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541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docx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

【篇一: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附5张图纸】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极为便利。

京沪铁路大动脉纵贯井田中部,从东滩店车站起,南去邹城6km,徐州162km,上海818km;北去兖州14km,济南156km,青岛549km。

另有兖新铁路支线,西去济宁至鲁西南菏泽和河南新乡,与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联网;东去有兖石铁路专线至石臼港308km。

公路四通八达,有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邹兖公路、济兖公路和济邹公路分别从井田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通过。

京杭大运河由济宁市西流过,一般能通航85t小轮,一、二月份水位变浅,不能通航。

二、地形特点及居民点分布

区内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42.46~+54.58m,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坡度极为平缓。

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大小村庄15个,大部分分布在井田边界。

另外,在矿区南部有大片职工住宅区。

三、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间杂有果园、桑园、菜园和苗圃等。

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足建设需要。

矿区已建有110kv罗广区域变电所,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35kv输电线路已建成送电。

四、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大陆性气候。

根据邹城市气象局1959—1999年气象资,历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8.3℃。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08.14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63.8mm。

区内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速16m/s。

冰冻期为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0.27m。

五、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

区内主要河流有白马河及其支流泥河,纵贯全区,向南流入南阳湖,皆属季

节性河流。

白马河全长76km,河床宽10~420m,曾测得最大流量为568m3/s,流量随季节变化,由干枯断流至洪水泛滥,与第四系有水力联系。

在东滩井田范围内,白马河长7km,并有支流泥河和友谊河。

井田内白马河河床宽20~90m,河堤经加固后实测标高为+45.50~+52.91m,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9.62m~+60.87m。

本矿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组砂岩层水和矿井净化水。

水质类型为hco3—ca—na,矿化度0.37g/l。

供水水源的取水方式采用管状井分散取水。

矿井每日排水量约为4500m3,全部进入污水净化站进行处理,净化水主要用于井下防水注浆、洒尘、电厂冷却、洗煤厂补充用水。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二、井田煤系地层

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

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本组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顶界至十二灰顶面为界,全厚29.6~38.36m,平均厚34m左右。

岩性主要由灰色至乳白色石灰岩、浅灰至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和杂色铝质泥岩组成,属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在短暂海退时,沉积了两层薄煤层,均无工业价值。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本组与下伏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面至山西组分界砂眼底面为界,全厚174~218m,平均厚184.74m,一般厚度180~190m。

区内保存完整,未受侵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和粒度韵律清晰、稳定。

岩性主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灰色铝质泥岩、灰绿至灰白色中、细砂岩,含薄层石灰岩10层,煤层24层。

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第16上、17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第6、15

上、18上2煤层。

石灰岩中三灰和十下灰两层较厚,层位厚度稳定,为全区煤层对比

的主要标志层。

据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上段

第三层灰岩以上至山西组分界砂岩底界为上段,厚35~45m,一般40m左右。

沉积环境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含煤三层,即4、5、6煤层,第6煤层局部可采。

(2)中段

第三层灰岩至第十下灰岩以上为中段,厚100~120m。

沉积环境为小幅度震荡

频繁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变化,相律不明显,结构复杂,灰岩、煤层多而薄,中下部含可采煤层一层,即15上煤层。

(3)下段

第十下灰岩以至本溪组十二灰顶界为下段,厚35~40m,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

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铝质泥岩为主,富集第16上、17、18上2等三层煤层,其中第16上、17煤层全区可采,第18上2煤局部可采。

3、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p11s)

本组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呈整合接触,顶面至下石盒子组分界的粗砂岩底面为界,全厚105.92~152.63m,平均厚度133.98m,厚度有一定变化,西北厚,东南薄,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在侵蚀教严重的地段,蒙阴组红层下出现第2、3煤层侵蚀露头,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特征,本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1)上段

由杂色铝质泥岩下石盒子分界粗粒砂岩为界,厚23~50m,一般厚35m左右,

由北向南逐渐变薄,为纯陆相地层,岩性由杂色铝质泥岩、灰至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灰至深灰色粉砂岩等组成,不含煤。

底部杂色粘土岩距下段第2煤层一般30~50m,其间距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2)下段

由山西组底界砂岩至杂色铝质泥岩底界,厚100m左右,为本区主要含煤段,由陆相和过渡相组成。

岩性主要由灰~灰白色中粒砂岩、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及煤层组成。

中下部含可采煤层2~3层,即第2、3(3上、3下)煤层,其中第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第3(3上、3下)煤层厚度大,有5.16~10.54m,

