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418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必修3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教材分析.docx

《必修3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教材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3教材分析.docx

必修3教材分析

生物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教材分析

必修3授课时数分配建议

章、节

课文

活动

课时建议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科学与社会:

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

积极思维:

8种动物的绝灭说明了什么?

积极思维:

科学地认识动物

2课时

第二节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家不断研究:

征服致病病毒路漫漫

像科学家一样研究:

科学探究

放眼社会:

面对SARS人类将不再恐慌

积极思维:

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病毒的研究有何创新?

2课时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

体温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血糖调节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积极思维:

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积极思维:

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机制

积极思维: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积极思维:

血糖平衡的调节

边做边学:

尿糖的检测

放眼社会: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边做边学: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调查

7课时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的激素调节

积极思维: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积极思维: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3课时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的激素调节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边做边学:

蚂蚁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2课时

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的特性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其他植物激素

积极思维:

金丝雀■草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说明什么?

积极思维: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边做边学:

乙烯对香蕉的催熟作用

积极思维:

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2课时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边做边学:

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

课题研究: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2课时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

边做边学:

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积极思维:

分析两种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现象

边做边学:

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

3课时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边做边学:

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

放眼社会:

退耕还林与生态保护

2课时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积极思维: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说明了什么?

边做边学:

调查和分析一个生态系统

3课时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积极思维: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积极思维:

生物圈中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积极思维:

生物圈中的氮是怎样循环的?

课题研究:

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

课题研究:

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

4课时

第五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积极思维:

人口增长的特点

2课时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类可持续发展

积极思维: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课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方式的关系

2课时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内容简介

必修3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个体的稳态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态以及稳态的维持。

本章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篇,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要关注环境、关爱生物。

本章还通过科学史上人类认识病毒的过程,介绍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既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说明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本册教科书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必修本的3册书的第一章构成了一个体系,它们都是“生物科学和我们”。

而每一册的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都分别提出了一个人类面临的问题:

必修1的第一节提出的是健康问题,展望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必修2的第一节提出的是粮食问题,联系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必修3的第一节提出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阐述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而每一册的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都从科学家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个方法:

必修1的科学实验方法、必修2的科学思维方法、必修3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修3的第一章不仅与必修1和必修2的第一章具有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

内容地位

“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

本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

本章第一节提出了人类面临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

通过“积极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生物,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关爱生命。

而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就需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知识。

如何学习呢?

本章第二节以生物科学史上人类探索病毒的过程为例,概述了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本章对于本册教科书的学习既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又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物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掌握学习本册教科书内容的相关方法。

教学特点

生物与环境的问题是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有切实的体会,而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待于生物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的增强。

关于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相互交流来完成。

教学难点是对学生查找到的资料的选择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活动。

而本章第二节安排的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通过人类研究病毒的过程,教学生如何学习生物科学。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科学发展史、发现史、发明史入手,分析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从中概括出学习生物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本节地位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现代生物科学主要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

在微观方面,生物科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围绕身边的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先提出人类面临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

通过“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生物,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关爱生命。

而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就需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知识,这又为本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伏笔。

本节内容起到了开宗明义,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同时又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本节地位

本节内容阐述了100多年来科学家不断研究、征服病毒的一些典型事例,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

本节内容在学生了解身边的生物科学之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增强保护生物、服务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事实,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严密性,领悟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而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探究课题、创设有利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内容简介

本章共分4节。

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等。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概述了人脑的高级功能、举例说明了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第三节主要描述了昆虫激素的种类及其各自的作用和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探讨了动物激素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主要阐述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描述了生长素的特性、列举了其他植物激素及它们的应用价值。

内容地位

本章内容与必修2中“细胞”的内容以及本册教科书中“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后续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维持人体稳态的意义和部分调节过程的知识,了解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内容,还可以获得以激素的作用、调节方式及其在生产中应用为主的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了解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特性及其作用为主的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

教学特点

在第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安排好教科书中设计的4个“积极思维”活动、2个“边做边学”活动、1个“放眼社会”活动,要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活动目标的实现。

另外在第二节中,有2个“积极思维”活动;在第三节中,有1个“边做边学”活动;在第四节中,有2个“积极思维”活动、1个“边做边学”活动。

这些活动的安排与开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进行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学到本章内容的知识目标,而且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本节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调节、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6个部分。

在“稳态的生理意义”中介绍了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的概念和作用,并以维持血压稳态的调控机制为例,进一步明确了稳态的生理意义。

本节内容中的“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与前面“生物膜的功能和意义”的内容有关,“血糖调节”的内容与后面的基因工程的成果、发酵工程等内容有关,“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与基因工程的成果、单克隆抗体、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等内容有关。

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是比较独立的,其特点是与人类的生活实际有关,与生物新科技的应用有关。

因此,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与措施,注重运用好教科书中设计的每个活动。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节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大部分,是前一节“人体的稳态”的延续。

