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384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重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下)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

冯玉帅周昕审核:

高筱打印:

冯玉帅校对:

冯玉帅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相通之处是

A.施行仁政与德政

B.厚古薄今复周礼

C.强调制度与秩序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以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秩序,因此二者的相通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都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与法家没有相通之处,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型选择题,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解答时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2.“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以上思想反映的诉求应属战国时期

A.底层的小生产者

B.新兴的地主阶级

C.重要的游士阶层

D.没落的贵族阶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节用”“尚贤”等信息来看,属于战国时期反对奢侈浪费、反对任人唯亲、代表平民百姓愿望的墨家思想。

故答案为A项。

墨家代表底层的小生产者,不是代表地主阶级、游士或贵族阶层,排除B、C、D项。

【点睛】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3.《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

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

由此可见,当时

A.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B.儒学产生的时间较早

C.分封制受到统治者重视

D.孔子地位已被神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春秋公羊传》由于“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从而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等信息来看,说明汉朝时期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来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A项。

“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并非是因为儒学产生的时间较早,排除B项;统治者重视的是“天下共主”的主张,不是分封制,排除C项;孔子地位被神圣化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排除D项。

4.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材料反映了韩愈

A.主张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B.主张重振儒学正统地位

C.反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D.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韩愈反对佛道二教,认为不符合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为了在儒学遭受冲击的情况下重振儒学正统地位。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不能反映韩愈主张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韩愈对于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态度,排除C项;韩愈是针对佛道的抨击,是为了维护儒学地位,不是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排除D项。

5.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实现普及化

B.完成信仰重建

C.趋向思辨化

D.弱化伦理纲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不同,程朱理学提出“理”“气”“太极”,表明理学是从世界本原的高度阐述其思想主张,反映出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实现普及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理学对完成信仰重建的影响,排除B项;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排除D项。

【点睛】程朱理学宣扬天理,并将天理推崇到宇宙万物本源的高度;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在理物关系上带有鲜明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但其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这些主张表明宋明理学在引入佛、道哲思的同时,在万物本源的高度来确立穷理灭欲、重建礼制的道德理想,儒学进入哲学化、思辨化阶段。

6.“纵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

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

A.是古非今

B.中西结合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是主张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故答案为D项。

“致力改革社会现实”并非表明是古非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思想,排除B项;C项是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经世致用思想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有益于解决现实问题,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7.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人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

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加强

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对理学空谈义理的不满

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明朝时期理学占主导地位,空谈天理良知、伦理道德,部分士大夫对此不满,故而接受“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等实用之学。

因此答案为C项。

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传入中国的现象,但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加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不是主流思潮,排除B项;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与部分士大夫接受西学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

8.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我国已掌握活字印刷术

B.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金刚经》木刻印刷,有利于大量印刷,推动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传播,说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答案为B项。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排除C项;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排除D项。

【点睛】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9.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

“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B.“隶变”方便书写交流有助于国家的统一

C.隶书的出现是书法艺术成熟的主要标志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隶书容易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推理得出,隶书可以使下层民众逐渐书写和掌握。

因此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正确,但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的政治意义,排除;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臻于成熟,排除C项;材料不是单纯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排除D项。

10.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下列最能够印证他们观点的艺术作品是

A.《人物龙凤图》

B.《五子夺莲》

C.《清明上河图》

D.《墨梅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诗歌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文人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

《墨梅图》属于文人画,最能够印证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D项。

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等作品表明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排除A项;《五子夺莲》是近代木版年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排除C项。

【点睛】“文人画”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追求“趣由笔生,法随意转”的创作手法,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1.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写意性的创作风格

C.儒学化的精神追求

D.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表现手法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答案为A项。

这一变化趋势没有反映出写意性的风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变化趋势没有涉及作品的精神追求,排除C项;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排除D项。

【点睛】宋元时期,我国商业经济繁荣。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经济领域的变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宋元明清文学发展趋势上看,文学潮流表现出日益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

反映市民生活,适应市民需要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力。

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是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文学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从宋元明清文学形式的变化发展来看,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2.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为神:

宋徽宗时封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三国戏中则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

从明代开始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

关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戏曲促进了宗教的进一步传播

B.戏曲固化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C.世俗文化发展决定历史人物评价

D.世俗文化发展推动主流思想普及

【答案】D

【解析】

【详解】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

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而世俗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这种主流思想的普及。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是反映戏曲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排除A项;B项没有反映关羽形象变化后的政治因素,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

