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805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B.②C.③D.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9.(2019年4月浙江选考)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2019年4月浙江选考)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1.(2018年1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

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

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

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

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

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12.(2019年4月浙江选考)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

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

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

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13.(2019年天津,第12题第1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

参考答案:

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14.(2019年江苏,第24题)(10分)C.[探索历史的奥秘]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

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

传说;追记。

(2)主持人:

徐旭生。

考古活动:

夏墟调查。

遗址:

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

考古发掘。

原因:

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019年全国Ⅲ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

“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

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3.(2019年江苏)《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4.(2019年4月浙江选考)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9年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6.(2019年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7.(2019年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8.(2019年天津,第12题第2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7分)

参考答案:

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9.(2019年海南,第2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

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1)弊端:

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8分)

(2)影响:

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7分)

10.(2019年天津,第12题第3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董仲舒说: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1.(2019年全国卷Ⅱ,第47题)(15分)[历史——进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

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

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12.(2019年江苏,第21题)(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

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裁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5分)

参考答案:

(1)原因:

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

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

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019年全国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⑦楷书

A.②⑤⑦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3.(2019年全国卷Ⅰ,第45题)(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参考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4.(2019年北京,第37题第1问)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分)

参考答案:

目的:

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

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

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019年江苏)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2019年海南)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3.(2019年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4.(2019年4月浙江选考)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

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A.粉彩瓷B.黑瓷C.青花瓷D.白瓷

5.(2018年11月浙江选考)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

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

6.(2019年全国Ⅲ卷,第46题)(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

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

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

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

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

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9分)

参考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第五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2.(2019年全国Ⅲ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3.(2019年江苏)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话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4.(2019年4月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5.(2019年海南)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B.茶叶C.棉布D.白银

6.(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

“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

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

”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7.(2019年全国卷Ⅱ)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