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295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钟表》评课稿.docx

《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评课稿王秀伟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是一节常态课、充分利用了图画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根据这些特点,刘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汪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钟表,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

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汪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汪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如开课时,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钟表,什么样。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又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

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同一个时刻,上午在干什么?

下午在干什么?

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

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学生自己操作时没能一一照顾到,也没有出示正确答案。

整堂课一会是几点,一会是几时,没有注意其统一,感觉有点乱。

《平方根》第一课时评课稿评课稿2009-11-2419:

28阅读13评论0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平方根》第一课时评课稿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

让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首先从生活走向数学,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展示教学能力)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根与茎》听课记录及评课稿作者:

王诗宇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36更新时间:

2008-5-13执教班级:

2005级4班执教时间:

2008年4月15日执教教师:

李冬梅听课、评课教师:

王诗宇一、导入首先在上课前请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种植的心得,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并说说它的生长情况。

【评:

一开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完全地集中,这个时候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的汇报,旨在让学生将亲历植物种植,观察与记录的过程描述出来,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点明根是哪一部分)。

②让学生小组观察讨论事先准备的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3、教师适时小结。

4、学生画出直根和须根。

①学生动手画直根和须根。

②同学交流汇报根的不同形态。

【评:

这一环节,先是教师出示菠菜和葱,让同学们初步认识植物的根,然后学生分小组观察事先准备的根,最后再请学生自己画出植根和须根,一环扣一环,学生对植根、须根认识非常的深刻。

】5、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②汇报交流。

【评:

再一次通过学生自己对多种植物的根的分类,加深学生对植根须根的了解。

(二)、认识根的作用。

师:

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生:

吸收水分、吸收营养。

师: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师:

小草喝水。

师:

自己挖菜的学生讲根的固定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量一量(老师边说边示范)你手中植物最长的根有多长?

A1将所有根的长度加起来?

A2量一量植株的长度?

A3比较A2与A3。

【评:

根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重要,但是讲解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李冬梅老师在课前请有条件的同学能够回去挖一挖菜,在这个过程中就能体会到根的固定作用。

】三、多媒体映示植物根系大观园1、学生阅读植物根系大观园的内容。

(教师适当讲解)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评:

在学生对植根、须根的了解比较深之后,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一下直根系的家族,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四、自主总结,引发深思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让学生针对课题继续说说自己还想研究的内容。

3、教师总结。

感谢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课后同学们可以留心我们身边的各种植物,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根。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索在《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

【评:

通过学生自己来总结这堂课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评课:

这堂课可以看出李冬梅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在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堂课的优点有:

重视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重视科学课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动手实践等能力,进行了知识的拓展。

现在的科学课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程,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带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科学世界,老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者,所以科学课的设计也要围绕着这些新的目标而进行设计。

李冬梅老师的这堂课完全遵循这个新标准,不管是植根、须根的分类,还是根的作用,都是引导着学生自己去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作为一个不到一年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这堂课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仍然也有些不足。

例如:

在教学语气方面如果能够语速再慢点,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就更能吸引学生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

让学生从做中学。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他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他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习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1/4、1/8等几分之一,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

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

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

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

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

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