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019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8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章节汇集

第一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史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个核心因素)

 2、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发生的现象。

3、小学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4、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1)应用任务: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5、奥苏伯尔:

1957年“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实验(自然实验);布鲁纳:

1960年“课程改革论”;苏联阿格法诺夫“拾柴火”(自然实验)。

6、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提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系统性原则:

也叫做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3)教育性原则(简答P16):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7、心理实验法:

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特点:

精确易于重复检验。

8、教育心理研究方法(简答):

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和自然实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是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实施背景是自然条件;特点是简便易行。

(2)实验法:

特点:

需严格控制条件(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数据可反复论证。

A、实验室实验:

“蔡戈尼克效应”;

B、自然实验:

是指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既排除了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性,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

(3)问卷调查法:

科学性的保证是被试者的诚实合作。

9、自然实验的程序:

进行初试、选择与设立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

1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三期教育任务;亚里士多德三期教育任务。

11、捷克夸美纽斯提倡泛智论,专著《大教学论》;瑞士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手段,提出“五段教育法”;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创立了心理学体系,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学生霍尔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12、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的学科;“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3、“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认为是第一部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4、十月革命后,偏重用巴普洛夫学说解释教育心理学问题。

15、辛亥革命后,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是廖世承。

16、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是重视理论尤其是重视探讨学习理论。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的产生和过程既受到头脑活动的规律制约,也受制于社会生活、人际互动和个体经验等,因此,心理现象是介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现象。

所以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特色?

(1)不断引进进和出版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与教材。

(2)正式出版了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与资料。

(3)全方位地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的研究。

(4)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对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社会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又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3、简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特色与趋势。

P24

(1)重视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探讨。

(2)重视有客观数据的实证和实验研究,特别是现场实验。

(3)关注教学进程及其改革与学生学习能力及良好品质形成、发展的关系。

(4)善于吸收各有关学科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论、社会心理学的成果与新进展,扩充自己的研究内容。

4、观察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1)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2)优点:

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3)缺点:

由于它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5、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P8)

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其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学科。

6、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

(1)“教”即教师按社会旨意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是施教的主体,并起主导作用。

(2)“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影响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

(3)教与学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而教与学的成效也会相应地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学校情境的变化。

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

学校中的一切现象、问题与发展,都是由这个互动系统造成的。

7、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全程,而教育心理学是从横向角度研究某种教学、教育条件或措施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形成能力、品格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有效的关联。

他们是相互交错、彼此补充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学习:

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学习过程:

(1)荀子“闻—见—知—行”,尤其是强调“行”的重要性。

(2)梅耶:

A、信息加工模式: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必须经过复述才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B、学习过程模式: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3、加涅(1965年)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不同,提出8类学习: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后在1971年分为6类(简答P35):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1)概念学习:

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

(2)规则的学习:

定律、定理的学习。

如掌握“乘法交换律”。

4、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1)接受学习: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

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

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

(4)机械学习: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5、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途径是同化。

6、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也可以对学习进行分类,加涅的5类学习结果: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7、我国心理学界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将学习分成3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8、学习的作用:

首先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其次,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

再次,学习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9、学习的基本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0、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联结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蝇”(泛化)

(2)桑代克的联结学习:

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强化。

11、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早期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现代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知建构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提出顿悟说。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提倡发现学习。

(3)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与布鲁纳相反)

(4)认知建构理论:

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

12、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提出潜伏学习概念;学习是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地图”。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又称观察学习理论。

1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张应关注、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自我概念等,反对把人的完整的心理特性人为地肢解、割裂开来。

14、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是罗杰斯。

(另一人本主义人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5、身心发展:

即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身体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或到死亡的心理变化,是个体不断获得正常社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16、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与环境。

(1)遗传因素:

德国彪勒、美国霍尔

(2)环境因素:

美国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的环境中教育他们,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

17、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简答题P51):

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不均衡性。

18、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2)前运演阶段(2岁—7岁);