第一部分介绍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首先介绍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两个重点内容,接着介绍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在人脑的高级功能中重点介绍了大脑皮层的功能,以及大脑皮层受损后的有关病症。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的体液调节,重点介绍了体液调节中的主要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然后介绍了人体7种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位置、分泌激素的种类和主要作用,还介绍了不同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以此说明各种不同激素间的横向调节关系,最后通过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下丘脑的功能来说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之间的联系。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构层次、规律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节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动物激素的调节”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两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重点介绍了昆虫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方式,包括昆虫个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和昆虫个体间行为(或信息)的调节。

第二部分介绍了动物激素在生产中4个方面的应用:

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人工合成性外激素防治害虫、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防治害虫。

本节内容主要以昆虫激素调节为代表来阐述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由于脊椎动物的神经调节等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所以主要讲述无脊椎动物的调节;另一方面也因为昆虫激素研究得比较多,且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密切。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节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特性、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4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课本通过一系列实验层层探究,得出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运输方向和化学本质,突出了探究实验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对比实验法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中要进行深刻的理解。

第二部分介绍了生长素的特征,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课本从向光性这一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照实验科学地得出结论。

接着介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性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第三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4个主要方面的应用。

第四部分介绍了其他植物激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内容简介

本章由3节组成: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介绍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第二节介绍生物群落的概念、组成以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第三节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原因以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本章主要活动有:

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分析两种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现象;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不同生态位的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放眼社会,“退耕还林与生态保护”。

内容地位

以生态学为代表,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4个层次上寻求生命系统的奥秘,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宏观方向。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和“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活动及“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结构是否有差异”研究性学习中,都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能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活动中,需要有关植物的结构和光合作用的知识做基础;本章讲述的种群、群落的知识,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态的基础。

教学特点

本章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题或讨论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章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种群的增长。

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应当尽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避免单纯地讲述概念。

本章安排了7个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章旨在通过讲述生物群落的演替,使学生认识到群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讲述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本节地位

本节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着重讲述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即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增长规律。

在引言中,简要阐述了种群与自然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本节内容首先列举了种群的4大基本特征,即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着重讲述了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阐明了种群的基本特征对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理解种群的概念对于理解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前面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因为种群就是由一个个生物个体组成的。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本节地位

本节在学生已了解种群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生物群落的有关内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的构建上保持了连续性。

本节从理论上阐述了群落的概念,介绍了物种的丰富度和生态位的知识,使生物群落具有了更多的内涵,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为学习下一节群落演替做好铺垫。

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种间关系的各种类型常常容易混淆,如竞争、捕食、寄生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学生常常不能把握要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理清概念,列表比较,使学生理解掌握,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对群落这一概念的理解。

实践活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要求学生在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观察动植物标本,进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统计,学会设计研究计划,最终在获得群落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节地位

本节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群落演替和群落结构。

对这一节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两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群落的构成”的基础上的。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演替是群落动态变化的最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节还介绍了群落结构的知识,包括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并将其与动植物分层现象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内容简介

本章共两节,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类型、生物圈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二节内容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本章的重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态。

本章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为提高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奠定基础。

内容地位

本章内容是在初中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和高中阶段本模块中种群、群落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稳态。

本章知识侧重于宏观方面,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态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崩溃。

稳态是生态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

在群体水平上,本章主要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而言,本章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教学特点

本章内容涉及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教科书中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较多,有1个“边做边学”活动、3个“积极思维”、2个“课题研究”和2个“继续探究”活动。

在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并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在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积极投身于保护当地环境的活动时,需注重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含有大量的插图,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本节地位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圈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本模块第三章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本节知识是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及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基础。

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亲自调查或收集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加深对STS相互关系的认识;开展保护当地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本节能力要求是:

(1)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的习惯;(2)培养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3)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本节地位

在“绿色植物的代谢”和“动物的代谢”等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初级生产过程和次级生产过程,在“昆虫的外激素”等教学内容中则涉及到信息流。

因此,“生态系统的功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本节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重点理解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等相关环节。

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维持既是这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和环保意识的好素材。

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亲自调查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STS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公众决策的能力。

∙第五章人与环境

内容简介

本章共有两节,分别是“人类影响环境”和“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节的内容包括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人与环境的不协调。

第二节的内容包括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培养他们创造人才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内容地位

本章的内容是在初中阶段初步探究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高中阶段学习了本模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环境紧紧相依。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且后两者对环境的影响更大,有些影响已经涉及到整个地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因此本章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特点

本章共有2个“积极思维”、1个“课题研究”、2个“继续探究”和1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

在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好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在教学中,教师可酌情向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材料,例如交通和住房拥挤状况等,同时多联系当地实际,如在讲到人均耕地面积时,可以列举本地近几十年来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在讲到城市发展时,可讲讲这几十年来本城区土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危害是由人类的不恰当的活动造成的。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还要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

而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在实际问题情境和“积极思维”活动中逐渐达成3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