平均8.53m,为本区主要煤层。

本段砂岩比较发育,其中第2煤之上约20m处的河床相中、粗砂岩和第3煤层底板具浑浊状层理和底栖动物通道的滨海相中粒砂岩,为良好的标志层。

另外,在第2煤层之上约10m处的灰至浅灰色鲕状铝质泥岩,亦可作为对比的辅助标志。

二、井田地质构造

兖州煤田的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的西缘,鲁西南断块坳陷济宁地堑的东部。

兖州煤田北部和南部分别为两个近东西向的地堑构造。

北部为汶泗断层与郓城断层所控制的汶上~宁阳地堑构造;南部为荷泽断层、凫山断层与单县断层所控制的成武~鱼台地堑构造。

峄山断层两侧,由北至南,分布着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宽缓褶曲,背斜、向斜相邻相间。

东滩井田位于兖州向斜的核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较简单,以宽缓的褶皱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

(1)褶皱构造

【篇二: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_附5张图纸】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极为便利。

京沪铁路大动脉纵贯井田中部,从东滩店车站起,南去邹城6km,徐州162km,上海818km;北去兖州14km,济南156km,青岛549km。

另有兖新铁路支线,西去济宁至鲁西南菏泽和河南新乡,与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联网;东去有兖石铁路专线至石臼港308km。

公路四通八达,有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邹兖公路、济兖公路和济邹公路分别从井田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通过。

京杭大运河由济宁市西流过,一般能通航85t小轮,一、二月份水位变浅,不能通航。

二、地形特点及居民点分布

区内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42.46~+54.58m,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坡度极为平缓。

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大小村庄15个,大部分分布在井田边界。

另外,在矿区南部有大片职工住宅区。

三、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间杂有果园、桑园、菜园和苗圃等。

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足建设需要。

矿区已建有110kv罗广区域变电所,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35kv输电线路已建成送电。

四、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大陆性气候。

根据邹城市气象局1959—1999年气象资,历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8.3℃。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08.14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63.8mm。

区内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速16m/s。

冰冻期为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0.27m。

五、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

区内主要河流有白马河及其支流泥河,纵贯全区,向南流入南阳湖,皆属季

节性河流。

白马河全长76km,河床宽10~420m,曾测得最大流量为568m3/s,流量随季节变化,由干枯断流至洪水泛滥,与第四系有水力联系。

在东滩井田范围内,白马河长7km,并有支流泥河和友谊河。

井田内白马河河床宽20~90m,河堤经加固后实测标高为+45.50~+52.91m,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9.62m~+60.87m。

本矿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组砂岩层水和矿井净化水。

水质类型为hco3—ca—na,矿化度0.37g/l。

供水水源的取水方式采用管状井分散取水。

矿井每日排水量约为4500m3,全部进入污水净化站进行处理,净化水主要用于井下防水注浆、洒尘、电厂冷却、洗煤厂补充用水。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二、井田煤系地层

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

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本组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顶界至十二灰顶面为界,全厚29.6~38.36m,平均厚34m左右。

岩性主要由灰色至乳白色石灰岩、浅灰至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和杂色铝质泥岩组成,属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在短暂海退时,沉积了两层薄煤层,均无工业价值。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本组与下伏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面至山西组分界砂眼底面为界,全厚174~218m,平均厚184.74m,一般厚度180~190m。

区内保存完整,未受侵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和粒度韵律清晰、稳定。

岩性主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灰色铝质泥岩、灰绿至灰白色中、细砂岩,含薄层石灰岩10层,煤层24层。

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第16上、17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第6、15

上、18上2煤层。

石灰岩中三灰和十下灰两层较厚,层位厚度稳定,为全区煤层对比

的主要标志层。

据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上段

第三层灰岩以上至山西组分界砂岩底界为上段,厚35~45m,一般40m左右。

沉积环境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含煤三层,即4、5、6煤层,第6煤层局部可采。

(2)中段

第三层灰岩至第十下灰岩以上为中段,厚100~120m。

沉积环境为小幅度震荡

频繁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变化,相律不明显,结构复杂,灰岩、煤层多而薄,中下部含可采煤层一层,即15上煤层。

(3)下段

第十下灰岩以至本溪组十二灰顶界为下段,厚35~40m,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

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铝质泥岩为主,富集第16上、17、18上2等三层煤层,其中第16上、17煤层全区可采,第18上2煤局部可采。

3、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p11s)

本组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呈整合接触,顶面至下石盒子组分界的粗砂岩底面为界,全厚105.92~152.63m,平均厚度133.98m,厚度有一定变化,西北厚,东南薄,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在侵蚀教严重的地段,蒙阴组红层下出现第2、3煤层侵蚀露头,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特征,本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1)上段

由杂色铝质泥岩下石盒子分界粗粒砂岩为界,厚23~50m,一般厚35m左右,

由北向南逐渐变薄,为纯陆相地层,岩性由杂色铝质泥岩、灰至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灰至深灰色粉砂岩等组成,不含煤。

