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193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高等教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docx

《高等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docx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电子文本)

第一章高等教育概述

考核知识点

一、识记

1.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学

3.柏拉图

4.洪堡

5.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理解

1.高等教育学的价值。

2.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

3.柏林大学的地位。

4.教育民主化

三、运用

高等教育学与大学教师的关系。

考核内容

一、学习高等教育学的价值

1.掌握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2.掌握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学校;

3.掌握教育规律,理解、辩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历史

1.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中学后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

(1)高等教育的萌芽

最早的高等教育的构想见之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这本书中,他设计了一种高级的教育机构,其对象是20~30岁的年轻人中对抽象思维具有特殊兴趣的人,学习的内容是当时的高深的学问:

“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培养目标是高级官吏。

柏拉图在前387年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卡的米”学园(Academy)。

柏拉图死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了一所类似于阿卡的美学园的哲学学校“吕克昂”(Lyceum)。

但这两所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2)大学的诞生

●大学产生的原因

第1.由于所学学科范围的扩大,产生了分科的可能。

第2.当时欧洲的许多学者都习惯于把某些城市看成是某些学科能得到最好的专门教学的地方。

于是就产生了UniversitasLitterarum,意思是各种学科的联合。

●大学产生的时间

大约在12~13世纪之间,大学开始出现。

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

此后,大学在欧洲相继出现。

著名的有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

中世纪的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

科研并没有其地位。

(3)现代大学的诞生

●西方

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为了实现他的新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创建了一所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洪堡的贡献(大学教育的三个新原则):

第一、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统一;

第二、教、学、研究三者统一;

第三、科学统一:

把各种科学统一到一定的哲学基础上;科学与理论的统一。

●中国

在我国最早的一所新型大学是盛宣怀在天津创办的“西学学堂”,这所学校被誉为是“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开端。

三、高等教育的特征

1.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开始趋缓,发展趋于稳定。

2.终身教育已初见端倪。

3.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4.高等教育的民主化。

高等教育民主化:

5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征。

主要是指教育面前的平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学生参与管理、大学在管理、教学、经费使用方面的自主权等)两个方面。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作出新的认识;(一种身份认定,还是一种技能掌握,或是人的内在发展)

2.高等教育将重视基础性,文理科交叉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进一步紧密,高校的三大职能将更加突出

五、高等教育学的内涵与发展

1.内涵

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现象,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高等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二次大战前)

(2)高等教育学的初建阶段(二战~70年代)

(3)高等教育学的相对成熟阶段(70~现代)

六、如何学习高等教育学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学与思相结合

3.应试与提升相结合

练习与思考

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3.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4.洪堡的贡献。

5.柏拉图与《理想国》。

6.西学学堂的标志。

7.高等教育的特征。

8、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9.如何理解教育民主化。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

考核知识点

识记

1.学校教育功能

2.固有功能

3.派生功能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5.文化与亚文化

6.教育的育人功能

7.教育的经济功能

8.教育的文化功能

9.教育与学校教育

10.人的发展

11.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

理解

1.教育与政治

2.教育与经济

3.教育与文化

4.教育与学校教育。

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6.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7.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8.教育的不同层次的含义。

运用

1.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不同的作用。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具体作用。

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高等教育的现实功能分析。

考核内容

一、学校教育功能的概念

学校功能是指学校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功能的分类

有固有功能与派生功能之分。

学校的固有功能:

是指学校因承担社会分工中的职责而产生的应有功能,即教育的功能,它与社会赋予的权力、义务、责任有关,是学校的本质功能。

学校的派生功能:

是指非学校权力、义务、责任范围内而实际存在的学校功能,是非社会分工范围所应有的功能,包括一切非教育的功能,是学校非本质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的固有功能

1.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1)概念

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度。

(2)特点

A.使个人的身心朝全面和谐方向发展

B.促进个人的身心的高效率发展。

3.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条件

A.精通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师;

B.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

2.学校教育的经济功能

(1)概念

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2)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与发展

A.早期社会:

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

B.二战以后:

教育的经济功能凸现。

C.中国,1982年理论与实践上全面确认教育的经济功能。

(3)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的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

(1)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2)经济社会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向高等教育提出人才数量与规格上的要求。

(3)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2.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3.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与亚文化

文化:

一定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亚文化:

指一个社会的某个阶层、团体、某些地区人或某类事物所特有的行为习惯、思想

方式、风俗、价值观等。

(2)区分不同文化的标准:

文化特质、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

文化的构成要素:

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世界观等。

(2)文化模式:

指各种文化特质相互结合的形式。

(3)教育之文化功能的表现

A.传递和保存文化(延续文化的功能)

