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

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

(14次)

  8、分段欣赏:

  ①第一部分:

主题出现几次?

每一次有什么变化?

(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

主题出现几次?

音色有什么变化?

  ③第三部分:

主题出现几次?

速度有什么变化?

  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11、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

嗨嗨)。

  12、课外拓展:

收集典型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料,学习一种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这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各民族的歌曲创编简单的民族舞蹈,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导学:

  1、导入:

欢快优美的舞蹈《爱我中华》为这节课拉开序幕。

  提问:

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的这段舞蹈中出现了那些少数民族吗?

  汉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民族歌曲擂台赛:

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复习所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3、自学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

  以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及多元的文化。

  蒙古族舞蹈大多雄壮有力、朴实奔放;维吾尔族舞蹈利落轻快、婀娜多姿;傣族的舞蹈动作细腻、优美抒情;藏族舞蹈气势磅、技巧性很强;汉族的舞蹈更是种类繁多、争奇斗艳。

  4、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舞蹈基础为民族歌曲进行即兴的歌舞创编活动。

  ①根据《金孔雀轻轻的跳》歌曲创编傣族的舞蹈。

  ②根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歌曲创编藏族的舞蹈。

  ③根据《草原赞歌》歌曲创编蒙古族的舞蹈。

  ④根据《过新年》歌曲创编汉族的舞蹈。

  ⑤根据《娃哈哈》歌曲创编维吾尔族的舞蹈。

  5、学生汇报展示他们创编的节目〔有条件的学校提供简单的服装道具〕

教后记:

第八单元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并能在歌声和面部表情中表现出来。

  2、歌声整齐,吐字清晰灵巧,合唱初步和谐。

  3、背唱这首歌曲。

  导学:

  1、导入

  教师介绍本单元名称《八音盒》的意义,先介绍八音盒(最好能找到八音盒的实物),再讲述本单元取名八音盒的含义。

  雪橇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不居住在北方的人们很难体会乘坐雪橇滑行的乐趣,但我们又确实都了解雪橇,这大多是从影视中见过的,同学们知道雪橇有什么用途吗(学生议论)。

对!

雪橇最初是在雪地里运送物资的,后来主要是供旅游者娱乐和用于体育比赛了。

同学们知通雪橇是用什么拉的吗(学生们议论)。

对!

一般都是用马或狗来拉的。

在少数地方也有用牦牛拉的(主要是运输物资)。

在这首歌曲中雪橇是用马拉的,马的脖子上还系着铃呢,雪橇上乘着欢乐的孩子们,他们迎着大风雪,扬鞭唱歌,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勇敢、自信、乐观的精神,要更加热爱音乐、热爱歌唱、热爱生活、乐观自信,这就是我们能不能唱好这首歌的前提。

  2、播放范唱录音(合唱)。

学生随录音轻轻唱歌词,注意第2、4、6小节中弱起的词句。

  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3、完全采用听唱法来学习合唱是很困难的,效果也不会好,因为学生们很难从两个声部中分辨出第二声部来,大多跟着第一声部跑。

所以教师在教唱第二乐段(合唱部分)时须重点教唱第二声部,在基础较好的班级中,可以先教歌谱,再教歌词。

  在教唱过程中,顺带学习反复跨越记号。

还应注意用1=D的调高,不要用l=F。

  4、再次欣赏歌曲的范唱,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合声部分,并努力向录音里的效果靠拢。

  5、整体练习、逐步做到感情投入,表情愉快,吐字清晰、合唱和谐,并能初步背唱。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乐趣、更加热爱音乐。

  2、在欣赏器乐曲的过程中能逐步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3、通过模仿学习创编,培育求新求异思维,对创编感到兴趣。

  导学:

  1、导入

  本节课我们要欣赏两首非常好听、非常生动形象的器乐曲。

欣赏器乐曲,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了,大家要继续努力、器乐曲没有歌词,全都靠音乐本身来表现它所叙述的内容,这就给了我们广泛的联想、想象的空间,但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已经结了我们不少“信息”,例如旋律、节奏、速度、音区、节拍等都与所表现的内容有关。

就速度来说,表现兴奋热烈的音乐一般都要快些,就节奏来说,表现深沉、思考的音乐一般都要疏些。

例如下例a与b,a显然更适合表现深沉、思考的情绪,而b的节奏过密,更擅于表现欢快或紧张的情绪了:

  下面我们来开始欣赏,欣赏时要静心地听,积极地想,还要注意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有些什么特点,经常坚持这样来欣赏音乐,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