底部杂色粘土岩距下段第2煤层一般30~50m,其间距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2)下段

由山西组底界砂岩至杂色铝质泥岩底界,厚100m左右,为本区主要含煤段,由陆相和过渡相组成。

岩性主要由灰~灰白色中粒砂岩、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及煤层组成。

中下部含可采煤层2~3层,即第2、3(3上、3下)煤层,其中第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第3(3上、3下)煤层厚度大,有5.16~10.54m,

平均8.53m,为本区主要煤层。

本段砂岩比较发育,其中第2煤之上约20m处的河床相中、粗砂岩和第3煤层底板具浑浊状层理和底栖动物通道的滨海相中粒砂岩,为良好的标志层。

另外,在第2煤层之上约10m处的灰至浅灰色鲕状铝质泥岩,亦可作为对比的辅助标志。

二、井田地质构造

兖州煤田的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鲁西台背斜的西缘,鲁西南断块坳陷济宁地堑的东部。

兖州煤田北部和南部分别为两个近东西向的地堑构造。

北部为汶泗断层与郓城断层所控制的汶上~宁阳地堑构造;南部为荷泽断层、凫山断层与单县断层所控制的成武~鱼台地堑构造。

峄山断层两侧,由北至南,分布着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宽缓褶曲,背斜、向斜相邻相间。

东滩井田位于兖州向斜的核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较简单,以宽缓的褶皱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

(1)褶皱构造

【篇三: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

摘要

本设计收集了北辛窑煤矿的地质资料及图纸,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规程规范的规定,提出了开拓开采方案,确定了主要技术参数,撰写了本说明书。

采煤方法,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矿井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分区通风,并对矿井运输、矿井提升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进行设备选型计算。

设计时根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以及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完成整个矿井的初步设计。

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斜井开拓、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1页

abstract

minetthisdesignisacollectionofshanxibeixinyaocoalminegeologicaldataanddrawings,onthebasisofinaccordancewiththeprovisionsofnationalregulationsproposedexploitationscheme,determinedthemaintechnicalparameters,writingthismanual.

zezhoutianchaoyangcoalmineareainthedesignof13.6476squaremeters,theannualoutputof0.9mt.idainternalcoalseamoccurrenceisrelativelystable,cancoalseamhastwolevels,are1,no.2,coalseam,seamdipangleof0-10.theaveragecoalthicknessofno.1coalseamis1.84m,andtheaveragethicknessofcoalseamis2.7m,2..overallgeologicalconditionsaremorecomplex.themineisahighgascoalmine,coalspontaneouscombustionofcoal,coalisexplosive.accordingtotheactualgeologicaldata,thecoalmineexplorationway,preparationmethodandcoalminingmethodwerepreliminarilydesigned..thedesignofmineinclinedsingleleveltodevelop,thecomprehensivemechanizedcoalmining.

coalminingmethod,adoptallcavingmethodtodealwithgoaf.thecentralparallelventilation,thelatedistrictventilation,andtheransportation,mineupgradingandmineventilationandotherproductionsystemsforequipmentselectioncalculation.designinaccordancewiththeexistingeconomicandtechnologicalconditions,asfaraspossibletheuseofadvancedminingtechnologyandequipment,andonminesafetytechnologymeasureand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request,tocompletethepreliminarydesignofthewholemine.allminemechanization,usingadvancedtechnologyandreferencehasachievedamodernhigh-yieldingandefficientmineexperience,realizesideofaminehighyieldandefficiencyofminetoachievegood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

keywords:

inclinedshaftdevelopmentsystem,comprehensivemechanizedcoalmining

method,roofcavingmethod

第2页

前言

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

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

此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

情况,遵照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翟英达老师的指导下,并且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

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

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张百胜老师,他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为了帮

助我们顺利、正确地完成毕业设计,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

学生:

王必强2015年4月

第3页

摘要...............................................................................1

abstract...........................................................................2

前言...............................................................................2

1、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7

1.1井田概述...................................................................7

1.1.1交通位置.............................................................7

1.1.2地形地貌.............................................................8

1.1.3气象及地震情况......................................................10

1.2井田地质特征...........................................................7

1.2.1井田位置与范围.......................................................7

1.2.2地质勘查工作.........................................................8

1.2.3区域地质.............................................................9

1.2.4井田地质.............................................................13

1.2.5井田水文地质.........................................................14

1.3煤层的埋藏特征.............................................................15

1.3.1煤层的赋存特征.......................................................15

1.3.2埋藏层数.............................................................16

1.3.3煤层的围岩性质.......................................................16

1.3.4煤的性质及品种.......................................................17

2、井田境界与储量.................................................................20

2.1井田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