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41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注释)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本身说法错误,D项应该对应的是郡县制。

2、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

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井田制瓦解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考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依材料可知:

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度发展,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军功授爵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

故应选A。

4、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

"夏代是传说的朝代,商、周是真实的存在。

"最能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

A.《诗经》里有大量歌颂商、周的诗篇

B.《史记》里夏代的记载没有商、周丰富

C.夏禹是传说人物,商汤、周文王是历史人物

D.夏代文字尚未发现,商、周有较成熟的文字

【答案】D

【解析】

5、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变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

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C

【解析】

6、“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答案】B

【解析】

7、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确立皇帝制度B.分封制取代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

【答案】B

【解析】

8、《礼记·王制》:

“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

A.威慑性、实效性B.制度性、强制性

C.等级性、仪式性D.规范性、持久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变礼易乐者为不从”、“革制度衣服者为畔”。

这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制度性的特点,“不从者君流”、“畔者君讨”又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强制性的特点。

9、据《左传》记载:

“宣公三年,楚国兼并了陈国,就‘以陈为县’;昭公二十八年,晋国魏县子当政时,‘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舍氏之田为三县’。

”根据材料,以下对县制判断正确的是(  )

A.县的出现时间比郡的时间更早B.春秋时期已经设立县管辖地方

C.以陈为县标志我国县制的开始D.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以陈为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舍氏之田为三县’”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县管辖地方。

A、C项材料未涉及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秦朝开始建立的,材料所表明的时间是春秋时期,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10、“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消亡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行消灭

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庶人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词“天子”、“诸侯”、“大夫”、“嫡子”、“庶”及其关系,结合所学,可知题中描述的制度为分封宗法制,进一步明确了权力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宗法制有利于贵族特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贵族与庶人泾渭分明,故C项错误;分封宗法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1、近代有学者称:

“‘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

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后果是(  )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A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材料中表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在建立初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故A项正确;从“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可知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在西周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影响了国家统一,但是C项表述没有体现出是初期的还是后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反映出地方贵族有政治经济特权,故D项错误。

12、右边《阳陵虎符》上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它的出现(  )

A.导致地方分裂的可能性大增B.说明皇帝专制权力大为增强

C.稍早于公元前475年D.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虎符是古代调兵凭证,其作用是防止地方军队权力过大,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虎符一半在皇帝,可知皇帝拥有军事大权,体现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皇帝一词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为自己确立的尊号,故C、D项错误。

13、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制官僚制,“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在(  )

A.夏商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以后

【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夏商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故A项错误;春秋是奴隶社会衰落,宗法制、分封制瓦解时期,还没有形成封建官僚制,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确立起封建制度,使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制官僚制,故C项正确;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已经实行了官僚制,故D项错误。

14、.史书记载“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

A.起了拱卫王室的作用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商汤兼并了夏桀的天下,可知没有体现出诸侯国拱卫王室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可知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扩充了自身的疆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抵御外族入侵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政由方伯”可知政令由地方的方伯制定,体现诸侯开始取代王室地位,故D项正确。

15、何谓历史?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下列古代官职与该解释相符的是(  )

A.西周太史B.秦朝御史C.东汉刺史D.明清都御史

【答案】A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太史是古代负责记录历史和历法的官员,与题干“史,记事者也”,故A项正确;秦朝御史具有监察职能,而无记史职能,故B项错误;东汉刺史已经由监察官员发展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都御史是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故D项错误。

16、(26分)阅读材料,挖掘古人政治智慧,反思中国近代化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

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

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2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6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4分)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

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

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

(4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2分)

(3)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

(8分)

【答案】

(1)涵义:

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2分)

原因:

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

(任答三点6分)

主张:

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

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各答两点4分)

(2)特点:

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

(4分)

措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2分)

(3)说明:

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任答两点2分)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任答三点6分但要相互对应)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现了问题”,可以得出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答如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第三小问结合百家争鸣中儒家礼治,以德治国的主张和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来做答。

(2)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的具体举措来答,如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郡县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作答。

(3)结合“外铄”催化“内生”来作答,主要回答近代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如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等;结合“内生”与“外铄”互动,主要回答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如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17、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答案】B

【解析】“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和“楚子县陈”不能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故A项错误;三则史料引文分别出现了“县”、“县”和“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故C项错误;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在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8、有关王权形态发展,王国维曾这样论述:

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

王国维的上述分析意在说明(  )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严格的君臣政治

B.夏商是贵族政治形态,西周则是官僚政治形态

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有关王权形态发展”,可知题目围绕的主题应该是王权,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严格的君臣政治,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态开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可以看出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故C项正确;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在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9、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答案】A

【解析】

20、刘绍玢说:

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封建制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的信息说明作者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作出分析,并指出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

21、2008年在安徽蚌埠出土了春秋时期圆口镂空龙耳罍,“罍”是我国古代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

《礼记》中说“庙堂之上,罍尊在阼(zuo,东阶),牺尊在西。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对“罍”作如下介绍,其中正确的是(  )

A.反映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发达

B.折射了商周时期的礼仪文化

C.体现了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D.演变为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的礼仪文化。

由材料中“庙堂之上,罍尊在阼(zuò,东阶),牺尊在西。

”可知“罍”既是青铜礼器,也是祭祀之器,折射出商周时期的礼仪文化,B符合题意,故应选B。

22、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王室子弟

今山西

功臣

今山东北部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王室子弟

4北京-?

注:

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分封制的特点。

由图表内容可知分封一王世子弟居多,所以A说法正确;从地域来看王世子弟主要分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C的说法正确;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所以D的说法也正确。

家天下出现于夏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23、“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  )

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

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

【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中“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说明古代帝王注重用家族中人,是古代家族宗法制的体现,晚清重用汉族地主不属于亲族关系。

故本题选择的C项;其他选项也符合题干意思。

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秦朝废分封行郡县②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元朝设中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C材料中“皇室的权”、“政府的权”实际上反映的是君相之间的关系: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材料中的②③是反映君相关系,而①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④中元朝设中书一省,导致相权膨胀,均与题意不符。

25、地区建制沿革和机构的设置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以下是江西地区部分时期建制或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

“豫章郡——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江西巡抚”,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朝——唐朝——宋朝——明朝B.秦朝——唐朝——元朝——明朝

C.汉朝——唐朝——宋朝——清朝D.汉朝——元朝——明朝——清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对应的是“豫章郡”;唐开元中以江南道分置,设立江南西道;以后宋代沿用唐朝江南东路,两浙路、江南西路的称谓;清朝设置巡抚。

26、西周宗法制在秦汉后仍有重大影响,其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答案】A

【解析】

27、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

”上述材料说明(  )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答案】C

【解析】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注释)

28、(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4分)

【答案】

(1)原因:

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2分)

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分)

(2)演变:

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2分)

(3)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2分)

目的: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分)

(4)外在:

时代的变化。

(2分)

内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由“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第二问由“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可以概括出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由“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可以概括出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可以分析出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由“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可以分析出行省也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

第二问由“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目的是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