选择、整理、传递、保存。

B.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表现:

(A)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B)教育过程本身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4.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1)概念:

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2)表现:

A.通过年青一代的教化而实现;

B.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C.教育系统本身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对社会政治经济有直接影响。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制约高等教育

·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上;

·政治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

·体现在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标上。

2.高等教育为政治服务

·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使受教育者达到政治社会化;

·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教育对社会政治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而独立存在,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当然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平衡性。

1)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3)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四、学校教育的派生功能

1、学校具有“托管所”的照管功能

2、学校具有后勤保障的功能

3、学校具有执法的功能

4、学校具有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

5.学校具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

6.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率

五、高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教育、发展、人的发展

(1)教育概念

A.中国与西方的“教育”比较

B.教育概念的逻辑分析

概念1: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概念2: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概念3:

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影响活动。

概念4:

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又合社会性的影响活动。

概念5:

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合社会发展的活动。

概念6:

思想品德教育。

C.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

学校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人,即教师与学生,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所以这与大自然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区别,又与人对动物的训练有区别。

在学校里,学生接受自然与社会的影响是经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的,这体现了学校的可控性的特点。

第二、学校教育有更明确的目的或目标,家庭、工厂、社会的影响也有目的,但不明确。

学校则非常明确,而且预先按规定好的。

第三、学校教育要在一定的阶段内连续地、全面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表现了学校教育严密的计划性。

第四、学校教育是以教与学为基本的表达形式进行影响活动的。

(2)发展与人的发展

发展:

是指事物的连续不断的变化。

一般指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也包含质量的提高或下降。

人的发展:

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不断加强;心理发展包括心理活动的形式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两个方面。

2.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

一般而言,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

遗传、环境、教育。

遗传:

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

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施加的影响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实施;

第三、学校教育能控制环境的某些因素,也能开发和控制遗传中的某些因素。

(2)高等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遵循党和国家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确立远大的社会理想,树立自觉地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献身的精神。

第二、教师

第三、大学的科研环境

第四、大学的人文环境

第五、大学的体育锻炼

(3)高等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教育与个人素质

●教育与就业

●教育与个人追求

●教育与生活观念

练习与思考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文化功能

4.学校教育的功能

5.固有功能与派生功能

6.文化与亚文化

7.结合实例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8.举例说明高等教育的现实功能。

9.教育、人的发展的概念。

10.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11.举例说明高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2.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制约,它们各个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3.高等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起哪些作用?

14.您如何理解“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结构

考核知识点

识记

1.高等教育结构

2.层次结构

3.科类结构

4.类型结构

5.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理解

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运用

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考核内容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

通常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它是一个多层次多难度的综合结构,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

2.层次结构

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程度和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它是一种纵向结构。

3.科类结构

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学科门类的构成状态,它是一种横向结构。

4.类型结构

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的构成状态,它是一种横向结构。

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1.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即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化,它取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层次结构方面

总体发展规模偏小;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等专科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依然不足。

在科类结构方面

拓宽专业面与增强适应性问题;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学科与短线学科的平衡发展问题。

类型结构方面

综合性大学太少、单科性院校过多;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有待于改进。

3.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1)层次结构的调整

首先,逐步扩大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

其次,进一步调整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关系;

最后,重视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科类结构的调整

首先,切实完成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任务;

其次,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

(3)类型结构的调整

首先,建设一批综合大学,兴办大批富有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

其次,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

最后,进一步调整院校的隶属关系。

练习与思考

1.高等教育结构

2.层次结构

3.科类结构

4.类型结构

5.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6.高校层次结构存在的问题。

7.高校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8.高校类型结构存在的问题。

9.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

第四章教育目标

考核知识点

识记

1.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

3.高校培养目标

4.高校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理解

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运用

如何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考核内容

一、制定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

(2)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

(3)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2.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与行动指针。

一般有三部分组成:

指明教育的性质与方向,规定教育的目的,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定,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高校的培养目标

1.概念

高校培养目标是指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与总体要求。

2.制订高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必须体现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2)必须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

(3)必须适用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

(4)应该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三、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1)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影响

●不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不利于传统人文精神的保持与延续。

对策

●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

●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练习与思考

1.高校培养目标。

2.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3.我国高校“重科技,轻人文”的弊端及改革途径。

5.高校如何有效地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

7.教育方针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考核知识点

识记

1.教师职业产生的时间与代表人物

2.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3.教师专业化。

4.教师的发展阶段。

5.师生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理解

1.教师职业产生的条件。

2.教师的职业生涯。

3.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运用

1.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分析。

2.理想教师的素质。

3.大学师生关系的建立。

考核内容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职业产生的条件

●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2)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