(3)具体运演阶段(7岁—12岁);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

19、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一段差距。

20、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

社会特性、以语言为中介、能动性、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发展性。

2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接受性(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间接性、方向性、连续性。

22、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23、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叫强化。

二、简答题

 1、小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1)思维发展: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四年龄10-11岁左右)

(2)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品德的发展:

小学生的品德具有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等特点。

(关键年龄大约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2、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直观—操作性,第二是指导—模仿性,第三是基础—再现性。

(1)直观—操作性:

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

(2)指导—模仿性:

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

(3)基础—再现性:

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知识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

3、简述教育与心理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育与发展)(P54)

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辩证关系。

首先,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其次,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4、简述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P44)

认知建构理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

主要学习观点:

(1)学习是个体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

5、罗杰斯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是什么?

(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

(1)学习是有意义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

(2)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

(3)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

6、简述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

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7、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P44)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8、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

(P41)

(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主律。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多重反应律、定势律、优势要素律、类化反应律和联想转移律等五条学习的副律。

9、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P36)

(1)智力技能:

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

(2)认知策略:

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

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有组织的观念。

(4)运动技能:

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穿衣、写字、走路、驾驶等)。

(5)态度:

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10、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P47)

(1)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具体讲,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这四个过程。

11、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的主要观点。

(P43)

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可相互替代。

(2)学习包含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

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4)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论述题

1、分析学习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

(1)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发展:

学习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制约着学习。

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由于生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在一定阶段上,个体学习的内容、以什么方式学习等,都应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受到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学习又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有关研究证明,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

(2)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

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也是辩证的。

首先,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进行某种学习的可能性。

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也相应不同。

跨越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或忽视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而拔苗助长或填鸭式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

其次,学习又促进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从个体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从早期的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后来的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不是自发、自然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的。

学习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无论是个体自身的发现、摸索,还是通过接受,这些学习方式都使得个体能够积累经验,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这些经验解决问题,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进而调节、完善原有的经验结构,促进心理的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个体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而学习又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这就是学习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

2、有人认为“接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说明你的理由。

这实际上是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误解,或者是对两类学习的理解不全面。

首先,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

同样,发现学习中亦存在着意义与机械的区分。

动物通过盲目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即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截然对立起来也是不恰当的,接受学习为高水平的发现与创造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准备,事实也证明,历史上科学的重大发现与创造都在接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不应将接受学习与被动的机械学习等同起来。

3、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其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有哪些?

认知理论是与联结理论相对立的学习观点,它更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

其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有:

(1)早期格式塔的顿悟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可相互替代。

B、学习包含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

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C、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D、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A、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B、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3)认知建构理论

A、学习是个体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B、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C、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

第三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1、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

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偏高的强度)

 4、学习动机分类:

(1)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

广泛性、狭隘性动机;

(2)动机内容的性质:

正确的、错误的动机;

(3)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意识到的动机。

(4)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

近景性、远景性动机;

(5)动机来源:

内部、外部动机;

5、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须分清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6、外部动机:

由外在力量(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激发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7、学习动机理论有:

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8、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报偿”。

(1)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2)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

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

(3)美国班杜拉强化三种方式: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A、直接强化:

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B、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自我强化: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9、成就动机: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0、成就动机理论:

(1)麦克里兰德:

从宏观、自上而下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

(2)阿特金森:

1957年,首次提出“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

“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行为倾向”。

11、归因:

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工作的成败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的过程。

12、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归因因素包括三个维度四项因素:

(1)三个维度:

原因源(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

(2)四项因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3)能力—内部原因、稳定性、不可控性;努力—内部原因、不稳定性(持久努力-稳定性;一时努力-不稳定性)、可控性;任务难度—外部原因、稳定性、不可控性;运气—外部原因、不稳定性、不可控性。

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不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

13、多伊奇目标奖励结构:

合作(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竞争、个人主义目标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含义。

(P65)

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工作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断时,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

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推断可归纳为三个维度和四项因素:

三个维度是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四项因素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成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