13.在古希腊智者学派中,普罗狄柯否认神,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

而克里底亚认为,神不关心人的命运。

这些观点

A.成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

B.彻底摆脱古希腊神话影响

C.使哲学成为研究宗教的学问

D.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否认神,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神不关心人的命运”等信息可以看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心人和人类社会,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故答案为D项。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排除A项;B项“彻底摆脱”说法绝对,古希腊智者学派并非一概否定神的存在,排除;智者学派的主张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排除C项。

【点睛】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智者学派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人类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能力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

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4.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

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

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

B.教皇试图运用古代文化来维护统治

C.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这些作品体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均是翻译古希腊罗马作品,从而获得教皇尼古拉五世的奖励等信息来看,表明教皇鼓励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试图运用古代文化来维护教会的统治。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尼古拉五世的目的是倡导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腐败,对其统治不利,排除A项;C项中的“普遍接受”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品的主题,排除D项。

15.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

A.直接推动了德意志迅速崛起

B.确立了王权至高无上的原则

C.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D.冲击了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等信息,说明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德意志人认识到作为民族整体的存在和意义,从而推动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故答案为C项。

推动德意志崛起的是德国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路德宗教改革对王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路德宗教改革对德意志国家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一运动

A.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B.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等信息可以看出,恩格斯评价的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

联系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故答案为B项。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排除A项;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排除C项;启蒙思想不是自然科学理论,不能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排除D项。

17.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

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

这反映出

A.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B.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C.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思想方式改变,从制度到文化上积极革新,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故答案为A项。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且发生在早于“1902年”的19世纪末,排除B、C项;材料强调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没有体现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排除D项。

18.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长篇小说《大地》中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力。

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

这一现象

A.表明了美国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B.说明了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C.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

D.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深切同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地》中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这一作品对美国人战胜危机具有激励作用。

故答案为C项。

A项“彻底”说法绝对,材料也没有反映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改变,排除;B项中的“广泛的认可”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且人们对这一作品产生共鸣不是因为其风格,而是因为其主题,排除;《大地》没有涉及抗战,排除D项。

19.下幅画作描绘海上有一块巨石漂浮于空中。

关于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石头的纹理细致分明,反映出了印象主义绘画特点

B.画出海浪与光影的重要元素,反映出浪漫主义画风

C.半空中的石头蕴含巨大力量,反映了现实主义风格

D.石头悬浮于半空中,反映出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石头悬浮于半空中,是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达的是画家的主观感受,所以它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故答案为D项。

印象画派注意捕捉自然界中的“瞬间印象”,排除A项;浪漫主义强调表达人的感情,色彩鲜明笔法奔放,排除B项;石头不可能漂浮于空中,这种现实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排除C项。

【点睛】现代主义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包括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流派的统称。

在美术领域,现代派画家不再满足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更趋于极端化。

20.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

A.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B.社会问题的重现与分析

C.“理性王国”失望

D.现代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来看,新浪潮电影属于现代派艺术,反映出人们在二战后对于不确定的茫茫未来的彷徨苦闷,表现出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故答案为A项。

现实主义重视对社会问题的重现与分析,排除B项;浪漫主义是在对“理性王国”失望的背景下产生,排除C项;现代派的产生是由于现代化带来的精神危机,排除D项。

2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固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革制度

B.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C.思想解放运动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来看,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应当先文化、再制度、后技术,而近代中国是先器物、再制度、后文化,顺序正好相反。

故答案为D项。

中国最早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是在19世纪60、70年代,排除A项;工业化体系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排除B项。

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是全盘学习,不是只注重实用和形式主义,排除C项。

22.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存其一必废其一。

”他在这里表达的主张是

A.中西文化的差距太大不可兼容

B.中国应进行彻底的暴力革命

C.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

D.抨击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复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存其一必废其一”等信息来看,陈独秀认为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提倡共和政体必须反对封建文化。

故答案为C项。

陈独秀不是比较中西文化,而是比较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主张彻底的暴力革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陈独秀对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之间关系的比较,没有涉及抨击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复辟,排除D项。

23.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

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

这反映

A.康梁极力维护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C.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D.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一起加入革命党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说明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即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

故答案为C项。

康梁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康梁与孙中山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他们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4.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

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故答案为A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辛亥革命没有关系,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D项。

25.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

“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

”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那么所谓“三个梨儿”指的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

C.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

D.坚持执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邓小平认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故答案为B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属于邓小平理论,排除A项;坚持改革开放属于“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排除C项;邓小平理论没有主张坚持执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26.邓小平说:

“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琥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邓小平的这段话

A.奠定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

B.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

C.阐述了“一国两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