长(能)者为师:

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原始社会)

第二阶段:

官师合一:

独立职能教师的产生(奴隶社会)

第三阶段:

“士”为师:

职业教师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第四阶段:

官(私)学教师:

教师职业的发展

第五阶段:

师范教育:

师资培训机构的出现

(3)最早的教师

在我国孔子被称作是教师的祖师爷。

在西方,最早的一批教师是智者。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大学教师的角色:

研究者、授业传道者、管理者、朋友、心理医生等等。

三、教师的成长阶段

1.教师专业化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专门职业,需要通过专业训练来达到。

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化是指养成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的过程。

2.教师的成长阶段

●求生期

●巩固期

●更新期

●成熟期

3.教师职业生涯的模式

教龄(年)主题/阶段

1—3初为人师:

“适应”和“发现”

4-6稳定期

7-18试验期/“激进主义”—重新评价/“自我怀疑”

19-30平静期/“关系疏远”—保守期

31—40离退教职:

“平静”或“伤感”

(1)适应和发现(初为人师1-3)

(2)稳定期(4-6)

(3)试验期或重新评价期(7-18)

(4)平静期和保守期(19-30)

(5)退出教职(31-40)

四、教师地位的历史考察

(一)原始社会——尊重与拥戴

(二)私有制社会——比较复杂

(三)社会主义社会

(四)教师地位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五、理想教师的素质

六.大学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2.劳动对象的主动性;

3.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4.劳动形式的个体自主性与群体合作性;

5.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滞后性。

七、大学师生关系

1.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产生的关系。

2.类型:

(1)专制型;

(2)管理型;

(3)挚爱型

(4)放任型;

(5)民主型

3.师生关系

(1)平等民主;

(2)互尊互爱;

(3)双向反馈;

(4)继承发扬。

4.建立

(1)认识、理解学生

(2)树立威信

(3)学生的积极参与

(4)利用多种交往渠道。

练习题

1.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2.教师专业化。

3.大学教师的角色。

4.大学师生关系的概念。

5.如何建立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

6.大学师生关系的类型。

7.教师职业产生的条件。

8.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

9.结合实例说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第六章课程论

一、大学教师需要一种课程意识

1.大学教师与大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一般有三类:

(1)整个学校导致的课程改革

(2)试点学校的课程改革

(3)研究型改革

现代课程改革一般步骤如下:

(1)专家设想的课程——学者与研究人员提出;

(2)公众理解的课程——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内容的编制阶段;

(3)学校计划的课程——从学校管理的观点设计方案的阶段;

(4)教师实施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方案阶段;

(5)学生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地经验具体内容阶段。

2.大学教师与课程研究

3.大学教师与课程实施

二、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最初在我国唐宋年间出现,含有学习的范围、程度、时限、进程的意思。

在西方,第一个提出课程概念的人是斯宾塞。

Curriculum一词源出拉丁语Cursum,意思是(racecourse)跑马道。

引申为“学习者的学习路线”。

而斯宾塞把它限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现在意义上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准确地说课程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度的学习活动和经验”。

课程是一种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结果而选择并不断重组的文化序列。

课程是学校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过程。

在我国课程一般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来体现。

1.教学计划(C)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而制定的有关教学管理、组织、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着大学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方向,是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部门批准,一般不能改动。

教学计划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培养目标;

(2)学习年限;(3)课程设置;(4)教学形式;(5)学年编制和时间分配。

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的结构一般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必修课

指某一专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学生获得该专业资格必须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结构的根本保证。

一般包括:

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选修课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专业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计的可供学生自行选择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的内容一般有如下几类:

第一、专业理论的提高或加深,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第二、介绍本专业最新科学成果或科研前沿的动态;

第三、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知识;

第四、扩大知识面或提高文化修养的课程。

(3)学时配比

(4)课程进行的时序

(5)各类课之间的关系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设计的具体化,它是以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规定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分三部分:

说明、本文和附录。

3.教科书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地表述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通称课本。

4、教材

泛指老师和学生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包括教学大纲、讲授提纲、教科书、指定阅读书目等。

三、课程理论举要

1.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认为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活动作业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

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

活动课程的特点:

(1)乡土性。

(2)综合性。

(3)经验性。

(4)伸缩性。

(5)心理学化。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

2.要素课程理论

这是美国二三十年代为弥补活动课程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课程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把人类文化遗产传授给下一代。

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科南特,贝斯特等。

3.结构课程理论

结构指的是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观念。

结构课程论主认为必须以这些一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它们之间必须相互联系而组成概念结构。

60年代出现了结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所谓结构课程就是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并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加以编排,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